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劳劳亭》诗歌鉴赏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07 07:08: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李白《劳劳亭》诗歌鉴赏

李白《劳劳亭》诗歌鉴赏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李白写这首绝句时,春风初到,柳条未青,应当是早春时节。不过,诗人要写的并非这座古亭的春光,只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

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还不是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讲,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另翻新意,振起全篇。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古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一些诗人写离别时常想到杨柳,在杨柳上做文章。例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就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在了一起,而在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一起了。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应当说,古诗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再从杨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憔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的这两句诗相比,显得巧而不奇,而李白则是把联想与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赞美这两句诗“奇警无伦”,指出其“妙在‘知’字、‘不遣’字”,正是一语中的的评论。

与李白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诗的第一首:“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对照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但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完全相反: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这说明,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

第2篇:《劳劳亭》李白唐诗鉴赏

《劳劳亭》李白唐诗鉴赏

导语:李白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经过精心整理的《劳劳亭》唐诗鉴赏,欢迎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更多相关资料尽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

⑴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景定建康志》: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吴置亭在劳劳山上,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江南通志》: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⑵劳劳:忧愁伤感貌。此指劳劳亭。

⑶“春风”二句: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大略是取“留”“柳”谐音。这里诗人把春风人格化。知,理解。遣,让。

【白话译文】

天下最让人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别客人的劳劳亭。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这柳条发青。

【创作背景】

此诗所作年代已难以确考,似为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李白漫游金陵时作。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为去朝以后所作,不知确在何年,姑系于此(指天宝八载)。

【赏析】

此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诗人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单就句意而言,这两句就是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既以亭为题,就超越一步、透过一层,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别之亭,立言就更高妙,运思就更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不过,这首诗的得力之处却非上面这两句,而是它的后两句。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极言离别之苦,指出天下伤心之地是离亭,也就是说天下伤心之事莫过于离别,已经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说,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引伸,全诗将纤弱无力,索然寡味。而诗人才思所至,就亭外柳条未青之景,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样两句,别翻新意,另辟诗境。

这一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出自诗人的丰富联想。《文心雕龙·物色篇》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诗思往往是与联想俱来的。诗人在构思时,要善于由甲及乙,由乙及丙。联类越广,转折和层次越多,诗篇就越有深度,也越耐人寻味。王之涣的《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也是从杨柳生意,构思也很深曲;但就诗人的联想而言,只不过因古时有杨柳送别习俗,就把送别与杨柳这两件本来有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而诗中虽然说到杨柳是“东风树”,却没有把送别一事与东风相联。李白的这两句诗却不仅因送别想到折柳,更因杨柳想到柳眼拖青要靠春风吹拂,从而把离别与春风这两件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联在了一起。如果说王诗的联想还是直接的,那么李诗的联想则是间接的,其联想之翼就飞得更远了。

应当说,在古代诗歌中,从送别写到折柳,在从折柳写到春风的诗,并非绝无仅有。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写得也具见巧思,但与李白这两句相比,就显得巧而不奇。李白的这两句诗是把联想和奇想结合为一的。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而生奇想,想到这是春风故意不吹到柳条,故意不让它发青,而春风之所以不让柳条发青,是因为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从诗人的构思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赞美这两句诗“奇警无伦”,指出其“妙哉‘知’字、‘不遣”,正是一语中的的评论。

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之五绝凡例》中称王维《相思》、王之涣《送别》与李白《劳劳亭》三诗为“直举胸臆、不假雕镂”之作,并说:“祖帐离筵席,听之惘惘。二十字移情固至此哉。”

与李白的这首诗异曲同工、相映成趣的有李商隐的《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之一:

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对照之下,两诗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从杨柳想到春风,也都把春风写得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满怀同情。但两诗的出发点相同,而结论却完全相反:李白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却先说送别之人不忍折损杨柳的枝叶,再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时从折柳相赠中表达一片情意,得到一点慰藉,而不惜柳条被人攀折。这说明,同一题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写法。诗人的想象是可以自由飞翔的,而想象的天地又是无限广阔的。

第3篇:李白《劳劳亭》

李白《劳劳亭》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诗鉴赏: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诗的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以极其洗炼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开门见山,直点题旨。就句意而言,这两句意同屈原《九歌·少司命》所说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和江淹《别赋》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诗人以亭为题,不说天下伤心事是离别,只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这样直中见曲,越过了离别之事来写离别之地,越过了送别之人来写送客之亭,立言高妙,运思超脱,而读者自会因地及事,由亭及人。

在上两句诗里,诗人为了有力地展示主题,写尽离别之苦,而把诗意推到了高峰,似乎再没有什么话好讲,没有进一步盘旋的余地了。如果后两句只就上两句平铺直叙地加以展开,全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劳劳亭的诗歌鉴赏

劳劳亭的诗歌鉴赏

导读 :

这是一首精短的五言绝句诗,诗中以劳劳亭、柳条为意象。其原文如下: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 翻译 :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劳劳亭 字词解释 :

⑴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送别之所。《景定建康志》: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吴置亭在劳劳山上,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江南通志》: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⑵知:理解。

⑶遣:让。

劳劳亭 中心大意 :

此诗虽有送别之意,却无送别之人、事,只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

劳劳亭 简析 :

前两句以极其洗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破题而入,直点题旨,将送别诗意推到了高峰;后两句则陡然转过笔锋,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两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李白《劳劳亭》注释

李白《劳劳亭》注释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赏析: 《劳劳亭》是一首遣兴之作,并不是真的因为去劳劳亭送别友人才写的诗,所以诗中当然也就没有送别的具体场景。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李白对这个地方很感兴趣,还曾写过一首古体的《劳劳亭歌》,诗中写道:“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劳劳亭建在大道之旁,流水之畔,行客至此,或登车,或上船,挥手告别,很是方便。不过李白这天来到此地,却不为送客,而信马由缰,游玩流连,神使鬼差地来到了这个久负盛名的送客“劳劳亭”,看到这间古往今来送走了无数游子的所在,李白便提笔写下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离别最是伤心事,历来文人最关情,屈原有 “悲莫悲兮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李白《劳劳亭》注释

李白《劳劳亭》注释((共6篇))由网友 “我偶像是我”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李白《劳劳亭》注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李白《劳劳亭》注释

李白《劳劳亭》注释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赏析:《劳劳亭》是一首遣兴之作,并不是真的因为去劳劳亭送别友人才写的诗,所以诗中当然也就没有送别的具体场景。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李白对这个地方很感兴趣,还曾写过一首古体的《劳劳亭歌》,诗中写道:“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劳劳亭建在大道之旁,流水之畔,行客至此,或登车,或上船,挥手告别,很是方便。不过李白这天来到此地,却不为送客,而信马由缰,游玩流连,神使鬼差地来到了这个久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李白《劳劳亭》诗歌鉴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白《劳劳亭》诗歌鉴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