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平湖骄傲李叔同作文
平湖骄傲李叔同作文
我穿梭在李叔同纪念馆的园林里,太阳的光辉正透过树缝向大地撒下光点,一朵巨型莲花建筑物正在那河畔静静开放,而此时,绚丽的探照灯射到了波光磷磷的湖面上,一朵朵金黄色的光晕映照在莲花上,更给莲花带来了风情万种的感觉。此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正如李叔同一样,慈祥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看破尘世,不染污泥的旷达的心灵。
李叔同,我为你骄傲。二百多年前,一颗巨星降临在我的家乡。伴着你刚从娘胎里出来的一声嚎啕,上天就注定了你的一生的命运。你宁愿穿上僧衣,也不愿去穿锦绣华丽的衣裳。于是你放弃了家业,放弃了功名,只身一人,来到了虎跑寺为僧。我清楚的知道,从方丈为你削发时,你已经大彻大悟了。你大彻这是最好的方式能继续在两种文化中徘徊;大悟:“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于是,你抛开“一心向佛,不闻世事”的戒律,四处奔波,尽着一个匹夫的责任。时光容易把人抛弃,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却染白了李叔同的胡须。隐隐约约中,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破旧的庙宇中,一个苍老的背影正在来回度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欢余,今宵别梦难”。一首悦耳的《送别》回荡在每个校园中。淡淡的哀愁,淡淡的无奈,在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一次次我都在想:李叔同是怎样的情况下挥笔而下,作出此大作?师生抱头大哭的场景?还是矜持的握手告别?我全然不知。但是在这首耐人寻味的诗词中,毕业的离愁,各奔东西的忧伤牵动着千万学子的心,久久地萦绕着。从一首《送别》我们就能体会到大家的才华横溢。但他不仅涉足与诗词,还精通与音乐,话剧,篆刻等等。不仅如此,他还搭建起了中西文化沟通桥梁。他的学生丰子恺曾说过,他的`恩师是第一个将西方音乐介绍到中国的人。庙宇之下,一颗平凡而又伟大的心灵此时正发出熠熠光辉。
纪念馆中,我望着李叔同写的“悲欣交集”,想:李大师拥有宽大胸襟,悲也罢,欢也罢,他都会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看待。悲欢之曲正在他的人生中编织着人生的起伏。而他的脸上永远挂着镇定不已的微笑,真是让人捉摸不透的心灵世界。而这个心灵世界,是我们俗子永远也不会理解的。我想:这就是他和俗子的区别吧。
第2篇:李叔同
李叔同简介
李叔同,出生于天津豪门富户,因为是庶出,加上幼年失怙,于是过早地体验了人生的残缺。当年奥国公使送给父亲的一架钢琴,伴随他走过寂寞童年。李叔同初涉人生,探求中华文化底蕴,悲悯国家民族苦难,创作《祖国歌》,传颂大江南北。
李叔同在音乐、诗词歌赋、篆刻、书法、绘画、表演诸方面造诣颇深,才华满身,一腔忧愤,常寄托于风情潇洒间,与坤伶杨翠喜、歌郎金娃娃、诗妓李苹香以艺事相往还。
李叔同考取上海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邃觅群科,钻研法学。与黄炎培组织沪学会,宣讲进步思想。不久,蔡元培遭到通缉,黄炎培逃亡日本。李叔同寻求济世之途的梦想化为泡影。
母亲去逝,李叔同运灵回津,反陈规陋习,采西式丧礼,自弹钢琴,唱悼歌,感人至深,轰动津门。李叔同了无牵挂,遂东渡日本。
李叔同在日本学习油画,从事音乐、戏剧创作。创刊《音乐杂志》,发起组织春柳社,演出话剧《茶花女》。其间与日本姑娘雪子相恋结婚。
李叔同回到阔别六年的祖国,正值辛亥革命成功,填《满江红》词,为共和欢呼,主编《太平洋报》副刊,尽情施展才华。旋即,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年代,报社停刊,李叔同移席杭州浙江一师,由西装革履的翩翩公子,变为恂恂儒雅的布衣君子。是以艺术狂狷,裁成众多。创作了以《送别》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歌曲,在美术课中引入西画系统,首开裸体写生先河。言教之余,益以身教,莘莘学子,翕然从风。培养出丰子恺、刘质平等一批优秀学生。其间与夏丏尊为友,马
一浮为师,刻意于自身修养,对佛学产生浓厚兴趣。于虎跑寺断食十七天,身心灵化,飘然出世。李叔同告别好友、门生和妻子,遁入空门,法号弘一。
弘一从寂山师,闭关修律,数年写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从印光师仅七天,其“惜福”和“救世”的嘉言懿行,深刻影响了弘一以后的修行生涯。弘一律已至严,治学至勤,操行至苦,云游四方,恒跣足芒鞋,孑然一担。当他站在马一浮面前时,俨然是一颗充盈的般若种子;当他与夏丏尊重逢,不能不令其感动落泪;他与中外学者比肩而坐,僧俗殊途、尘净两致造成的矜持,使气氛寂寞凝注;门生丰子恺、刘质平奉上《护生画集》和《中文名歌五十首》,他以一颗深大的心谆谆教诲,指点迷津。
弘一应闽南佛学院邀请前来讲律,太虚院长正准备去欧洲讲学。太虚希望弘一和他一起创建更伟大的佛教事业,如同当年弘一把西方的音乐、美术、戏剧引入中国一样,把佛教引向世界。弘一认为两人虽然门派不同,却是殊途同归。太虚推迟行期,期待弘一对闽南佛学院的颓势有所改变。弘一偶得太虚旧作《三宝歌》,欣然为之谱曲。《三宝歌》在佛学院传唱开来,对学僧起到教化心灵的作用,太虚深为感动。两位大师的合作传为千古佳话。
弘一来青岛湛山寺讲律,受到僧俗两界热烈欢迎,报上还登了消息。专程从南方赶来听弘一讲律的青年学僧妙莲,见此情景,大失所望,当面指出弘一喜欢闻名利养、风光场面,不适合讲律。其实,弘一早已和湛山寺住持约法三章“不为人师、不开欢迎会、不登报扬名”,无奈亦然既成事实。弘一从善如流,不仅接受妙莲的批评,还和妙莲一起探讨佛教教育的未来。弘一在妙莲身上看到了佛教的希望。
“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大举入侵中国,弘一年近六旬,身患重病,依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讲“念佛不忘救国”,亲自谱写抗战歌曲。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伟大的爱国者、中国近代艺术的先驱、南山宗第十一代祖师弘一大师,在悲欣交集中吉祥升西。
赵朴初题诗: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第3篇:李叔同《送别》
李叔同《送别》
李叔同《送别》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点评】
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惜霜,号叔同,别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的一个进士、盐商家庭。少年时已擅长吟诗作画,写字刻印。1901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1905至1910年间,在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画和音乐。与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日本创立了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在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中扮演主要角色。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
第4篇:李叔同介绍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人物生平幼而聪敏
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日)辰时,李叔同生于天津河北区地藏前故居李宅。祖李锐,原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行列第三,幼名成蹊
第5篇:《李叔同》读后感
《李叔同》读后感
书是人类的好朋友,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在讲话。汲取书中有用的知识,你会受益匪浅。把握每一本书中的精髓,会充实你的头脑。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吹拂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书已读完,李叔同先生的这首送别曲仍然在心中回荡。在寂静的夜伴着歌曲的余音,我用浅拙的文字来追寻李叔同先生“悲喜交集”的一生。
如果把人的生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少年时李叔同的生活属于物质生活层次。他出生在一个天津富商之家,家境富裕,文化底蕴深厚。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较早的接受教育。遗憾的是他没能逃过封建婚姻这条枷锁。因为他是个孝子,违背父母意愿的事他是做不出来的。但李叔同是个性情中人,没有爱情的婚姻于他无疑
第6篇:李叔同事迹
李叔同
法号: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
原籍:浙江平息
弘一法师(1880-1942)
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有人说,李叔同学什么像什么,学什么精什么。确实,他深谙文墨,懂美术,解音乐,演话剧,唱昆曲,玩篆刻,通佛法,多才多艺,不仅自身情操高雅,还时刻心系
第7篇:李叔同语录
李叔同语录(集锦12篇)由网友 “山不厌高”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李叔同语录,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李叔同语录
1.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2.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3.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4.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5.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6. 静能制动。沈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7.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天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8.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9.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10.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