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思想的星空读后感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思想的星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1
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有这样集中时间快速的把一本书读完了。生活的琐事、工作的忙碌,还有自己对互联网的迷恋,让我平时只是在零零散散的读着书。
读《思想的星空》,让我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这是周国平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散文以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独特魅力,让人们读起来总是那样的舒适、自然而又充满思考。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无时不刻的在发生接触、碰撞、纠缠。让我深入去思考我的阅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对美、对诗、对文章、对作者、对世界,还有对自己的看法。
现在人们的生活充斥着时髦、时尚,但我觉得那都是在追求外在的物质生活。而人与人的差别在于灵魂,在于精神世界。现在社会上越来越推崇读书,好像读书也成了一种时尚。如果我们把读书当做一种时尚的话,那很有可能是我们在读一些时尚类的书,消遣我们的时间,把这当做一种休闲。这应该不能算作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也就是说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是阅读。
读书犹如交友,在这旅途上,人与书之间有邂逅、离散、重逢、诀别、眷恋、共鸣也可能误解而后恍然大悟。人与书的关系如此的微妙,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书只是给人生添加了如此多的情趣。所以说读书不仅仅是消遣,要读好书,而不是天天看一些娱乐新闻,或者某些明星的八卦。
那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呢?我们又应该怎么样选择?周国平先生说,我们也许可以粗略地把书分为三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和有用的知识。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可能有益处,但是不读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专业书籍应该归入此类,对于专业人员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三是必读的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好书。这些书就我们的精神生活而言,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就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那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生命有没有终极意义?相信每个人都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那有两种可能:一是在逃避这样一个问题;二可能是年龄还太小。我在读硕士的时候,面对学习压力和即将要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活着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没有终极意义,因为人最终都是要死的。你看历史上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一代女皇武则天,最后不都归入历史的尘埃中嘛。有何意义可言,身后万事空。人不过是由化学元素组成,死后又回归成那些化学元素,继续去循环。
也许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困惑,但是都逃避了这样的问题,不再问自己这个问题而是浑浑噩噩的继续活下去。但当我读了《思想的星空》,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这是无数前人、现代人思考研究的问题。有这样一句话:“人的终极差别不会是别的,只能是思想。只有思想可以使现实生活中的卑微者变的高不可攀。”人之间的差别在于内在、在于灵魂、在于精神世界,如果是出于灵魂的需要去生活,也许生活就有了终极意义,使我们享受生活而不沉湎其中,看透人生而不消极对待。生活本身就是意义。
读书应该是人生的种种享受之一,读书可以满足人的求知欲,可使自己与书中的灵魂交流,可以丰富和增长自身的精神。我们应该好读书,也应该读好书。好的书籍是一个伟大的精神宝库,如果我们只是热衷于享受人类的物质财富,而不去享用人类的精神财富,这蒙受的损失该是多么大啊!
在此书中作者提到了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怎么读经典书。“时间”帮助我们挑选出了经典,我们应该以轻松的方式和态度来阅读,没必要刻意求解,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久而久之便会熏染出人文修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2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在老师的建议下,我终于在寒假里把周国平的散文文化陶冶卷读完了。
之前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读他的文章可以发现周国平老师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著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著。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说:“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相反,对于没有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难免要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急切追赶了。”在我看来,就是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品质得以升华,你才会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才会更有战斗力和激情,敢于挑战一切,才能以更好的姿态,从容地面对世界。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力解决面前的一切困难阻碍!
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可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如果把攀登人生的高峰类比于登山,那么最佳的状态应该是:肉体在不懈的攀登,步步为营,深陷崇山的掩映之中,灵魂则跳出山外,以旁观者的清澈目光为前进指明方向,永远不迷失。这显然是神仙的境界,凡人想要达到无疑是奢谈。我们只有退而求其次,在每次出发之前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坚定;定期停下来修整,总结过去并展望未来,看看自己的路线是否偏移。“认识你自己”,这是指导精神生活的圣经。
学习的范畴,不只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那么浅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明白更多。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3
读书是来自心灵的感受,周国平先生说,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也就是说,没有灵魂参与的阅读活动得不到一点用处,毫无价值可言,我们读书重在思考,我们常常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可是常常是什么也悟不出来,是的,这种情况会出现,但我们在思考的时候,脑海中会出现我们自己理解的作者的意图,也许不准确,但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就有了一种新的对书籍的理解,这也难怪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于书的理解不同,则感受就不同。
读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周国平先生如是说,如果在读书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我们常常也有所感悟,读书,如果是一种痛苦的过程,那么再怎么强迫自己,自己的意识也不会承认自己对其产生好感,也不会去读,周先生说,如果一种教育使学生不能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视读书为完全的苦差事,我们便可以有把握地判断它是失败了。所以,当我们真正的沉浸,从内心深处去感悟和认同它,一本书就是朋友而不是敌人。当然,这样的感觉是需要培养的。周国平老师说,青少年时期是对书籍渴望的爆发期,在这段时间培养起我们的读书习惯,就可以受益终生。首先可以从自己喜欢的书开始,在逐渐深入,我相信真正读书愉快的一定会手不释卷,就像黄山谷所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样的境界,应当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读书,要看读什么样的书。人有好坏之分,书有优劣之别。读书自然应当是一种幸事,但看了无用之书亦是无用之举。尤其但我们身处于思想构建的重要时期,书的选择对我们而言就很重要了。周国平先生说,读永恒的书。永恒的书是什么?他就相当于是经典读物,是在历史是几千年的车轮下碾过依旧完好的智慧结晶。“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他就在我们身边,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财富。”经典自然是我们智慧的结晶,因此他对我们构建思想体系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读书不能轻信那些有着畅销书名号的书籍,因为时间才是最公正的裁判,经过时间的考验,书的价值才有所发展。周国平先生还提出一个观点,直接读原著。“哲学的精华仅仅在大哲学家的原著中。”我们不能否定它,那些注解书是别人思考的成果,却不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当我们直接去面对原著时,我们才能真得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或者从自己理解的角度。
读书不一定是门苦差事,至少我们都觉得读书以自强。
第2篇:《思想的星空》读后感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
初读周国平的书还是在大学时代,被考试折磨得头疼的午后,随手从图书馆拈来一本书只当放松,却不想一心潜入书内,等恍惚过来已是黄昏时分,书的内容我已然记不清,但读时恬淡、安然、平和的感觉却一直铭记于心。自此又陆陆续续读了《周国平散文集》、《人与永恒》、《爱与孤独》等,如此算来,我也是周国平老师的一位忠实粉丝。
之前读的周国平的书多是关于哲学、婚姻、亲情等,论读书、写作的《思想的天空》却是第一次读来。说实在的,我一直很反感那些教人选书、教人读书的书,因为内心深处总认为读书是一种自由,你我偏好、习惯各不相同,为何总拘泥同一种读书标准?硬套同一种读书方法?苟同同一种读书心得?因此一开始我对《思想的星空》是拒绝的。但迫于要交读书笔记的压力,我不得不翻书来读,却发现原来我对读书、对写作的看法是如此浅薄、偏激。
究竟读书的标准是什么?周国平说“愉快是基本准则”。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也是对读书一种诚实的态度。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悦,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于你而言这才是一本好书!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读书却是为了做功课或做学问,这种读书不是愉悦,倒像是件苦差事。如此看来,作为教育者,教育学生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远比灌输知识来得更加重要,只是如何才能保护和培育学生读书的愉悦呢?这点我还在思考„„
究竟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我们又应该如何选择?周国平说“读永恒的书”。所有的书粗略计算无非三种: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伪装成书却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和有用的知识;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是不读也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三是必读的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好书。这些书就我们的精神生活而言,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就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因此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读了多少书,而是书非最好而不能读!
《思想的星空》对读书、对写作还有很多非常犀利的见解,给人无尽启发,我想我还有再细细品读一遍的必要。
第3篇:思想的星空读后感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范文一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在老师的建议下,我终于在寒假里把周国平的散文文化陶冶卷读完了。
之前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读他的文章可以发现周国平老师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著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著。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说:“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相反,对于没有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难免要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急切追赶了。”在我看来,就是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品质得以升华,你才会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限性的,我们
第4篇:思想的星空读后感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 范文一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在老师的建议下,我终于在寒假里把周国平的散文文化陶冶卷读完了。
之前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读他的文章可以发现周国平老师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著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著。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说:“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相反,对于没有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难免要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急切追赶了。”在我看来,就是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品质得以升华,你才会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
第5篇:思想星空读后感(精选5篇)
第1篇:思想的星空 读后感
《思想的星空》读后感
杭州第二中学
405 高溯楠
读这本书,纯粹机缘巧合。一开始,是没打算读它的,毕竟“思想”“星空”这种词汇在我这个年龄段听上去实在有些虚妄,有些不可捉摸,但看到作者周国平,感觉好生眼熟,记得自己最喜欢的诗《旅程》便是他写的,但是直到翻开时才意识到,我又一次记错了,诗,是汪国真的。
既翻之,则阅之,多读本书,应该只会有好处吧?才看自述,我就感到深深的触动,“我原是一个易感人,容易为情所困,跳不出来,我又是一个天性悲观的人,从小就经常思考关于死亡的问题,容易看破红尘。因此,我面临双重的危险,既可能毁于色,也可能堕于空”联想自己,不也如此嘛!青春期,对异性朦胧而迷茫的感觉;自有记忆起,便开始思考死亡时的心理和感觉状态,分析各种不同的处境。这些和作者青年时有着
第6篇:《思想的星空》经典语录
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二是为了消遣,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人年轻的时很难平淡,譬如真走在上山的路上,多的是野心和幻想。直到攀上绝顶,领略过了天地的苍茫和人生的限度,才会生活一种散淡的心境,不想再匆匆赶往某个目标,也不必再担心错过什么,下山就从容多了。所以,好的散文大抵出在中年之后,无非是散淡人写的散淡文。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所谓新闻,大多是过眼烟云的人闹的一点儿过眼烟云的事罢了,为之浪费只有一次的生命确实是不值得的。
——周国平《思想的星空》
命运并未亏待我,常令我在崎岖中看到新的风景和
第7篇:《思想的星空》读书笔记
《思想的星空》读书笔记
《思想的星空》读书笔记1
似乎每一个假期,学校都回布置读书的任务,在老师的建议下,我终于在寒假里把周国平的散文文化陶冶卷读完了。
之前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读他的文章可以发现周国平老师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翻译外国哲学著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说:“一个人越是珍视心灵生活,他就越容易发现外部世界的有限,因而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相反,对于没有内在生活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就是一切,难免要生怕错过了什么似的急切追赶了。”在我看来,就是应该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品质得以升华,你才会知道任何外部事物是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