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王安石三难苏东坡故事及寓意
王安石三难苏东坡故事及寓意
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人古诗吧,但当两个诗人碰到一起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例如王安石与苏轼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王安石曾经为何要三难苏东坡?我们一起来阅读下文了解。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出自《三言两拍》
宋神宗时期,宰相王安石有一个徒弟,是苏轼。苏轼才高八斗,风华正茂,年轻气盛,有时不给王安石面子,终于有一天,王安石要敲打敲打他了。
这天王安石正在写《字说》这本书,要把每个字的字形字义都分析出来。 分析到“坡”字时,王安石觉得这字简单,有“土”有“皮”,“坡”就是“土的皮”。 苏轼一听这个解释:照您这么说,“滑”字就是“水里有骨头”呗? 王安石:少贫嘴,叫声像婴儿的鱼叫“鲵”,四匹马拉的车叫“驷”,能上天的虫子叫“蚕”,古人造字都是有含义滴~ 苏轼:也对,那“鸠”您知道什么意思吗? 王安石:不知道。 苏轼:《毛诗》里说“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树上一对布谷鸟,养了七只小鸟,加起来正好九个。 王安石不吱声了。
没多久,苏轼收到任免通知:降级!去当地方官吧!
3年后,任期已满的苏轼回京城作报告,想起当年得罪王安石的事,便先赶到宰相府,希望“一笑泯恩仇”。 不巧,赶上了王安石午睡,苏轼就来到东书房,一边等一边在屋内瞅来瞅去。 哎?桌上怎么有张叠起来的纸? 苏轼打开纸一看,是一首只写了两句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心想,前几年老先生还能一口气写几千字的文章,现在居然一首诗都写不下来了,而且这诗写得什么玩意儿! 苏轼的理由如下: 首先,四季的风各自有名,不能乱用——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或者西风),冬天为朔风。诗中第一句说“西风”,那就是秋天。 然而第二句又说“吹落黄花”,黄花就是菊花,菊花开于深秋,“敢与秋霜鏖战,并不落瓣”。 想到这,苏轼自信地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诗,苏轼也不想再等,和门官打了声招呼就走了。 不一会,相府里的人看到王安石手持诗稿,四处问这诗谁给我续的? “是苏学士。” 这臭小子,孤陋寡闻还敢笑话我! 原来,王安石写的是“黄州菊花”,一到秋天就落瓣。 第二天,苏轼又收到人事任免令:降级!去黄州当团练副使!
捅完刀,王安石还要请苏轼吃饭,套路用到底。 王安石:降级调任都是上面的意思,你可别怪我啊~ 苏轼:不敢不敢。 王安石:你呀,还是要学习一个。到了黄州也别忘了继续涨姿势。 吃完饭,王安石又给苏轼一个任务。 王安石:太医说老夫有“痰火之症”,需要用“瞿塘中峡水”泡阳羡茶喝才能去根,现在阳羡茶我有了,没水。黄州离瞿塘峡近,你有空替我捞点水送来。 苏轼嘴上答应,心里老大不乐意,贬我官还让我跑腿,没门! 于是,苏轼在黄州逍遥了一年,彻底忘了王安石的嘱咐。直到第二年秋天去朋友家赏菊,一进花园门,苏轼傻了。
还真有秋天落瓣的菊花! 受到这一刺激,苏轼想起了到瞿塘峡打水的事。当时苏轼的夫人身体不好,想回家乡调养。苏轼便请假送夫人回家,计划返程时走水路,正好打水。 前半段一切顺利,然而在返程的船上,苏轼睡着了…… 一觉醒来,船已漂过上峡(西陵峡)、中峡(巫峡),到了下峡(下峡又叫归峡,三峡合称瞿塘峡,与今天不同)。 苏轼忙让船夫调头,船夫却说调头后是逆流而上,没十天半个月到不了中峡。 苏轼就近上了岸,找到一个看起来很有人生经验的'老头,问他三峡中哪一峡的水最好? 老头说,下峡的水从中峡来,中峡的水从上峡来,差不多~ 苏轼一想也是,王安石又没来过三峡,为什么非要中峡的水?老顽固…… 于是他灌了一瓮下峡的水,封好了带回。等到冬至,地方官都要给中央发贺表,苏轼借着机会就去了京城。
王安石知道消息后吩咐门官,不要把苏轼带到大堂,我还在东书房见他。 苏轼明白,这是王安石故意摆架子。一进书房苏轼立即表态,晚辈罪该万死啊~ 王安石:在黄州看见菊花了吧。 苏轼:是呗。 王安石:不知者不怪,我让你取的水带来没有? 苏轼:带了。 王安石当场用水烹了撮阳羡茶,茶刚烹好,王安石脸又长了:“这不是中峡水,你这个骗子!” 苏轼一惊:“当地人说三峡的水都一样啊……” “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 苏轼服了——晚辈罪该万死啊~
苏轼不想说什么了,然而王安石还没玩完。 “今年闰八月,正月立春,十二月又立春,我出个对联吧!”
一岁二春双三月 人间两度春秋
苏轼大脑死机,憋得满脸通红。 王安石:那换一个吧,苏州、润州你都去过吧? 王安石:苏州金阊门到虎丘这段路叫山塘,约有七里,走一半的话叫“半塘”。我给苏州出个上联: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润州古名铁瓮城,有金山、银山、玉山三座山,每座都有佛殿僧房,润州的上联就是:
铁翁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苏轼想了大半天,还是对不出来,于是告辞。
至此,王安石用菊花、峡水、对对联,让苏轼心服口服,便上奏皇帝,恢复了苏轼的翰林职位。
可见,虽然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有时候,姜还是老的辣啊。
寓意:
一难苏东坡寓意:做人不能狂。
二难苏东坡寓意:做事要细心、要诚实
三难苏东坡寓意:知识是无穷尽的,活到老,学到老。
第2篇: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故事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苏轼也是我们熟悉的宋代诗人,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故事 1
苏东坡从湖州刺史任上回到京城,一日去拜访王安石,正赶上王安石在睡午觉,家人就让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房里等候。
苏东坡颇感无聊,突然瞥见书桌上放着未干的笔墨,还有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诗句云:“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觉得可笑:菊花开在深秋,最能耐久,至死并不落瓣,怎么能说“吹落黄花满地金”?
他于是诗兴大发,提笔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正在这时,王安石过来书房相见。二人交谈一番后,苏东坡就离开了。
苏东坡走后,王安石见书稿被人续完,便猜到一定是东坡所续。他知道苏东坡才高八斗,但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恃才无忌。他决定好好教育他一番。
到了明日早朝,王安石上奏皇帝,又将苏东坡外放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苏东坡到了黄州,一日秋风过后,苏东坡拉上好友陈季常一起去后院观赏菊花。他们来到后院一看,苏东坡登时目瞪口呆:满地铺满金菊花片,哪里是他印象中的不落瓣的菊花?
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同样是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的区分,而这黄州菊花是落瓣的。王安石毕竟是老手,见多识广。苏东坡真是悔不当初。
后来苏东坡得一机会,回京探访王安石,并对当初错题菊花诗一事致歉。王安石又问了苏东坡许多事,觉得他见识长了,人品也磨练得谦虚踏实了,于是又奏过皇上,让他回朝廷担任翰林学士。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王安石心胸过于狭窄:苏东坡只不过是写了两句诗,嘲笑他的无知。他何必要上奏皇上将他贬出去呢?
其实,王安石是用心良苦。自古才高之人都自傲,才气越大傲气越重。他早就看出像苏东坡这样的绝世天才,必须要承受巨大的挫败才能去其不可一世的傲气,否则日后终难成大器。换句话说,苏东坡遇到王安石这样的良师益友,是他的福气。
而苏东坡自恃才高,因此遭到贬谪,足以警醒我们:一山还有一山高,见识是需要慢慢积累的,切不可以为自己知识渊博,就忽视生活经验的可贵。遭遇挫折不是坏事,能从挫折中长智慧才是关键。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故事 2
《警世通言》里有篇题为《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小说,讲王安石与苏东坡的逸事。虽然多为杜撰,却可看到辨水煮茶意趣。
苏东坡和王安石人生宦海沉浮,二人在改革中的政见分歧颇大。苏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王安石已暮年,身体不好,体内痰火郁结。太医给他开了个方子,用阳羡(今江苏宜兴)的茶,以长江瞿塘峡中段的水来煎烹,能消痰火。
苏东坡是蜀地人,有机会去长江三峡,便托付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意思是说不管是你还是你的家人往来,路过瞿塘峡,请在中游打一瓮水带来,我能不能延年益寿,就全靠你了。
苏东坡收到嘱托自然很用心,专程去长江三峡打水。偏偏那天十分困倦,在船上打了一个盹,醒来时船已急流直下,到了瞿塘峡的下峡。苏东坡赶紧从江中取水,无奈中峡已过,逆流而上已不可能,取得的是下峡之水一瓮,亲自送至王安石府上。
王安石将苏学士与水瓮请进来,立刻揭封烹水。水煮沸之后,冲入茶碗,见茶色缓缓泛上来,并非起得很急。
王安石就问苏东坡:“你取的是中峡水吗?”
苏东坡说:“正是。”
王安石笑道:“你怎么糊弄老夫呢?这显然是下峡水。”
苏东坡大惊道:“您怎么会知道?”
王安石说:“瞿塘峡之水,上峡水流湍急,水性也急;下峡水流缓慢,水性也缓。唯有中峡之水,急水与缓水交相融汇在一起,不急亦不缓。所以,太医嘱咐我,唯有用中峡之水泡茶才最合适。刚才水已煮开,冲在碗里,茶色缓缓而起,便可断定此水定是下峡的了。听完这番话,苏东坡赶紧离席谢罪。
茶在今天已很少用来治病了,但民间依然有“败火”一说。一些老人,即便是夏天最酷热时,也会静静地饮一盏热茶。在他们看来,一杯热茶比冰冻可乐更能解暑。因为热茶能让人毛孔里的燥气、暑意散发开来,烫在嘴里,却清凉在心。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故事 3
北宋年间,有一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无限,苏东坡携书童前来泰山游玩,两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佑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立,名家名人所书,苏东坡与书童随人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
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东坡仔细一看,不觉大喜过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大文豪王安石。苏东坡连忙招呼:“王大人,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泰山了?”
王安石见是苏东坡,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风光,铺庙碑刻,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苏东坡急忙辩解:“哪里话,能与王大人同游笛庙碑林,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说完用手一指身后:“这是书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轻人,说:“我的书童学智!”
王安石话音刚落,福德便跑过去与学智打招呼,谁知学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只是“哼”了一声,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紧不慢边看碑文,边朝前走去。来到一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石碑面前时,四人止步,评头品足。福德因刚才看了学智的脸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抢先说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学智何等聪明,一听人家福德在讽刺自己的主人抛岂肯罢休,脱口接道:“东坡前倾根基斜!”
听见两位书童斗嘴,王安石插话说:“学智说得一点没错,此碑确实因为根基斜了,才东坡前倾啊!”苏东坡“嘱”了一声,说:“王大人言之有理,不过,咱福德说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说完,王安石与苏东坡相视着“哈哈”大笑起来。
见主人大笑,福德与学智也跟着吃吃地笑了。
第3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大宋神宗皇帝在位时,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学土,姓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苏轼少小博学,聪颖绝顶,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人恃才傲物,狂放不羁,风流倜傥,敏捷多思。经过殿试,一举成名,当了翰林院学士,做了宰相王安石的学生。王安石非常器重苏轼的博学多识。当时。王安石正在编写《字说》一书,一个偶然的机会,二人论起东坡的“坡”字,王安石就说“坡”字的意思是“土之皮”。东坡失声笑道:“如果像老太师说的那样,那么‘滑’字的意思一定是‘水的骨头’喽?”讥讽之情溢于言表。又有一天,王安石又解释“鲵”字,认为“鲵”字是“从鱼从儿”,合起来应该是“鱼子”,如此类推,那么4匹马拉的车叫“驷”,天生的虫叫“蚕”。苏东坡再二次讥讽道:“9个鸟合在一起叫做‘鸠’,您知道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