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比例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的例4~例6,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及化聚方法。
1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米=()厘米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12:8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3米:15千米16厘米:90千米
二、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Xkb1.com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4。
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厘米: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
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10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板书成如下形式: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1000
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化简这个比,别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然后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似写成分数形式。(板书:或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O厘米:1O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100=
(2)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l”。
2.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5。
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新课标第一网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教师启发: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板书:15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用x表示。)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应用厘米。)板书:解: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写成什么形式?”(写成分数形式。)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
15 = 1
x 6000000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求X的值,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应该怎么办?”板书:90000000厘米=900千米,并写出这道题的答。
之后,再回忆一下解答过程。
(2)巩固练习。
做第7页上的“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3)教学例6。
出示例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比例尺是多少?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y来表示、”板书:设宽应画y厘米。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练习
1、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
2.2.5米=()厘米0.00006千米=()厘米0.032米=()厘米350000厘米=()千米3.5千米=()厘米
1、 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并订正。
2、 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3题。
第3题,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子表示的意思。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
第2篇:比例的应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2.下面各题有哪三种量?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每小时行6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行驶75千米
(二)新课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照这样的速度,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教学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干米?
1、以前的发法解答。
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3讨论结果填书上。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 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
5/x=10/340/24=5/x
3、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 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第3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专业17篇)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教案的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以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下面是一些教学设计的案例展示,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一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知识的梳理中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可使运算简便,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计算的熟练程度。
3、激情投入,阳光战示,全力以赴,挑战自我。
重点: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的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整数
第4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通用19篇)
良好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案的编写应该根据学生的年级、学科、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分类。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研究和设计,编写出的一种教学计划。它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任务繁重,我们需要编写一份教案了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编写一份完善的教案呢?首先,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我们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其次,我们要合理安排教学时序,确定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此外,我们还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我们要注意教学方式的选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最后,我们还需要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下是小编
第5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汇总22篇)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能够提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如果你需要一份优秀的教案,这里有一些范例可以供你参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一
思考并回答: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哪些数?
2、最小的非0的自然数是多少?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多少?
3、小数又可以怎样分类?
4、我们学过的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数位的顺序是怎样的?
6、写数时应注意什么?用阿拉伯数字写出下面各数:七千零三十八、七亿零三十八万、
三亿零五十万六千、零点零四零六。
练习:
1、在数位顺序表里,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五位是()位,计数单位是()。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三位是()位,计数单位是()位。
2、最高位是百万位的整
第6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模板22篇)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价等内容,全面指导教学过程。编写教案要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成果和反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可以为教案提供更多的教学支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解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
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笔算下面各题。
24÷416×5-374650×[(900-90)÷9]。
2、计算下面各题。
二、教学实施。
1、例3。
(1)老师整理情境中的信息。
(2)学生明确题意。
(3)学生分析题目并解答。
(4)老师提问:可以列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