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的美文摘抄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09 07:07:5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的美文摘抄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的美文摘抄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生命是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生活中值得嫉妒的人寥若晨星,但命运悲惨的人比比皆是。

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者悲伤,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事物都在改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是虚幻的。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曾经一度为某件事情悲伤不已,最后却被证明那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又或者,我们曾经为之兴高采烈的事情,却变成了我们极度痛苦的根源。

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必须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不要有什么想法就立马告诉别人。另外,对别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朋友都说自己是真诚的,其实,敌人才是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抨击、指责作为苦口良药,以此更多地了解自己。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应该看他拥有多少高兴的事,而应该看他是否正为一些小事烦恼着。只有幸福的人,才会把无关痛痒的小事挂在心上。那些经历着大灾难的人是无暇顾及这些小事的。

第2篇:叔本华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叔本华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叔本华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忘我。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波兰,更名为格但斯克)的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溺水去世。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他最初被迫选择经商以继承父业,在父亲死后他才得以进入大学。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但把兴趣转移到了哲学,并在1811年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他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对这两人的思想相当崇敬。但不赞同后来费希特,黑格尔代表的思辨哲学。1814年—1819年间,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部作品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被认为是将东方和西方思想融合的首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但凭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这也正印证了自己的观点——真正智慧的人得不到赞赏。1833年在大学里受挫之后,他移居法兰克福,并在那儿度过了最后寂寞的27年。1860年,9月21日,他起床洗完冷水浴之后,像往常一样独自坐着吃早餐,一切都是好好的,一小时之后,当管家再次进来时,发现他已经依靠在沙发的一角,永远的睡着了。

尊重自己的隐私|错误的教育成果就是往头脑里塞满观念不要用你脑中被强塞进来的各种观念去评判这个世界。人有时候很可怜,在自己尚未形成独立的思考体系时就被强制性地灌输了诸多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观念来源于父母长辈、老师同学、社会舆论等方面,就好像一张大网,网住了一个人思想的自由。所以当下就尽量抛却这种近乎于“偏见”的东西,单纯地看待这个世界,仅仅是看,把所有的画面映射到自己的脑海中,诉说属于自己的心声。——《论教育》 |不放弃任何一道思想的闪光任何转瞬即逝的美都犹如路边的惊鸿一瞥,让人难以忘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无论多么深刻的印象也终究会被遗忘。就像离久情疏一样,往往忘却以后无论多么努力地回想却再也没有办法在脑海中清晰地拼凑出朝思暮想的那个人。思想的闪光就如同“那个人”,如果在情谊最浓的时候没有留下记录,那么等到时间的潮水漫过记忆的时候,就再难寻得蛛丝马迹了。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这样才不会辜负这一段“良辰佳缘”。——《论独思》 |观念,还是观察首先获得一般观念,再进行具体观察,这是一般的教育步骤,但这种做法恰恰本末倒置,直接违反了大脑的自然发展规律。眼睛为什么被称为心灵的窗口,因为只有透过眼睛人才可以在一个瞬间获得信息量极大的画面。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应当首先由眼睛捕捉,抵至大脑,再由最高指挥中心研究分析,得出最后的结论。观念不是商品,也不能施舍,其中的玄妙更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能够传递揭示。——《论教育》 |尊重自己的隐私很多人觉得隐私是针对陌生人而言的,对熟人则不必有隐私。但是熟与不熟的区分在哪里?两者又是否有一个合理的度呢?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转变,你会渐渐发现,即使是一件无伤大雅的小事,即便是被最亲密的人知道,也是极为不利的。在信息高速流窜的年代,保护自己的第一件事莫过于尊重自己的隐私,上至联系方式下至隐私秘密。不要因为享受一时的畅言带来的瞬间满足,而丢掉沉默所致的恒常裨益。——《论了解他人》 |对先人之见的修正虽然是无穷的,但却是必要的当用自己的眼睛看这个世界时,你会源源不断地接收到各种新奇缤纷,但是单纯意义上的观察并不足以支持你去做庞大的抽象概念的分析,或者是归纳。这时我们会说,对先人之见的修正虽然是无穷的,但却是必要的。当你发现自己的经验、一般观念与先哲的理念并不一致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时候,你会了解到先哲所提供的思考过程,从而重新理解某种认识,而不是无视症结所在。——《论教育》 |真正的慰藉是承认发生的一切都是必然的现代人在面对灾难变故时很难做到安之若素,泰然自若离我们仿佛越来越远,虽然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当我们真正了解已发生的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注定,是必然会遇到的机缘巧合时,就会有一种慰藉袭上心头,很多事情都会渐渐放下,之前的耿耿于怀不过是未曾实现的夙愿。如果明白了万事万物都逃不掉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最终归宿,那你就会明白这世间只能是此,而非彼。——《人世的命运》 |一知半解的源头是独立思考的空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很多人做了充分的观察但最终却并未修成正果,脑子里反而充满各种奇思怪想、天马行空,有人精神失常,有人异想天开,有人偏见歧视。事实上,这些背负着谬见的人从未尝试过在观察之后,从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基本思想。就像一个画家有数以万计的经典画作,但如果杂乱无章地堆在一起会被人视为垃圾,只有经过筛选整理、分类过滤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画展。——《论教育》 |选择平静,就是选择坚定而自信的生活内心平和的人往往生活得更加自如,更明白自由是什么,从而安宁的内心不受束缚,尤其是不受日常琐事的压迫,所以拥有更多欢乐的时光。拥有平静并不难,只是很多人舍不得朝九晚五的忙碌,舍不得离开流言蜚语的旋涡,舍不得人群中的繁华,其实不是真的舍不得,也不至于,只是一时放不下而已。尝试去习惯返璞归真,幽静的生活会让我们找回自己。——《论名誉》 |不要急于将书本塞到孩子们手中所谓的人生真谛应该由残酷现实的生活来展示,而不是由书本来描绘。不要急于将书本塞到孩子们手中,无论他们关注什么概念都不应当首先从书本中了解其概况。简单的定义无法诠释丰富多面的现实,急功近利的强制灌输只会产生谬误。不妨先从数学开始——在这里绝对不可能产生谬误,再到语言、历史、科学——在这里即使产生谬误也不会有严重后果,一个人一生中不同的阶段只有学习与其智力相适合的科目,才能完全达到理解的水平。——《论教育》【注】:本部分节选自《叔本华心灵咒语:请优雅地拥抱这个苦难的世界》译者:于露

第3篇:叔本华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叔本华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人类彻头彻尾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一个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叔本华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忘我。叔本华出生于德国但泽(今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散文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散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生命是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则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生活中值得嫉妒的人寥若晨星,但命运悲惨的人比比皆是。

我们不应为某件事情过分高兴或者悲伤,原因之一就是一切事物都在改变,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于何为有利、何为不利的判断是虚幻的。因此,几乎每个人都曾经一度为某件事情悲伤不已,最后却被证明那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又或者,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独处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的现代诗歌

独处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的现代诗歌

有一些人

如此迷恋聚会

以为聚会可以驱散寂寞

而真实的情况是

人越多,越寂莫

朋友小聚固然可以开心一小会儿

可新鲜的感觉会迅速消退

迁就和忍让,才是聚会的核心

聚会的场面越大

就越容易枯燥无聊

另一些人

把大量时间用于频繁的社交

以为认识更多的人,便有更多的机会

而真实的情况是

没有实力,再多的交际也无效

当我们主动去社交

我们尚能感受某种不确定的快乐

如果交际变成一种盲从,变成一种无奈

那便是人生的悲哀

因为陷在人群中

你必定没有自由,也不可能真正放松

花天酒地的生活

永远不会带来真实的幸福

那不过是对欢乐的疯狂透支

结局必然是走向幻灭

一个拥有独立个性的人

更要及早远离意乱神迷的交际场

交际,意味着牺牲

交际,意味着庸俗

交际,意味着时间的荒废

不要为了一时的诱惑、迎合别人以及短暂的快乐

而在交际场中迷失了自我

独处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的美文摘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的美文摘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