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背影》教学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五)
(一)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一篇早期代表作《背影》、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名篇--《背影》》。
《背影》这篇作品,自一九二五年发表自今,一直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广泛赞誉,也深深震撼、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灵,特别是对我们身处改革开放年代的新一代,学习这篇作品,更有益于我们从所谓的“代沟”中走出,感恩父母,珍惜亲情,从而建立正常的、和谐的父子关系。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并标记课文中写父亲的“五句话、四处背影”,写自己的“四处眼泪、三处情感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
(生阅读课文,师巡回解疑交流)
师:好!不少同学已经完成刚才所提出的“五、四、三、二、一”的作业,从刚才我和同学们交流来看,把握得很准,下面我们请班上普通话说得好的同学来读一下这篇课文,掌声有请。
(一生自告奋勇范读课文,全班同学沉浸在课文描写的感情氛围之中)
师:好!读得不错,下面请同学们发表意见,课文中那些叙写最打动你的心?
师:我们请班上最小的张旭同学发表意见。
生:课文中心父亲过铁道买橘子那一段。
师:不错!为什么作者将过铁道买橘子的简单平常的事一写出来就那么深深打动我们的心?我们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段动人的生活片段的?
师:(读“父亲是一个胖子”)这是写父亲的什么?
生2体态。
师;(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这是写父亲的什么?
生3穿着。
生4外貌。
生9臃肿。
师:(读“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是写父亲的什么?
生5步态。
师: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师读“慢慢探身下去……”)作者用一连串动词写父母的什么?
生6买橘子的艰难。
师:(读“心里很轻松似的”)这是写父亲的什么?
生6神态。
师;9读“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是写父亲的什么?
生9写父亲的嘱咐。
生10写父亲的语言。
师:刚才学习的这一段,作者的描写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具体、形象地刻画了父亲买橘子的全过程,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厚意。这里作者调动了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的多种方法,朴实真切,不堆砌形容,本色细致,不夸张粉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白描手法。那么请问同学们,作者这里写了几次背影?
生11写了两处背影。
师:文章开篇:点出父亲往日的背影”,这里“描写父亲买橘的背影”,“父子分别难忘的背影”,全文始终紧扣“背影”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剪辑材料,如果说这是全文的中心部分、高潮部分,那么有高潮就有铺垫,我们不妨透过“背影”看看他特定的“背景’’,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铺垫、从家庭变故中“引出背影”的?请同学阅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回答这个问题,
(生速读课文后发言)
生12祖母去世。
生13父亲丢了工作。
师:作者为了加强表达的力量,用了“祸不单行”这个词,不只如此,还有呢?
生14家庭亏空。
生15变卖典质。
生16借钱办丧事。
师:对!可以概括起来说,叫“家庭衰败”。不仅如此,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17父亲要到南京谋事。
师:为了支撑这个家庭,父亲还要颠沛流离。还有呢?
生18作者要到北京念书。
师:这是写骨肉分离。这一连串叙写,交代了父亲送别的特定背景--祖母去世、父亲卸职、家境境衰败、颠沛流离、骨肉分离,唯有这个特定背景,父亲因袭这一切而亲到车站送别,爱子之情才更显真挚、深厚,父亲的背影在儿子的心里才如此刻心銘骨。既然如此父子情深,那么我想向同学们提一个问题,朱自清与他父亲有不有代沟,这代沟表现在哪些地方?我们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生18老师,我觉得朱自清和他父亲之间有代沟。他们一老一少,是新旧两个时代的人物。
师:说得对!一老一少,一新一旧,这就铸定了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出现了代沟,这代沟在课文中一是表现在感情的疏离上。下面我们具体看朱自清和他的父亲感情疏离在什么地方?
生19老师,我觉得主要表现在送与不送上。
师:送,更体现父亲关爱、体贴,不需送,认为多此一举。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始终长不大,我们看父亲本打算让茶房陪朱自清去,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但却担心--
生20担心茶房不周到。
师:到车站儿子劝回,他又嘱咐:“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他担心--
生21担心车站人多复杂出问题。
师:还有呢?
生22担心儿子车上饥渴。
师:买橘子下车又回头嘱咐:“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担心什么?
生23担心儿子旅途安全。
师:父亲走了几步后又回头说:“进去吧,里头没人。”又担心什么?
生24担心行李丢失。
生25担心孩子贪玩冒失误了上车。
师:无情未必真豪杰,可怜天下父母心。作者以朴实的语言、具体的行动,细针密线地、深刻感人地表现了对儿子无限怜惜、体贴、关爱,而这一切,在开始未能领会的朱自清认为父亲这一切关心、担心是迂,即迂腐,不像自己聪明;讲价钱斤斤计较一副穷酸相,不像自己阔气大方;说话唠唠叨叨,不如自己说话体面;行动显得笨拙,不如自己办事利索,这就写出了两代人思想感情的疏离,那么,代沟表现仅仅是思想感情上的疏离吗?下面请王洪同学将末尾一段朗读一遍,请同学们静静思考这一问题。
(王洪同学朗读末段)
生20老师,我读出了问题。朱自清后来和他父亲有隔阂。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21文中写道“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近两年不见。”
师:对!王洪同学读出了朱自清和他父亲代沟的另一个方面,是隔阂、矛盾。产生隔阂、矛盾的原因有这样几件事情。当时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在任徐州榷运局长时,娶了两房姨太太,老家宝应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便跑到徐州大闹,把朱自清父亲的差事闹掉,朱自清的祖母也因这事一病不起而去世。所以说家境的衰败是由他一手造成的。第二件事是朱自清的第一任妻子武仲谦天性活泼开朗,常年爱笑反而成了朱家“不守妇道”的证据,在朱家走向衰败时这种乐观爱笑成了公婆的“眼中钉”、“肉中刺”,备受压抑,后抑郁不欢积劳成疾死于肺病。朱自清以武仲谦为原型写的《笑的历史》这篇小说指斥、控诉旧礼教、旧家庭残忍、严酷,朱自清的父亲看了这篇小说“很不高兴”。三是朱自清北大毕业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工资70元寄一半回家仍不能满足要求,为节约开支又往扬州一中就职,朱父要儿子全部交出工资,偏校长为朱自清父亲故旧工资送他父亲处,后朱自清携妻偕子辗转温州、台州等地任职。
生16那既然如此,为什么朱自清还写《背影》来怀念自己的父亲?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要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想让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你对文中父亲的评价。
生16我觉得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个对儿子情深意切、关怀备至的好父亲。
师:朱自清的父亲有不有点和毛病呢?
生15我觉得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个婆婆妈妈、抠门又迂腐、不善操持家务的不太合格、称职的父亲。
生16我发现他是一个不守交通规则的“城盲”。
生17我发现他是一个不讨孩子喜欢、不善和孩子交流、沟通不相信孩子能独立自主的独断专行的落后家长。
生18我还认为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个自私、专断的旧式家庭的旧家长。
师:大家的看法都各有道理,看来对于“父亲”永远离不开“好爸爸、坏爸爸”、“穷爸爸、富爸爸”这一个历史命题。我们说,朱自清的父亲不是模范人物、先进典型,他是一个忧点、缺点并存的旧时代的人,是一个慈爱、自私交织的平常、普通的父亲,是一个也食人间烟火的芸芸众生,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值得指斥缺点的一面,有合于常情常理正常的一面,也有一时悖情悖理难于理解的一面,正由于此,构成了今天人们常说的“代沟”,面对这个“代沟”,朱自清父子之间出现的思想感情上的裂痕是否可以弥合?思想感情上的疏离是否可以亲和?思想感情上的矛盾是否可以消除?这要靠什么?
生23交流沟通。
生24相互理解。
生25宽容。
师: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大声说:理解万岁!宽容万岁!理解是金,宽容是银。我们再来读读末段,看看朱自清思想感情发生了转变了没有?
(生读课文末段)
师:同学们,朱自清以回忆的笔调写“这几年来”,也即朱自清参加工作这一段时间,具体指一九二0年至写作本文的一九二七年这段时间,文中写:“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是写生活的什么?
生20不易!
生31谋生的困难。
师:还有人生的--
生32沉重。
师还有个人的--
生41抗争。
生32打拼。
师:对!接着朱自清是不是对父亲进行了肯定?
生3是!
师:这个肯定中包含了宽宥和感念。父亲的一些不开明、欠理智的做法是时代的烙印,是家境造成。后来父亲理解朱自清生活的艰难、生存的艰辛,考虑朱自清孩子多、教育不便,主动要求将一部分子女及其生母接回扬州。而朱自清为人父母,经历世事的磨砺,特别是从自己经济拮据、生活困顿、持家不易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父亲,理解了自己的父亲,是一个谋生操劳、自强自力、担负家庭责任、关爱后辈的一位可敬可爱的好父亲。在父亲主动来信沟通中,感念、谅解、反思、愧恨、自责,百感交集下,朱自清大彻大悟落泪写下了“思念的背影”,并发出深深的悔恨、叹息:“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如果说朱自清在前文写徐州见父流下难过的泪,望父买橘流下感激的泪,父子分手流下怅惘的泪,那么这次接信思父就流下的是悔恨的泪,自责的泪,感念的泪,是思想感情转变、升华的泪。
(二)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前以“父亲”为题写了作文,这次学习了朱自清写父亲的经典文章《背影》,对比范文,想来你会有不少新的感悟,我想向同学们提出的是:你从这篇课文的写作中学到了什么?你从课文的对比中又发现自己作文的不足是什么?下面请同学发言。
生16我觉得朱自清从“背影”写父亲好。
生14我觉得朱自清“背影”对比用得好。
生13我觉得语言很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语。
师:大家说得不错,这里我联系上次作文讲讲我的体会。首先,正如朱益同学说的从“背影”写父亲好,这就是精选角度,以小见大。《背影》没有曲折的情节,更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从“背影”的角度写平凡、真实、细小的小事。我们一些同学上次作文存在的一个毛病是角度选得不好,老套单调少内涵。一般的写父亲送我上学,放学接我,要不写生病后父亲的照料,再不就是为我买衣、买玩具、买学习用具,或鼓励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试高分。写父亲这个题目我们可以从许多角度去写,可以从我和父亲的感情写,也可以从父亲和全家关系上去写,还可以从父亲和老师的角度去写,也可以写父亲的慈爱、坚强,也可以写父亲的美德、缺点,父亲应该是一个真实可亲的父亲,一个有血有肉得父亲,不一定是高大全的英雄模范先进的父亲,可以是一个平凡普通、家境不好的父亲,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出现,以“官二代”为显贵,以“富二代”为荣耀,甚至有些恶劣地发展为以家庭普通而卑贱、卑微,以父亲贫穷朴拙而不能满足自己的虚荣而出现“仇父(母)情结”,叛逆地动刀杀自己的父母亲,这不仅是一个有违中华民族父慈子孝的传统美德的问题,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需要加强反省教育的严峻的问题。这次作文我们不少同学值得肯定的是角度选得好,选得小,前人说得好:最喜小中能见大,更爱弦外有余音。比如从父母亲的容颜写《父母亲的皱纹》;从父母亲的内心写《父母亲的笑声》;从父母亲的身体部分写《父母亲的手》;从父母亲使用的工具写《父母亲的草帽(扁担、背篼)》;从父母亲和自己的关系写《父母亲和我》……说到这里,我向同学们推荐值得一读的几篇好文章,有台湾李建勛的《我的傻瓜妈妈》,周吉芳的《草帽》,金的《敝帚自珍》、《灯影内的人生》,另一篇《幼犊》,还有席慕容的《槭树下的家》。
下面我再向同学们推荐瑞士前大使10万源买走的郑州初一女生张霖彤的作为《我爸就是一只熊猫》,这篇作文写父亲的“白”,即在困境中敢于担当、负责任。爱女儿的一面,也写父亲的黑”,即人的缺点、弱点、失误等,父亲好酒,酒醉骂人,酒醒自责、道歉,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活生生的父亲,是一个有优点、缺点个性鲜明的父亲,目前我们同学易犯的通病是一般雷同无个性,写人写事仿佛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千人一面无区别,千人一腔无差异,这位老外为什么对这篇作文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不妨读读李书磊《为什么远行》这则材料,从中你可以悟出这个道理。当然我们班不是所以同学都犯有这个毛病,白露同学的《青春期遭遇更年期》的作文就写得很好,她写母亲传统的管制,写母亲更年期的毛病,写自己青春的叛逆,既深入反映现实生活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又深刻反映现代青年的追求、志趣爱好和对家庭教育、父母关系的认识,是一篇独树一帜的好文章,我们请白露同学把自己的心爱之作向同学们读一读,另外,《背影》写作上“层层铺垫、步步对比;正侧结合、白描传神”的成功之处,下来后请同学们再认真加以体会。
(白露同学读自己作文《青春期遭遇更年期》)
四川省南充市仪凤街五星鼎城23-3号林安福
林安福
第2篇:人教八年级上册《背影》
讲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西安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四班的付丹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文章《背影》。
一、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拍照吧,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一般喜欢拍正面还是背面呢?嗯,老师听到了,大多数同学都喜欢拍正面,极少有人拍背面。其实啊,许多作家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像大家这样常作正面描写,可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给父爱“定格”时,却别具匠心地“摄下”了父亲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令许多人泪湿衣衫,那作者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到背影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个背影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板书:“背影朱自清”PPT①
二、作者简介
说到朱自清,在学习《春》的时候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PPT②)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老师PPT上的内容(PPT③),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板书:作者及写作背景
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过课前预习的作业,那老师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下老师准备的生字词呢?(PPT④)好,这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吧,(板书:生字词)这位同学读的非常准确,可见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到位,(PPT④)同学们可以对照幻灯片,看看自己的注音是否正确,另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新词的解释(PPT⑤),同学们可以参照课文下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三、划分层次
老师已经把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好了(PPT⑥),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标注一下,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文章。大家都标完了吧。
四、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PPT⑦),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应的主题是什么?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讨论。
板书:整体感知
老师看到大多数小组已经讨论完成,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对,以背影为线索,(PPT⑦)板书:背影,主要写谁?(PPT⑦)我的父亲,板书:父亲,那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呢?(PPT⑦)对,父爱,板书:父爱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那背影一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快速默读文章并找出描写背影的语句。
(下去转)嗯,老师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完成了,文中一共几次写背影啊,四次啊,大家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大家读的很认真,哪位同学能说说第一次写背影在什么地方?
这位同学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PPT⑧)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板书:怀念父亲,点出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样,就引导我们继续读下去,是吗?
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PPT⑧)那我们概括一下,即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板书: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哪里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是吗?(PPT⑧)这一次可以说是怎么样?父子分手,惜别背影,板书: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对,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PPT⑧)也就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板书: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五、重点分析
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语句我们都已经找出来了,可是作者花最多笔墨写的,是买橘子时父亲的背影,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的背影到底写了什么。(PPT⑨)
下面请这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背影的。板书:望父买橘
这位同学朗读的很有感情,节奏也把我的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不是写父亲的穿着:黑、深青;布。看到父亲的穿着,老师想知道作者当时穿的是什么衣服啊?(紫毛大衣)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怎么样?──家境不好,心情忧伤,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还为我买橘子,是不是更加突出父爱的崇高啊。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是不是写父亲走路的姿势啊,对;“蹒跚”是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父亲不是瘸子啊,他走路的姿势为何是蹒跚呢?因为父亲肥胖体衰,所以步履艰难,烘托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不是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啊,首先“探”字写出了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是写手的动作,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时吃力的样子;“缩”是写脚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灵活,一撑即上;“向左微倾”是写身体的动作,一是右手支撑有力,二是因为要把右脚跨上月台有困难,要借助身子的倾斜。
那这一整段通过父亲的穿着、走路的姿势以及爬月台时艰难的动作这一系列的形象刻画都能看出父亲买橘子的过程非常艰难,既然买橘子的过程这么艰难,(PPT⑩)父亲为何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这位同学说: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还有同学说是因为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嗯,同学们都说的很有道理,其实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是不是都是为了儿子,因为他疼爱自己的儿子。
六、拓展延伸
(PPT11)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读了本文,你会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爱了吧,其实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接下来,老师为大家播放一个短片。播放短片
七、小结
短片看完了,相信每位同学都有很深的感触。(PPT12)其实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用心观察他们的反应,用笔记下你们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PPT13)
①找出文中父亲所说的话,这些简单的话语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
②写一篇500字的小短文,记述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
第3篇:八年级语文《背影》教学实录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学实录
一、简述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本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点击课件,播放一段短片,将教材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插图动态化,网上下载,约2分钟)同学们我们都是华夏子孙,优秀的中华儿女,同时,我们都有伟大的母亲父亲。他们不辞辛苦,终生为我们操劳,费尽心血。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担着“祸不单行”重担的形象,就是《背影》中父亲的形象,那个攀爬月台的形象,就
第4篇:人教新版八年级《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子情深,引导学生珍爱亲情,善于理解父母,积极与父母交流沟通。教学重难点:
重点:情感朗读,整体感知,体味深情。难点:语言揣摩,背影品味,感悟亲情。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
一、导入新课
人都说,父爱如山,如山那般高大,也如山那般默默不语,但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我们就会发现,父亲的爱一直环绕在我们身旁,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言语,乃至一个背影都是父爱的深沉表现。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看父亲的一个背影
第5篇:背影教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课题 背影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郭琴 审核 授课年级班级 八年级81班 课时 3
课标解读 品味本文有情有味有厚度有质感的语言,领悟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中心意思。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中行动描写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亲情,增进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动描写的表达效果
预学导学 教学过程
一、 我会学
第6篇:《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入选了我国中学语文的教材,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背影》教学实录。希望大家喜欢。
《背影》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下面看大屏幕,预学时,你关注了这一组词吗?每个词读两遍,速度不要快。
屏显: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惨淡
赋闲 踌躇 蹒跚 颓唐
情不能自已 琐屑
情郁于中 大去之期
(学生齐读。教师抽查学生解释词语。)
师:下面大家将这一组词语再轻轻地自读一遍。(学生小声朗读)谁来说说朗读后的感受?
生1:惨淡
生2:凄凉
生3:伤感
生4:心里感觉很灰暗,压抑。
师:是的,老师读了以后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感。也许还真没有一篇课文的重要词语集中在一起会给人这样的感受。作者为什么想起要写这篇文章呢?我们看屏幕,看看作者自己是怎么说的。
屏显:
第7篇: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
在《背影》这篇文章之中,作者通过父亲买桔子这一画面,写出了朴实的父爱,教学实录观后感。在文章之中,也流露出儿子对父亲的爱。作者把这种纯真而高尚的情感融汇到父子之爱中。文中父亲的辛酸与悲凉,含有在厄运面前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因此,爱是简单朴实的,虽然淡,但它持久。
不得不说,实录中的这位女教师把握住了朱自清写的这种朴实的父爱。她充分发挥出了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层层引导、步步点题。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堂上适时引导、提问,让学生各抒己见。对有价值的观点,适当点拨,并加以深入;对无价值或不关主题的观点,从不直接否定。这样整个课堂就不会卡壳,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始终如一。从老师的
第8篇:背影教学实录
背影教学实录(锦集20篇)由网友 “shuangww”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背影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背影》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前天晚上我们对《背影》进行了课前学习。我们学习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的学习。我们现在是课堂学习,之后还有课后的学习。请同学们回顾下之前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疑惑?都可以分享!我们要探知未知领域,请大家积极发言。
生1:作者有句话莫名其妙:“我现在想想,那是真是太聪明了。”为什么作者这样说?
师:很好。我们把这个问题先放放,待会解决。
生2:父亲写到身体平安,但是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二者互相矛盾。
师:大去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快死了。
师:前面说平安,后面说离死不远,矛盾的,是解决的问题之一。
生3:不知何时再能相见,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