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与写字教学关系之研究(网友来稿)
宜兴市西渚中学:郑闯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培养目标的需要
新课程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时代变化。它力求充分体现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这个基础不仅包括科学文化基础,还包括终身发展的许多方面的基础。写字教学则是终身发展基础这一楼塔中的一块不可缺损的基石,起看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中,首先应营造萌发人文素养的教育环境;其次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次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性的人文因素。
3、美育的需要
1906年,五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上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美育,通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它内涵绝不仅仅限于“审美”(即认识美)或美感(即感受美), 还包括主体在实践中创造成的能力以及自我完美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因此,美育作为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人类实现自我
发展的需要的重要途径所包括的全部内容,其中也包括了人文素质的研究,写字教学的研究。
其于对新课程培养目的需要,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地位,我们选择了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与写字教学关系之研究这一重要课题,并结合学校教学硬、软件的配置,师生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努力探寻人文素养培养与写字教学的最佳结合桥梁。
(二)所要解决的问题
1、 通过对本课题的探求论证实施,初步理清素质培养的所需培养出怎样的人才才是上级学校、社会所需的能力型人才。
2、 通过对本课题的探求、论证、实施,我们力求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授业传道型为主内容的教学模式,力争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把写字教学落在实处。
3、 作为边缘性农村中小学校,美育是传统的薄弱环节,以往有无美育一个样,有它没它一个样,如今,随着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推进,美育的作用日渐重要。我们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转化,不只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还应该重书法造型美的写字教学,以求学生在学习中最大限度的获得运用形式美的自由。
4、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让师生在具体实践是达到教学相长,特别是对线条运动为主的书法艺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体味“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阴,而神奇出焉……,故一点一
5、 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的书法美,进而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感悟书法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内在联系、和谐统一性。
二、理论依据
1、 1992年8月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规定: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得到发展。其中写字教学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与大中小学校要注重汉字书写的规范化。
2、近代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中小学校应造就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上的体脑结合的新一代,认为乡村学校应培养少年儿童具有:“一、健康的体魄;二农夫的身手;三、科学的头脑;四、艺术的兴趣;一、改造社会的精神。”这里陶行知先生就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性素养的重视及美育的重视。
3、 邵宗杰、裴文敏、樊浩、田海平等人的教育的人文精神基础理论,教育与人的发展理论。
三、理论的假设和研究目标
1、 理论假设
课题主要根据综合性学习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把教育的对象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统一起来,以求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及写字教学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知识与素养一个都不能少。从而拓展学生个性,培养学
生能力与情操,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新课题改革及素质教育尽一份微薄之力。通过对“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与写字教学关系之研究”这一课题改革及素质教育尽一份微薄之力。
2、 通过对“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与写字教学关系之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以求探讨一种适合学校实际、适合新课改培养目标、素质教育及美育教学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架构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量化自我,转化自我教学这人,这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并把写字教学落实到实处,进而更好的营造一个充满人性化、活力化、热情化、主动学习化的校园教学的一个环境。
四、研究原则
1、 聚合分散式原则:即课题组组员要时常聚合交流讨论在具体研究,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包括有益的成功的尝试,也包括那些较为激手的问题,在课题组会议上讨论后拿出一套解决方案,统一分散(以班级为实践单位)教学。
2、 整体性发展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处理好常规教学与写字教学的交互融合,
3、 主体活动原则:教学过程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相配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研究的全过程,努力创设师生合作,师生协作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健在于课题组成员要明确要求,统一要求,及时反馈、分析、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并积极地寻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
五、研究方法
1、 随机抽样研究性:具有真实可靠性的优点。便于迅速有效地了解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写字教学关系。以初一为例:在初一新生258人中采用,以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人文素质。方法一:每班随机抽样10份答卷,共50份,批改后交课题分析讨论后归纳课题所的成效如何。方法二:按统一的评级标准,给学生的字(正楷、行楷、隶书、书等)评级定分,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而分析研究中的得失成败,以便及时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2、 个案研究法:以点及线,由线及面,步步深入了解研究主体,研究其动态变化中的实际问题及潜在性问题,师生互相协做克服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做总结性的实践研究和推广性的教学研究。
六、研究立案设计
1、 成立课题组,具体分工,责任到人。课题组→课题负责人→实验班级
2、 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教学工作。设计原则主体自主原则和统一集中制原则:课题研究个体(独立的师生)积极主动的相互配合做好课题研究工作,研究者要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态度,帮助被研究者超越自我,实现更大飞越。在统一集中制原则下,课题组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统一教学、竞赛活动、成果展示等工作来优化课题质量,
3、 提高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人文素养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特别是对以书法为主的字的认知。
七、课题的研究阶段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3.9-2003.12)
(1) 成立课题组。主管行政牵线,语文组密切配合,各班主任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自愿报名,原则上提倡人人参与,双向选定首批参加实验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理论培训。
(2) 在课题组的统一组织下,语文组织学生收集资料、经验、借鉴等。各班主任组织好本班参与实验的学生的学习工作。
(3) 确定课题,填写“课题申请书”,设计课题方案。
(4) 论证课题方案
2、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04.1-2004.12)
(1) 在02级初二老生,03级初一新生选定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学生和班级。以初一年级(1)、(3)、⑸班为主。
(2) 涉及课题研究的相关人员学习有关理论及课题方案,开展认证讨论,在此基础上作初步研究,并最终确定一套更详细更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
(3) 各课题负责人制定相关的子课题或相关研究实施方
(4) 案计划,并以定自己研究成果显示设想。
(5) 按研究方案或实施计划进行有目标有步骤的研究。
(6) 2004年7月开展第一批研究性学习案例研究。2005年9月展开第二批研究性案例研究。2006年9月开展第三批研究性案例研究。
(7) 2005年7月进行中期评估。
1. 第三阶段:总结课题阶段(2005~2006.7)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 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方案分析
2、 课堂教学教案及点评、课堂教学成果图片展,书画、印章校园作品展,相关数据或统计测试,学生获得成果、档案等。
九、课题组主要成员
1. 课题组负责人:
饶国富:校长,中教一级,全面主持工作,总负责人。
吴黔江:副校长,中教一级,负责课题交流认证及评估工作。
高金林:教导主任,中教高级,负责研讨汇报工作。
2.课题组主要成员:
褚志伟:团支书,负责成果展示工作。
熊汝大:教导副主任,中教高级负责中期评估工作。
徐明强:教研组长,中教一级,负责课题实施及末期评估工作,楷书教学。
郑 闯:备课组长,负责课题撰写、论证工作,隶书教学。
蔡兰婷:负责教学工作,协助负责人做好相关工作。
江 敏:负责楷书教学,协助负责人做好相关工作。
任才清:备课组长,中教一级,负责中期评估、教学工作。
单亚萍:备课组长,中教高级,负责中期评估、教学工作。
饶春莲:中教一级,负责课题研讨现实施工作。
作者邮箱: ahshxyl.163.com@163.com
第2篇: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人文素养渗透其中,以期达到培养目标。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希望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人们常说“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究竟什么才是“人文”二字的内涵呢?在新时代,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有新内涵,其核心就在于要形成健全的人格,追求社会和谐与人生幸福融为一体的美好。
一、明确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具体内容
小学生年纪小,心智还处在启蒙阶段,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很有限,要想直接让小学生去理解人文精神、人文素养这个概念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把这些概念的具体内容融合到语文教材中,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去阐释。人文素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性,二是理性。在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中,要结合具体事例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启发,让学生自行去比较人性的美丑、优劣,认识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逐步理解人性的光辉。例如,六年级上册课本第四单元《和谐家园》,在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要更重视小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与环境意识,最终把环境教育与科学素养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出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特色。1.爱国主义对中华民族来说,爱国主义是最具历史底蕴的情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力量之源,爱国主义是每个国民都应该具备的高尚情感,这种情感的伟大无法丈量。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兴亡付出自己一生的心血,因为他们知道先有国才有家。爱国主义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相信没有人不知道岳飞“精忠报国”故事,这种以国家为先,一生尽忠的民族英雄,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必将万古长存。一个人只有热爱祖国,才会有无限的激情和动力去建设美丽的中国,才会满怀赤诚为国奉献,而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绝大部分是在语文教学中完成的。2.尊师敬长学会尊师敬长应该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课程,不会尊敬师长,甚至是没有尊敬师长这一概念和意识,起码是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师长都没有尊敬之情,那么如何要求他尊敬其他同学?香港浸会大学学生曾因为埋怨学校普通话考试难度太大而占领学校语文中心8个多小时,并不断口出恶言,当我看到这一事件时,是多么的不解。其中一个女教师问了一句:你们知道应如何对教师说话吗?这一反问真实反映了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的缺失。如今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尊敬师长,那是因为在小学没有上好尊师敬长这一课,缺了人文素养这一课,对人的一生都将产生一些消极影响。3.奉献互助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学校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教育中“奉献互助”这一素养也被过分溺爱所取代,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分享、不懂谦让,更不懂互助、奉献。在现代社会,没有谁可以脱离社会而独自生存,更不可能单枪匹马地轻易成功,互助共赢是时代的特征,甘于奉献也是时代的要求。任何一个优秀的团队,其互助氛围一定是非常浓厚的,凝聚力、向心力一定是无比坚韧的'。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进步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引导,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曾经亲历过一个发生在小学的实验。一个正在上课的教室,教师突然大喊一声:地震啦!此时全班同学一股脑往门外跑,一群小朋友堵在门口,无法快速“逃生”。这一实验,对教会学生奉献互助是多么的意义非凡!只有互相保持一颗奉献之心,有序通过教室门,这样大家才都有逃生的希望。
二、革新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主义方式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人文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力求通过德、智、体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去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实现人的全面价值。针对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切实需求,我认为,在教学方式上要做出以下革新:1.深入挖掘教材资源经过多年不断发展和优化,每一版本的语文教材都经过了专家学者的深入严谨的科学筛选,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人文教育素材,如上文所述的“爱国主义”“尊师敬长”“奉献互助”等都能在课本中找到范文,只要教师深入发掘研究探究,这些教材资源就用之不尽。深挖教材资源还有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通过小组讨论辨析、课堂演讲等方式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教材,这种方法既能让每一篇课文都得到充分地学习掌握,更能够对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2.积极开发课外资源语文是一个实践的课程,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的公共资源,创造性地融入教学内容,尤其是像人文素养培养此类教育,只在课堂内是学不好的,要积极开发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运用。3.变单向教育为互动教育单向教育是指教师只讲授知识,不注意接受学生反馈信息,师生处于不平等的教育模式,或是教师对所有学生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不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差别化培养的教育模式,这往往造成差生被边缘化的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师还应具备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态度,有句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不同学生的性格与心理特点,这个学生是冷静内向型,还是活跃外向型,然后再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沐浴到人文主义的光辉。4.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学生不是被动学习的机器,照本宣科式的灌输常常会导致学生失去思考能力,与培养学生主动追求真理的人文主义教育是背道而驰的。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反馈,教师从旁协助,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最终帮助学生得出自己的判断。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章,得出感悟,并互相探讨,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被众多实践表明是有实效的。5.变学校教育与系统教育学校教育只是学生的成长环境之一,学生在学校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离开了学校就割裂了人文主义教育,往往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互通的渠道,跟踪学生的生活状况,保证学生在正常的轨道上健康成长。6.关注学生人格发展任何教育首先都应该是对人的教育,尤其是语文这一人文学科,更应该注重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而对人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对其人格状态的塑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小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不能只关注一张张试卷,一道道考题,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香.浅谈如何把语文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J].黄河之声,2018(02).
[2]郑婉丽.一位优秀语文老师的必需条件——“红杏出墙”需“两技”[J].教育现代化,2018(02).
[3]夏静.小学体验式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7(06).
[4]肖晓燕,喻德琴.“紧箍咒”与“火焰山”: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两次转化与四大问题[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06).
第3篇: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一、项目意义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这一项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1.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为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及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何选取其中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最具典型意义的项目和内容,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前提条件;本项目研究成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原则、方法及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为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在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多途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多途径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途径包括
第4篇: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
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本科阶段的人文课程设置入手,用案例法介绍了耶鲁大学医学院基于叙事医学基础上的医学教育中的艺术作品观察和反思性写作。对我国医学生的叙事能力培养有以下启发:我国应注重培养医学生观察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和合理设置人文课程及评价机制,完善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
叙事能力;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素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与死、生育控制、器官移植、人体实验、克隆技术等医学伦理问题使医患之间、医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样性。同时,医疗行业的机器化、电子化、远程化、数字化在提升医生工作效率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使医生的职业特点慢慢发生改变。技术主体论认为,技术主义的盛行拉大了医者和患者之间的距离,使医生忽视对人类苦难的敏感、敬畏、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