第1篇:沈复《浮生六记·醉图兰影》阅读答案
沈复《浮生六记·醉图兰影》阅读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杨补凡为余夫妇写载花小影,神情确肖。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星澜醉后兴发曰:补凡能为君写真,我能为花图影。余笑曰:花影能如人影否’星澜取素纸铺于墙即就兰影用墨浓淡图之日间取视虽不成画而花叶萧疏自有月下之趣。芸宝之,各有题咏。
19.用斜线/给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20.与兰并称为花中四君子的是 ▲ 、 ▲ 、 ▲ 。(2分)
21.请各用一个字概括载花小影和醉图之兰影的艺术效果。(2分)
答: ▲ 、 ▲ 。
参考答案:
19.星澜取素纸铺于墙/即就兰影/用墨浓淡图之/日间取视/虽不成画/而花叶萧疏/自有月下之趣(6分。每处1分)
20.梅、竹、菊(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2分)
21.肖(真或像)、趣(2分。每点1分)
第2篇: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
这书的作者自身也表示那种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林语堂
正文
沈复在他的自传散文体小说《浮生六记》开篇时便用了东坡诗中“事如春梦了无痕”这句,而这句话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他和陈芸爱情的写照。
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说:“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芸娘大概是所有文人梦想中的女人,世界上绝不会再有第二个她。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很好。
十三岁时沈复第一次见到芸娘,两小无猜。脱金为约,她成了他的未婚妻,这是一开始的故事。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美好。然而太美好的东西总是不能久存,他们约定的太早,难免过早散场。
洞房花烛夜,两人比肩调笑,共论《西厢》。此夜春心动一处,不知今夕是何夕。这样像是密友重逢的爱情,这样互为心动的爱情,多少痴情男女想要,多少人求而不得。
他们本来就是有缘的。陈芸以白乐天为启蒙师,幼诵读《琵琶行》而识字,以李太白为知己,爱他“姑射仙子”“落花流水之趣”。而沈复适字三白。
却不知白是空,万般柔情终成空。
他们是如此般配的两个人。沧浪亭爱莲居里谈诗论赋,细说相如。他爱他鬓边浓香扑鼻的茉莉花香,爱她的.多愁善感,心地善良。陈芸在沈母大寿上听到《惨别》等剧时的不忍,沈复看在眼里;陈芸对王二姑折花的调笑沈复记在心上。启堂弟妇催妆缺珠花的时候,陈芸把自己的给了她,她不以这些在别人眼里送出便是可惜的东西为贵,却偏偏珍惜些破书残画,悉心装订,竭力搜集,她爱的他也爱。她的好他全陪着。
相处久了连不爱的地方也变成了爱。后来她喜欢吃的卤味渐渐变成了他的习惯。自由随性的沈复也把“得罪”、“岂敢”当成了日常。当沈复问为什么一开始厌恶的东西最后却会喜欢上的时候,芸娘说:“情之所钟,虽丑不嫌。”喜欢上,就什么也不在乎了。
情到浓时,竟然相约来世,来世竟要当个男儿陪他游历天下。这样的爱情应该纯粹到何种地步?
洞庭盛会,陈芸便做了一回男子。她在丈夫的怂恿下女扮男装的出了门。携手而出,欢乐无限。
也曾托言归宁同去太湖。
陈芸说,第一次见到了这么宽广的天地,看过了便不虚此生了。闺中女子终生没有见过的大有人在。她们与船家女素云在船上嬉笑作乐,唱歌欢笑,最后被友人妻误以为是沈复挟着两名妓子舟中作乐。陈芸解释的很妙,她说:“有之,其一即我也。”
每到暮春,便恨花落得太快。
结局总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衣冠之家最后也没给沈复仰仗,而生在衣冠之家的沈复还不能给陈芸仰仗。因替人作保被人追债,竟至于被赶出家门。幸有友人收留,却终将疲于生计。布衣蔬食已是向往,家破人亡终成现实。
他们的爱情就像是水晶,他们自己也像。在这个世界上好像每个人都没办法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文人们想要仕途的时候,仕途不顺;人们想要安居乐业的时候,流离失所;他们想要平平淡淡共度一生的时候,偏偏妻离子散。
未尝不希望沈复更强一些,更聪明一些。不用太聪明,不用太强,足以支持的起他们的爱情便足矣。然而那样或许太过完美了,所以上天竟然不准这种情况出现。
尘世中的我们大都渴望着完美,完美的恋人,完美的爱情,完美的人生。可惜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事情。当爱情来的时候去爱,当苦难来的时候去承受,人生就是这样,总有些意外等着你,既然无法预测,不如真诚接受。只能接受。
事情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坏。爱情和人生都是如此。
第3篇: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
掩卷自有清风萦绕心尖,倍感神清气爽。全篇6卷,最爱卷一和卷六。
卷一为闺房记乐,可见沈复、陈芸夫妻二人志趣相投,伉俪情深。
平淡生活有柴米油盐,亦有诗词歌赋,虽为布衣菜饭,却自得其乐。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沈复和芸娘也改变了大多数人对旧时夫妻的刻板印象,他们相互理解与尊重、恩爱有加,令人感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二人常能制造出一些“小惊喜”,把平凡日子过出了“仪式感”,夫妻生活有爱又有乐,令人向往。
芸娘是沈复的表姐,舅舅家的女儿,与沈复同岁,但大十个月,所以沈复多以姐姐称呼。芸娘在父亲早逝之后,靠做女红来养活自己、母亲和弟弟。芸娘天资聪慧,在针线活的空闲读书认字,自学成长。沈复十三岁时,看到芸娘写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诗句,便被芸娘的兰心蕙质倾倒。至于沈复,我估计有点像现在政府机构的“
第4篇: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推荐]
这书的作者自身也表示那种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林语堂
正文
沈复在他的自传散文体小说《浮生六记》开篇时便用了东坡诗中“事如春梦了无痕”这句,而这句话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他和陈芸爱情的写照。
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说:“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芸娘大概是所有文人梦想中的女人,世界上绝不会再有第二个她。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很好。
十三岁时沈复第一次见到芸娘,两小无猜。脱金为约,她成了他的未婚妻,这是一开始的故事。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美好。然而太美好的东西总是不能久存,他们约定的太早,难免过早散场。
洞房花烛夜,两人比肩调笑,共论《西厢》。此夜春心动一处,不知今夕是何夕。这样像是密友重逢的爱情,这样互为心动的爱情,多
第5篇: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推荐]
这书的作者自身也表示那种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林语堂
正文
沈复在他的自传散文体小说《浮生六记》开篇时便用了东坡诗中“事如春梦了无痕”这句,而这句话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他和陈芸爱情的写照。
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说:“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畅谈书画,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芸娘大概是所有文人梦想中的女人,世界上绝不会再有第二个她。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很好。
十三岁时沈复第一次见到芸娘,两小无猜。脱金为约,她成了他的未婚妻,这是一开始的故事。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美好。然而太美好的东西总是不能久存,他们约定的太早,难免过早散场。
洞房花烛夜,两人比肩调笑,共论《西厢》。此夜春心动一处,不知今夕是何夕。这样像是密友重逢的爱情,这样互为心动的爱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