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牌屋经典台词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09 07:03:5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纸牌屋经典的台词

1.痛苦分两种,一种让你变得更强,另一种毫无价值,只徒添折磨。我对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耐心,这种时刻,需要有人采取行动...或做一些不好的事...也是必要的事。好了,痛苦结束了

2.付出与索取,这就是华盛顿(其实换个意思这就是现实)

2.我爱那个女人,胜过鲨鱼爱鲜血(希望多点吧友能理解这句话

我知道该怎么做,我们将度过很多这样的夜晚,制定计划,没时间睡觉。我爱那个女人,胜过鲨鱼爱鲜血

一个人的character(这个词意思好多,意会,意会)不取决于他如何享受胜利,而在于这个人如何忍受失败。没有什么比信念更能支撑我们度过艰难时光了

勇往直前这是我的作战口号,纸上谈兵那一套于我无益(美国人的精神实在值得学习

权力正如地产,位置是重中之重,你离中心越近,你的财产就越值钱

真是浪费啊,为了钱而放弃权利,这个城市里 几乎人人都犯了这个错。金钱是萨拉索塔的巨无霸豪宅,保质期就只有十年,权力是古老的石砌建筑,能屹立数百年(政治视野 吧友们涨姿势)

烈士最渴求的就是壮烈牺牲,所以 你磨好兵刃,调整好角度,默数三 二 一.......(霸气侧漏)

如果你真决定以懦弱的方式解脱,沿血管割,不要横着割,这是低级错误。(反思)

对我最重要的数字跟工作无关,而是从1999年4月4日至今的天数,截止今早 一共有5185天。数字越大我越感到害怕,因为我知道一杯酒就能让数字清零。很多人认为恐惧是弱点,有时是的,有时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要让他人生惧,我知道那样不对,但如果按第四步说的那样 实话实说,我必须残忍 因为我不能失败,戒酒也是如此。要对自己残忍,我得利用恐惧,它让我变得坚强,就像在座各位 我无法改变本性,但我能掌控那个零,让那个零去死吧。(有缺陷才有进步)

我不能失去决心,我会继续向前,即便我必须独自前行(决心)

天堂地狱都没法给你慰藉,只有我们自己,渺小 孤独,奋斗 与彼此抗争,我向自己祈祷 为自己祈祷(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改变)

理性和非理性是互补的。两者分开的话,力量就会小很多(深有体会)

你知道弗兰西斯向我求婚时说什么吗?他说的每个字我都记得。他说 克莱尔 如果你只想要幸福,那就拒绝吧,我不会跟你生一堆孩子,然后数着日子退休,我保证你免受这些痛苦,也永远不会无聊(我也想找一个这样的老婆)每只小猫都会长大,一开始看起来都很无害,幼小,安静,舔着浅盘里的牛奶。但爪子一量长长了,猫就会挠人,有时甚至会挠养猫人的手。对于我们这些爬向食物链顶端的人来说,决不能心慈手软。只有一条规则——不做猎人,便为猎物

我冒了个险,跑去你家,任你摆布。于公于私都跨过了道德底线。我愿意为这些事情负责,这都是我的选择,我愿意承担后果。我也希望向前看,但我需要知道我到底卷入了什么事。我要确定我没有卷入……一起谋杀。(这句话我也希望大家理解 特别的内涵)

你不想有自己的生活吗?想一个人做三个人的工作吗?你想找一个第一个月就可能被炒的工作吗?如果你感兴趣,咱就接着谈(欲望使人失去方向)

那些都不是问题。过去九周里我都在管理一个选区,而且没人帮我。没人选举我。没人教我怎么做。我那么做是因为总得有人来做。(罗素的事是个悲剧。可我不会同情你,我没有时间。(无情便是王)

我可以低调行事,绝不会使强硬手腕。我不会激怒他们,先生。(聪明的人都会这样)

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自找麻烦。(睿智)

我当时有两个选择:丢脸或展示实力。我选择了后者。(我觉得选择那个都对)

巴克活特是个粗人。毫无魅力,树敌太多。(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不,你只想找个人安慰你,告诉你,做这些无用功没什么不对(坚强才是男人的气质)

总统就像旷野上的一棵孤树,风往哪吹,他就往哪倒。(这是人的动态吧)

律人要先律己。

悲痛要求答案 但有时根本就没有

要提高就是要改变.要完美就要不断改变

任何稍有点头脑的拳击手都知道,如果有人已经完全无力回击时.那就是你该朝他肚子打一套组合拳,再朝下巴打一记左勾拳的时候了

一个好骗子的天赋就在于,让人们认为你不善撒谎.

第2篇:纸牌屋 影评

《纸牌屋》有多火

据媒体的报道,王岐山和奥巴马都是《纸牌屋》的粉丝。有中美政治家的加持,令大洋两岸《纸牌屋》收视热度升高。

据媒体报道,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近期(2013年12月)王岐山还曾向纪检干部们提到了美国政治剧《纸牌屋》。

连王岐山和奥巴马都是《纸牌屋》粉丝

2013年12月中旬,正被监控事件与医改网站搞得焦头烂额的奥巴马,找来一众科技公司大佬到白宫讨教,大佬中包括了投资制作《纸牌屋》的Netflix公司的老板,奥巴马迫不及待问他:“我还在想你是不是把最新一季《纸牌屋》给我带来了?”Netflix的老板马上开口,希望奥巴马在戏里“客串一角”。

不只是在美国,远在太平洋对岸的中国也有领导人为之热衷。据媒体报道,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近期(2013年12月)王岐山还曾向纪检干部们提到了美国政治剧《纸牌屋》。《纸牌屋》改编自英国同名小说,描述众议院和华盛顿的权力角逐。消息称,王岐山在提及这部美剧时,非常重视剧中“党鞭”这一政治角色。“党鞭”(Whip)一词源于英国,指议会内的代表其政党的领袖人物,负责督导同党议员,并维持议会党团纪律,多为党内权威人士。政党的“党鞭”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多人。为什么叫《纸牌屋》?

首先,美国众议院叫做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而House ofcards(纸牌屋)里的House即是指国会,指代整个美国政坛;其次,Cards本义牌技,政客们的手腕正如“列王纷争、权力游戏”;再次,houseofcards系英语固定搭配,本指纸牌搭成的房子,联系到该剧,既可理解为搭房子的人手腕精细、高明,也喻指权力的松散和脆弱,不堪一击。《纸牌屋》为什么这么火?

《纸牌屋》最大的特点在于,与以往电视剧的制作流程不同,这是一部“网络剧”。简而言之,不仅传播渠道是互联网观看,这部剧从诞生之初就是一部根据“大数据”,即互联网观众欣赏口味来设计的产品。大牌是亘古不变的“票房春药”

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纸牌屋》的走红是循序渐进的。早在两三年前,一些电影迷就开始在文艺论坛上词句亢奋地宣布了大卫·芬奇执导该剧的消息,接着敲定在《洛城机密》、《七宗罪》、《非常嫌疑犯》等经典影片中都饰演反派的“坏蛋专业户”凯文·斯派西为男一号。

然后是在去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的重点推介,以及一系列刺激眼球的海报相继亮相—其中一张是,凯文·斯派西面带微笑地靠在一张色调素雅的单人沙发上,双手鲜血淋漓,右上方则是一幅图案颠倒且没有白色五角星的美国国旗。到了播出时,众多大牌明星在twitter上的热切讨论,将其推向了高潮。对于观众来说,这部剧最主要的卖点和看点避不开两方面:大卫·芬奇的“导”和凯文·斯派西的“演”。文艺创作与冰冷数据的完美结合事实上,《纸牌屋》真正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地方,还在于其背后的制作。与以往多以电视台主导的美剧不同,该剧的制片方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影视网站Netflix,他们在美国约有接近2700万的订阅用户,因此比谁都清楚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和电视。数据显示,每天用户在Netflix上产生3000多万个行为,比如暂停、回放或者快进,并且用户每天还会给出400万个评分,以及300万次搜索请求……Netflix决定用这些数据来制作一部电视剧。

根据数据,点击率非常高的鬼才导演大卫·芬奇和男演员凯文·斯派西,成为了主创选择;再根据“政治惊悚”这类电影的受欢迎程度,Netflix狠下心肠扔出了过亿美金,自制出了这部《纸牌屋》。不同于以往一集一集地更新,这次制片方一次性把《纸牌屋》的第一季共13集全部发布在网上,供网友付费点击收看。

这样做无疑有点挑战老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却不失为一种最符合时下网民观看心理的举动。在影视数量和品质无限刷新的今天,多数人已经失去了每周等在电视机前追逐一部冗长剧集的耐心,一方面的确是信息轰炸得厉害,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归结于都市人群的情绪短路和生理健忘,即便每集的开头都像模像样地搞一个上集回顾也无济于事。受追捧的关键在于对观众的“迎合”

《纽约邮报》的意见认为,从剧本质量而言,《纸牌屋》比不上其它几部热门剧。对于海外观众而言,不熟悉美国政治制度的人很难从中获得观看的乐趣,就拿公共电视台播出的作品对比,《白宫群英》也是政治剧,政治科普式的内容对观众进入故事的语境也有很大帮助,但在《纸牌屋》中它们并不存在,它只是专心地聚焦政治黑暗面。《纽约邮报》甚至还搬出了律政轻喜剧《波士顿法律》,它也在构建故事冲突的同时为观众进行了一次普法教育,看完剧集的观众基本上可以熟练掌握起诉、上诉的全过程,知道地方法院、巡回法庭、最高法院各自的功能,各州对死刑的不同态度以及原因,如果观众实在对司法程序一无所知,至少还可以明白哪些案件需要陪审团参与,哪些可以由法官一锤定音。

与其说《纸牌屋》大热是因为该剧再现了美国政治的“真实面目”,满足了观众对于权力斗争的想象,或者,“政治就是电视上那个样子”,不如说:《纸牌屋》这类电视剧按照一般观众的娱乐口味,把“政治”设计成了屏幕上你想看到的那个样子。这个对你的“夜生活”了如指掌的“数据怪人”,如史派西扮演的政客一样,步步把你诱进陷阱;在夸张、煽情、悬疑的情节设置与场面造景背后,这个陷阱就是付费观看与高收视率。中美观众又在其中读出不同的现实意味

像《纸牌屋》这类的华盛顿政治阴谋剧在奥巴马任内,大行其道。像是披露美国情报单位丑陋面的《国土安全》和《黑名单》,以及总统勾搭下属、玩弄权势的《丑闻》,都在美国红红火火,多少反映当今美国民众对华盛顿的不满。

还记得从克林顿时期一路走红到布什时期的《白宫风云》吗?剧中的华盛顿政坛由一位教授级的美国总统带领一群诚实公仆、光明磊落,仅仅几年前,人们还相信那是真实的华盛顿。

进入21世纪后,从接连发动两场战争,到迟迟没有兑现的经济复苏,让美国民众想起华盛顿只有心寒。如《新共和》杂志所说,现在人们读着报纸,都会想:“嗯,这是骗人的吧?”《纸牌屋》这样的剧纷纷出炉,每出戏都在说:“让我当你的向导吧,我戏里就是华盛顿真正的运作方式,那就是那丑恶之地背后的真实故事。

而受过高等教育、热衷政治题材的中国中年男性,越来越多;其次,崇尚美国文化、喜欢观看美剧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并且,《纸牌屋》的主题是中国人永远都看不厌的“斗”。甚至不少中国官方媒体都发出了感叹,原来美国政治也这样啊!《纸牌屋》里的华盛顿,真的假的?

有人说,华盛顿是个极其无聊的城市,因为这里除了白宫,一无所有。但华盛顿又是如此充满吸引力的地方,因为这里是很多人崇尚最高权力的栖息地——既是彰显美国民主制度的直观实例,也是政治批判者眼中“波多马克河畔索多玛”的所在地。作为首都,华盛顿也向全世界的政治文学输出着灵感。党鞭和白宫记者并不同意

据说主演史派西曾向担任过美国众议院多数党党鞭的霍耶求教,但霍耶看完戏后的评价是:“老百姓本来就对政治有不公平的负面看法,而《纸牌屋》以虚假、邪恶来描绘政治,这太过分了。”

不论霍耶所说华盛顿政治是否真的没那么黑暗,但党鞭跟总统的互动,绝没有戏中这么频繁,现实中,除非总统邀请,议员甚少踏入白宫,更不可能像安德伍德一般,在总统身边神出鬼没。奥巴马任总统第一年,霍耶一共才踏进白宫五次,还逐年递减。剧里与安德伍德有婚外情的女记者巴恩斯,更不可能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自由来去,与安德伍德打情骂悄。白宫记者对《纸牌屋》批评最多的,还包括把华盛顿女政治记者描绘成一群为了成名,凭靠年轻肉体来换取消息、毫无底线的人。

美国总统最多只能在白宫待8年,但海伦·托马斯这样的大牌记者,在白宫可以一待就50年。名声,是华盛顿记者的第一生命。政论杂志《石板》也指出,华盛顿记者的男女比例是二比一,而担任媒体主管的,男性更占压倒性多数,男记者要在大多由男人掌控的华盛顿脱颖而出,不太可能依靠美色。“局内人”奥巴马也有话要说

身为局内人,奥巴马倒是曾感慨说,史派西在《纸牌屋》中搞定了不少事,华盛顿要真像剧中如此“残酷的高效”就好了。弦外之音,华盛顿两党分歧日趋极端化的政治现状众所周知。尽管赢了连任,奥巴马2013年大力推动的控枪、移民改革等依然寸步难行。出于预算之争,华盛顿2013年秋甚至时隔17年重演联邦政府关门闹剧,贻笑大方。“白宫甄嬛传”没必要对号入座

与以往相比,网络剧对观众口味的揣摩更精准,为迎合主要观众群(在美国这部剧的主要对象是中年男性观众),编剧不惜虚假再现。以“迎合”为主轴的娱乐消费,与政治的本来面目可能已相去甚远。

政治除了权术与斗争,也有诸如个人抱负、责任感和良知一类的东西。否则无法解释,五年前作为华盛顿局外人,从政经历尚浅的奥巴马如何得以入主白宫。大陆一些清宫戏备受批评,但作为美国“清宫戏”,《纸牌屋》绝不乏戏说成分。

过去有说法叫“读史明智”,在快餐文化裹挟下,今人大多是读戏说历史明智,看电视剧明智。知识的求得已不是靠穷经皓首、逐字披览的观照对比,而是沙发上轻轻一按的遥控视界。《纸牌屋》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臆想权力的窗口

为什么人们爱看腹黑的政治剧?原因之一或许在于,现实中世界头号大国的权力核心引人探究。外人透过政治剧窥视着鲜为人知却举足轻重的华盛顿,臆想着权力顶峰的残酷争斗和利益纠葛中的人性黑暗面。

在广大民众的视野里,权力运行是神秘的“少数人游戏”,只能从政治剧集里窥视冰山一角——《纸牌屋》之所以走红,正是因为满足了这样的心理期待。结语:

有人关注权力的虚伪与邪恶,有人忙着对号入座、映射现实,也有人忙着研究《纸牌屋》的诞生过程和播出方式。“各取所需”共同造就了这部剧的火爆。

《纸牌屋》背后的那些七七八八

A Companion to Netflix’s House of Cards

公鸡2013-03-12 11:44:33

House of Cards是同学推荐看的,在Netflix上面一口气看完了。美国宫斗自然很好看,但是如果只是欣赏演员高超的表演和起伏的剧情, 看的就有点不太到位了,这毕竟不是《白宫甄嬛传》。如果讲宏观政治大局的计算,《大明王朝》可能比《纸牌屋》还好。这个剧里面涉及到的政治技巧比较微观和操作层面,虽然戏剧化地夸张了很多,但描写地确实入木三分。另外《纸牌屋》其实也是很有营养的一部戏,有些暗线点出来的东西其实很有意思。比如NGO和政客的关系,又比如竞选筹款和党内控制。House of Cards我又推荐了很多其他人看。现在关于这部戏的评论大多注重于其商业发行方式,或者演员的演技,却忽略了戏本身的政治科普意义。这篇文章算是给我的朋友们说说我的见解,也算是一部读析指导。

1.NGOs

美版《纸牌屋》 与英版原作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加进了非营利组织NGO的影响。华盛顿应该是世界上非营利组织最为集中的地方。近三十年NGO在华盛顿的生态里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现实环境中的NGO罕有议员老婆做老板.但是议员和NGO的广泛联系确实存在。这其实非常好理解,西方政治体系的议员需要在所有国家大事上投票和选择立场。了解所有事情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因而每一个议题上总有一些有影响力的议员能够左右同党的选票。每一个议题后面都有几个主要的NGO,对于这些NGO来说争取这些议员自然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能改变游戏规则。大家所不明白的主要是NGO对于议员的意义。这个意义在近几十年之间也有些变化。三十年前的议员往往在自己负责的议题上有着广博的知识,他们在这些问题上所起草的立法往往反映自己真实的意见,很多时候议案也都是他们自己所写(比如戏里最早那个起草教育法案的那个老头,现在这样自己写的情况基本没有)。然而这些年由于竞选财政监管放开,竞选的竞争也加大不少,议员们的主要工作业变成筹集竞选资金争取在下一次竞选获胜。关于起草法案的这些事情往往交给NGO里面的人去做,甚至一些相关的演讲也是NGO里面的年轻人写的(比如我一个在华盛顿的NGO工作的朋友每年要给政客们写500多演讲稿)。另外一些人道主义的NGO也会有议员直接挂名。这样的情况在英国也很常见。NGO和议员也就形成了一种互惠关系,无论是立法还是人道,相关功劳的大部分会记在议员头上,争取政治影响力,另一部分功劳NGO会留给自己以争取更多的资金。基本上现在的华盛顿NGO成了一种立法外包组织。在中国的语境下,也可以说是笔杆子外包团。这也许也是经济发展下社会分工加剧的体现-政治家仅仅负责选举,而真正在乎游戏规则的人负责立法内容。

2.竞选筹款,党内控制,说客

Kevin Spacey在戏里的House Majority Whip的职责我不想多讲了,不知道的可以去查。如果把立法看成两军作战,whip基本上等同于政委的角色- 保证大家服从党的统一安排,逃兵叛兵一枪毙了。基本上成功的社会组织都要有这样一个角色,无论是教导主任还是党鞭,总需要有一个人负责吓人,权力才可以畅通,组织才能有效。戏里的 Frank Underwood之所以能胜任党鞭这一角色,首先,如Peter Ruo的遭遇可见,取决于对黑材料的掌握;而更重要的是Frank Underwood似乎能给很多议员提供竞选帮助和资金-当然这也就是这部戏最不真实的地方,之后再详述。之前说了,政治家的主要-也许是唯一-的工作就是获得竞选成功,他们的大部分精力也都放在这些事上(政治家有别于行政体系内的官僚,后者是要管事的)。美国下议院任期极短,里面的大部分人除了准备下次竞选其实也没什么心思干别的。对与国会议员级别的选举,宣传经费是主要的决定因素,掌握钱袋子也是党内政治权力的源泉之一,正如俗语所云“Hold the balls, and the heart and mind would follow.”

美国的政治经费主要通过几个渠道: PACs, 直接筹集资金,和基金会。对于竞选进行监管的Federal Election Commiion(FEC)对各种渠道都有严格规定。例如工会公司等等不能直接捐款,而要通过成立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PAC)来“帮助”竞选人。一般的PAC能够报销政治家竞选上的旅费住宿等等(顺便说一下政客们在享受上花钱可不含糊),但是公司工会对PAC的捐助有上限限制。而2012年新批准的一种Super PAC则能花钱打宣传竞选人政策的广告或者抹黑其对手的广告。Super PAC虽然不能报销旅费等直接费用,它的好处是没有捐助上限,而监管的漏洞还保证了捐助者在竞选前的匿名性。另外Super PAC也是为什么2012年美国竞选花了上十亿美金的一个主要原因-它打破了捐助上限的约束。相较与不成熟的民主国家选举监管机构,FEC的监管算是相当严格。但说到底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通过各种拐弯抹角的规避方式,金钱和政治总能紧密的连在一起。显而易见,金钱往往会集中在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身边,而政治家则可以“指挥”这些资金去帮助低层政治家。比如FEC直接允许的一种方式就是:政治家可以成立 Leadership PAC 把自己酬到的钱帮助其他人组织竞选团队。《纸牌屋》和现实出入的地方则是Frank Underwood对于这种资源的掌握程度大到不可思议。而现实的华盛顿能掌钱的政治家不少,特别是共和党人。但是多头格局也是为什么共和党不太团结的原因之一。实际上真的出现一个Frank Underwood这样的人对于一个党派未尝不是好事,正如剧中所言“Bad, for a greater good.”当然也有可能 “Bad, for a greater bad.”

说客,lobbyist(戏里的那个黑人),也是这里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戏中指明的,他们是商业和各种集团利益“合法地”影响政治的关键环节。《纸牌屋》对lobbyist的描写已经足够明了,我不必在重复讨论。在此之外值得一体的是说客和议员之间的旋转门关系,一些有足够外部支持的说客可能会当上议员或者官员,比如小布什政府的许多官员,退下来的议员也有很变成说客,利用自己在国会的联系挣钱。这些都加强了政治与金钱的联系。东西方整体都有所谓关系的影响,只不过后者”含金量“更高。无论如何,这些都是美国政治的内在机制。

3.政治建功与计算

在美国参议两院,作为立法者的议员们的政治功绩的定义很简单:推动重要立法的通过。法案的昵称往往就就是立法者的名字,比如Dodd-Frank Act, 这本身就是一种荣誉。同样的,立法通过的方式也很简单:取得超过一定数量的议员投票支持。议员的支持并不是免费的,除了法案本身相对中立的立场(详见median voter theorem),每个议员都有自己在乎的东西,而且选出他们的辖区也都希望他们能在国会为辖区争取利益,俗语叫“Bring home the pork.”所以在立法的内容和过程中计算议员们的自身利益和地区利益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Frank Underwood那个贴满议员名字磁条的白板就是他的计算器,当然作为党鞭他对各个议员的立场和利益早已烂熟于心。

立法的过程和技巧相当复杂,一个法案可以合起来过,可以分开来过,可以加上一条恶心人的条款让其不过,也可以加上一条诱人的条款让它过,可以一直辩论拖到人少的时候过,也可以等到人多的时候过等等等等。党派领袖对立法过程的悟性和组织能力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比如某某关键议员选区需要钱建公路,立法领袖在起草相关的法案时就可以加上一条拨款条(术语叫earmarking)。对这部戏里面的情况,同时也是现实情况而言,竞选成功后总统所代表的行政利益和在竞选时支持总统党派的党的利益往往会出现分歧。党派领袖也不一定会买总统的帐,比如戏里面民主党党魁便叫总统“he can f**k himself.”现实中民主党的前总统克林顿后期大部分法案实际上是依靠共和党人的支持通过。这样的例子也能充分体现了行政利益和党派利益冲突的情况。一个相关的体外话就是希拉里之所以08年输了党内选举,可能跟很多民主党人不爽克林顿当年的行径有关,当然这只是猜测。从这个角度讲,总统把Frank Underwood留在国会便很有他的道理(从12,13集的连环计里也看的出总统不是个没脑子的人)。一言蔽之总统也需要在朝中有人,才能推动自己的立法议程,建立政治功绩。当然聪明的Frank Underwood明白如何在这样的大局观下取得自己的利益。

4.新闻

由于剧情需要《纸牌屋》里的新闻与政治的关系被描述的过于鲜艳。事实上这样的操做不一定需要议员和记者直接联系,也不一定非要上个床什么之类的。关键政治时期新闻对民意的影响,民意对政治过程的反作用戏里阐述的已经很清楚了,这里不多说了。好像新闻界的术语叫做 agenda setting。基本原理上来说,选民会去在乎些什么跟他在新闻里看到了些什么很有关。做为资讯的接收者,新闻本身的内容远远没有 “为什么我会看到这样的新闻?”“和信息发布者希望我看到这样的新闻后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和“这条新闻指向的观众是谁?”这三个问题重要。在重大事件发生的时期,这后三个问题往往更能揭露新闻背后的真相。

5.政治斗争

“That's how you devour a whale, Doug, one bite at a time.”

这似乎是Underwood复仇方略的概括:一次一口,才能把整只鲸鱼吞下。除了直接兵变,现实中的政治斗争的常见形式也是先打马仔后擒贼王。毕竟政治本质上是一个多数派游戏-权力意义上的多数-被架空的人不可能有什么实际权力。Underwood贯穿全局的操作思想便是把总统选出来的人选踢掉换上自己支持的人。当然他操作地完全好像是总统自己的选择。确实也有可能总统没意识到,正如Underwood自己所说“战友能成为最可怕的敌人”,因为战友了解你,也知道如何麻痹你。从另外一个方面这也说明内奸的可怕,一个假支持者比十个敌人更危险。

6.Give and Take-投桃报李

《纸牌屋》里面出现的投桃报李不少,例如Jefferson ball的门票,斯坦福的入学等等等等。虽然在高层对高层的交往中,这样的小手段可能难以起大作用,上下级之间,前辈晚辈之间这些就非常重要。学经济的知道你的负债就是别人的财富,这句话同样适用与政治,让别人帮忙也给了别人要求回报的权力,也就是财富。当下的有权之人对未来的新星的帮助也可以看作权力在时间上的转化,或者权力的投资与回报。这种转化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例如胡雪岩等等等等。对有希望的后生来说,这也是一种“势”与“实”之间的转化,高手在“势”与“实”的来回转化中能实现两者的同时增长,这在东西方政治都适用,比如《硬球》里Lyndon B Johnson的故事。以前的美国政治家喜欢搞surrogate familiy 代理家庭来提拔后辈,比如华盛顿和他的年轻军事幕僚”家庭成员“,如汉密尔顿,为他任总统时迅速建立起行政控制力量起了关键作用。华盛顿在处理和后生汉密尔顿关系上,很厉害的一点就在于他给予汉密尔顿更大权力的时候知道同时调整自己对汉密尔顿的态度,认可其势。这也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联邦党在华盛顿在世时期能保持如日中天。如今surrogate familiy这种形式在美国可能已经少见,但在其它地方也许还在流行。

7.里子与面子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讲到了里子和面子的问题,所谓“面子给人递一根烟,里子就得杀一个人”。生搬硬套到这里Doug就是Underwood的里子,面子Underwood给Peter Ruo倒了杯酒,里子Doug就得满华盛顿找个妓女。面子Underwood给老婆办了个慈善晚会,里子Doug就得去恐吓酒店经理。凡是大事基本都有明暗两条线,也许场面上的人给自己找个好用的里子挺重要。

8.大腿与红唇

权力与财富集中的地方也总是美女集中的地方,这并不能怪女人太功利,只是有多少爱权势的美男就有多少爱权势的美女,只不过大家走不同的路,用不同的方式而已,同样理智冷静。越进入这些小圈子也就越容易碰到把自己的身体当工具的女人,zoe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裤裆是她们成功的小捷径。《纸牌屋》里Underwood对Zoe说的一句话很有意思“老男人会玩弄你伤害你最后把你抛弃。” 这句话表面是威胁实际上是疼爱和怜悯,Zoe倒是给他回了句大实话“You cannot hurt me.” 男人的通病似乎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假设女人会楚楚可怜的为自己伤心,因而对其心存怜悯。铁了心混名利场的女人恐怕很少真是如此,而且这样的假设可以致命,如上所述最近的朋友能变成最坏的敌人,而往往只有女人才能成为男人最近的朋友。美国政治家里能把脑袋夹在女人的白花花大大腿间来完成政治任务的大概只有本杰明富兰克林(而且是在60岁高龄)。Underwood和Zoe在这部戏里真不知道是谁征服谁。对Zoe而言,让Underwood起了征服欲便是她对Underwood的成功征服。对于一个议员来说这种事情最好不做,做了也要懂得不要妇人之仁。古今中外真正死在女人手上的大多是拖拖拉拉的情种,结果害人害己。我想这些故事的教训就是,如果因为什么原因错过了青涩爱恋而已经成就了飞黄腾达,索性应该放了需找真爱的妄念,这个年头的名利场上反向选择风险太大。

第3篇:《纸牌屋》读后感

《纸牌屋》读后感

2015年9月,习近平访美期间,在西雅图出席欢迎晚宴。他指出:我们大力查处腐败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是要顺应人民要求。其中没有什么权力斗争,没有什么“纸牌屋”。愿同国际社会积极开展反腐追逃合作,让腐败分子在海外永无“避罪天堂”。

这本书写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书中没有美剧里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增添的花哨的人物和节外生枝的细节,一切都集中在弗朗西斯·尤恩·厄克特和几个主要的角色身上,干净利落,没有半点多余情节。

本书是以英国政坛为背景作者是真正在政坛摸爬滚打过的人,所以书中的权力倾轧和政治斗争比美剧更真实,更直接,更敏锐,更残酷。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了解英国政体的一个过程。

小说作者迈克尔·道布斯,毕业于牛津大学,1975年步入政坛,后任政府特别顾问和撒切尔政府幕僚长,从保守党副主席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纸牌屋经典台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纸牌屋经典台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