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时的中国从政界学界到大众传媒阅读习题及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11 07:02: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在现时的中国从政界学界到大众传媒阅读习题及答案

在现时的中国从政界学界到大众传媒阅读习题及答案

在现时的中国,从政界、学界到大众传媒,“城市化”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它拥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

“城市化”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由国家及各级政府组织所担当,并被广大社会成员所内化。

“城市化”思想理论的重要源流之一就是发展主义。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中,发展主义一直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由“落后就 要挨打”的民族记忆中沉淀凝练而成的朴素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早已成为中国人广泛认同的观念意识。在今天,“提速城市化”也被人们看成解决中国“三 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实现现代化大目标的无可选择的选择。

就概念而言,“城市化”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人口、生态的侧面,社会结构的侧面,生活结构的侧面和社会意识的侧面。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城市化”被 简单地解释为人口学的过程,被等同于产业化或者被解释为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人、社会以及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被忽视了。在“城市化”的名义下,实际上 存在着许多与城市化主旨相违背的'制度设置或实际举措,实际上出现了扼制城市化、片面城市化、逆向城市化等反城市化的倾向。如用身份制(户口)形式将农民束 缚在土地上,这无疑是具有扼制人口城市化的意图和实际功效;将流向城市的农民设置为“流动人口”即产业化所需的“劳动力”人力资源,这样的城市化不能不说 是片面的城市化。城市改造中直接造成了具有逆向城市化特征的社会迁移,政府官员的政绩需要和房地产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成为旧城改造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源 泉。城中心的原住居民被大量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中下层城市居民生活结构遭到破坏,生活、工作、消费场所的分离等等。城市扩展和城市改造,正使大量被征地 农民与城市动迁居民利益受损,造成城市下层的进一步贫困化,直接造成了反城市的“民怨”。令人担忧的还在于,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正在破坏着城市 作为文化积淀物和文化载体的价值,破坏城市的文化生态。事实上,千城一面的景象在中国隐约可见。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所凸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实现了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协调匀衡的发展,才能形成真正的现代城市,才能体现城市化的主旨。

6.下列对“城市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B.“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受到了政界、学界和大众传媒等广泛关注。

C.“城市化”受到了中国人广泛的内化和认同,但在实施的过程凸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D.“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也越快,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越好。

7.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被简单地看成是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注重产业化而忽视了其他的因素。

B.城市户籍制度的存在,具有遏制人口城市化意图的实际功效。

C.城市的改造过程中,追求的是官员的政绩和房地产商的利润,而不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D.提速城市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的唯一途径。

8.依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发展主义是“城市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根源,在中国它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

B.“城市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能实现现代化大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C.人口城市化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二是大量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

D.在“城市化”实施的过程中,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破坏了城市的文化生态,往往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

【参考答案】

6.D(规模、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关系。)

7.D(原文是“被人们看作是”,并非一定就是;“无可选择的选择”不等于“唯一的途径”。)

8 . C(“城市中的居民迁出城中心”这是逆向城市化的表现。)

第2篇:法学界人士看法治中国: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

法学界人士看法治中国: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

时间:2013-11-18 14:12来源:法制网 责任编辑:admin

法治,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追求。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吹响了法治建设的新号角。

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不断提高立法质量、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连续纠正冤假错案„„党的十八大一年来,一系列举措让人耳目一新,法治中国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任何人都没有特权

2012年12月4日,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习近平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刘志军等高官被提起公诉和审判,正是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的落实,再次说明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赵秉志说。

法治需要公开、公正,但基础是良法之治、科学立法。一年来,最高立法机关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为法治中国建设打下了坚实根基。

网购商品7天无理由退货、假一赔

三、名人代言虚假广告要担责„„这些条文,都是今年10月底刚刚修改完成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新增加的内容。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新后,把提高立法质量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法律草案二次上网征求意见,出台前还要举行评估会„„一道道新程序使立法更加细化、更有操作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胡建淼认为,“法治中国”是将法治的共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新提升。“这次全会不仅将‘法治中国’正式写入党中央文件,而且还将它单设一个部分,这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让执法更高效更权威

今年7月22日,夏日的晨曦中,国家海洋局机关大楼挂上了崭新的“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海警局”两块牌子。

根据全国人大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原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等队伍都整合进了新组建的国家海洋局,海上多头执法转变为统一执法,执法效能大大提高。

不只是海上执法,今年以来,食品药品领域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也拉开了大幕。工商部门、质监部门原有的食品药品执法队伍整合进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

多头执法、“钓鱼”执法、运动式执法、选择性执法乃至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乱象,一直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人民群众迫切希望通过改革破解乱象,让行政执法权归位。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要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要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指出:“目前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农业管理等领域已经推行了相对集中执法。在此基础上,改革就是要再扩大相对集中执法的范围,重点解决城乡规划、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领域执法机构分散、力量不足等问题,让执法权统一行使,提高执法效率。”

“我们的法律法规80%以上由国家行政机关来执行,我们的公职人员当中,80%以上是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也就是说,如果这两个‘80%’都能够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法治中国建设80%以上的内容就能落实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法学所所长李林强调。

推进司法改革:冤假错案要追责

“冤假错案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极大伤害。”今年7月4日,履职100多天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严肃指出,要坚持依法纠正错案,发现一起、查实一起、纠正一起,使纠正错案成为推进公正司法、保障人权的正能量。

今年3月以来,各地法院连续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引发广泛关注。3月底,坐了将近10年牢的张氏叔侄被浙江高院宣告无罪;4月,被羁押近12年的河南农民李怀亮重获自由;5月,福建福清爆炸案5名涉案人员无罪释放;7月,浙江高院认定1995年萧山一起杀人案原判错误,当年蒙冤入狱的5人获得平反。

对错案的反思推动了制度的完善。8月,中央政法委出台首个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冤假错案的责任追究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司法改革作出一系列部署,明确要求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全会还提出,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

“可以预见,今后司法与社会沟通的平台和渠道将继续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认为,“法治中国”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法治实践已迈入新征程,法治中国作为全体中国人民的高度共识和行动宣言,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中国政治文明迎来了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契机。(本报记者 王逸吟 殷 泓)

第3篇:政界学界新闻界不得不看的寓言,《南平寓言》炮轰中国三农药方

政界学界新闻界不得不看的寓言,《南平寓言》炮轰中国三农药方

中国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消灭农民”?土地私有化能救农民于穷苦?“盆景农业”是中国农业的未来?民主制度能消弭三农难题于无形?面对高居“庙堂”的部分御用大学士高调开出的三农“药方”,新近出版的《南平寓言》一书,提醒有志于破解中国三农难题的人们,应该对这些源自欧美的挥斥

方遒的论调,多打几个问号。

《南平寓言》,又名《中国农民问题是个“球”?》,是《南风窗》主笔章敬平在考察南平十个农业县区后,推出的一部为中国三农问题寻找出路的力作。与披露三农危机的三农题材的作品不同,该书屏弃了煽情的叙述,用理性建设性的笔调,将人们的视线从农民讨说法过渡到为农民想办法。书斋里想不出良策,作者将目光投注到一场执政党主导的中观层面的新乡村实验。半年后,出版本书的浙江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习题

第4课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一、选择题

1.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依次是:()

A.尧、舜、禹B.禹、尧、舜C.禹、舜、尧D.舜、禹、尧

2.传说中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领袖的惯例,史称“禅让”,此惯例的第一位实践者是:()

A.黄帝B.尧C.舜D.禹

3.传说中的尧舜时期,经常发生水灾的地区是

A.渭水流域B.汉水流域C.长江流域D.黄河流域

4.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是:()

A.禹B.鲧C.皋陶D.伯益

5.启登上王位的方式是:()

A.通过禅让方式,被大家所推荐B.通过战争方式,打败其他部落

C.凭借家庭地位,自己继承父位D.治水建立功业,受到人民爱戴

二、材料解析

6.材料一:“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墨子•尚贤上》 材料二:“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於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习题及答案

1、去好呢 还是不去好呢

2、你看到什么了 孩子

3、我也不知道该不该去

4、能否更上一层楼 主要是看我们的努力程度怎么样

5、再见吧 亲爱的妈妈

6、全体立正

7、这孩子的嘴多巧 李阿姨说

8、冬冬 王老师来了 冬冬的妈妈说 还不快给王老师倒杯水

9、这回翻山使部队养成了一种新的习惯 那就是用脸盆 饭盒子 茶缸煮饭 煮东西吃

10、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这一问正中了我们的心思

11、他时而默读 时而朗读 时而背诵

12、我在市场里买了桔子 苹果 青菜 锤子 钉子等东西

13、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 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考进了中等技术学校 读机械制造专业 我在百货公司工作 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14、人们常说的 开卷有益 读书破万卷 就是从这里来的15、当时的情况是 开水没有 水壶要洗 茶壸 茶杯要洗 火生了 茶叶也有了

16、推开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在现时的中国从政界学界到大众传媒阅读习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现时的中国从政界学界到大众传媒阅读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