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理想风筝教案
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和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一)学习第11自然段。
1、出示作者的照片,了解苏叔阳。
师: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已经近三十年没见到他了。然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2、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让苏叔阳时刻牵挂,还引发了这样一段深情的独白?让我们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以作者回忆的心灵独白引入学习,是那样的清新自然,学生的思绪就跟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进入三十年前的日子。】
(二)教师感情引读第一部分(1、2、3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感悟。
出示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做上批注,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抓住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这样的问题似乎更有亲和力,更能感动学生,引发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感悟。
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教学顺序)
1、笑谈“丢”腿——刘老师是一位乐观幽默的老师。(第4自然段)
⑴从“笑”字背后,体会到了什么?从中看出刘老师是一为乐观、幽默的老师。(板书:乐观、幽默)
⑵抓住刘老师的语言指导朗读。
⑶引导学生体会:
①刘老师是笑着谈到自己残疾的身体,作者和在场的每一名同学听后,他们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出示:
教室里升腾起一片,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 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借助练习,引导学生感悟: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初步感受刘老师的优秀品质。】
③这淡淡的同情与理解在学生心中渐渐地油然而生,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泛!体会“泛”的准确性,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④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师: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描写了学生心中不同情感的微妙变化,这就是细节描写。
【带领学生品词析句,从字里行间去挖掘微妙的情感变化,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所在。】
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同学们对刘老师的理解、同情、尊重,重点体会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幽默。⑸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每一位学生,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2、上课时慷慨激昂——刘老师是一位课讲得极好、爱国的老师。(第5自然段)
⑴指名读段落。
⑵抓住刘老师和同学们情感变化来理解感悟刘老师的品质。
刘老师“自豪、慷慨激昂、哽咽”,学生“激动得落泪、沉重地低下头”
(板书:才华横溢)
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⑷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拖着残疾的躯体、但却那么的顽强与敬业,那么的才华横溢,所以作者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3、提问时认真倾听——刘老师是一位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好老师。(第6自然段)
⑴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语言、神态、动作来体会。
①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微仰着头……细细的听……
②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一边……一边……这时候,他比……紧张。
⑵指导朗读,感受刘老师的品质。(板书:关爱学生)
【课文从两个角度写了刘老师对同学的提问。引导学生角色体验感悟: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学,面对老师的鼓励与关爱,内心会有什么感受。指导学生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渗透在课文之中,在品读句子中抓住重点词谈感受,通过感情朗读来更深切地体会和感悟刘老师对同学的关爱。】
⑶出示句子: 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引导学生体悟: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为什么作者今天一回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呢?)
⑷教师引读:这情景,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生读:“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⑸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就是这样,对待同学的回答,总是那么关切,那么紧张,有时仿佛像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4、课余放风筝——刘老师是一位热爱生活、意志坚强、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师。(7——10自然段)
师:用心品读第7——10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再次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⑴品读句子。
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他笑着……蹦跳着……脸上飘起得意和满意足的稚气。……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通过品读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动作、神态、欢声笑语,感悟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来理解和感受作者说的那句话:“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指导读句子。)
②“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板书:热爱生活 自信坚强)
【引导学生注意画线的词语,反复体悟“我”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刘老师“身教”给学生的影响,使我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意志坚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⑵引读第11自然段。
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乐趣,他不但亲手放飞风筝,既享受着风筝飞上蓝天的欢乐;又享受着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从中感受自己生命的力量。所以,作者说——
生齐读:“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以上是对学生可能出现答问情况的预设,教学中不会面面俱到,教师要因势利导,选择其中的几点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
【在这个过程中,给足学生充分读书、思考的时间,同时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部要求得到满足,同时也积累内化了语言。】
4、总结升华,感悟品质。⑴出示练习题:
上课笑谈“丢”腿,这就是 的刘老师;为祖国的历史而自豪,为祖国历史的屈辱而哽咽,这就是 的刘老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这就是 的刘老师;拄着拐杖放飞、追赶风筝,这就是 的刘老师。
⑵、完成练习后,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通过拓展的练习题,对前面提出的“怎样的刘老师”进行回顾和总结,但这样的练习设计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基于学生在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层次的感受之后,发自内心的多元的感受。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在读中再次感悟刘老师的优秀品质以及对“我”深深的影响。】
三、品味心声,深化主题。
(一)思考感悟:你觉得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交流回报。
(二)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1、教师出示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感受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再次感悟刘老师的优秀品质。
课件出示他文集中的话,学生齐读:
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苏叔阳文集总序》
师:刘老师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着他的学生,在学生们的心里埋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还是时刻陪伴着作者的心。
【通过拓展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刘老师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会做人,怎样面对生活的艰辛,怎样笑对人生——这就是高飞的风筝。刘老师在他的人生之中放飞了许多这样的风筝,而苏叔阳就是刘老师放飞的其中一只风筝。】
(四)、引读第11自然段“已经近三十年……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第11自然段是一个串联课文情感主线的切入口,从导入课题到每个感受刘老师的优秀品质的环节,始终围绕着第11自然段进行,可以让学生随着作者的回忆,时刻沉浸在作者飘飞的思绪之中。】
师:30年,让一个个懵懂少年逐渐走向成熟;30年,会让充满活力的刘老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漫长的30年,刘老师到底怎么样了呢?(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五)、引读第12自然段。
(课件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置留作业。
(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冬阳童年骆驼队》、《最后一课》、《我的老师》。
(三)用文章中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物。
板书设计: 27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幽默
刘老师 深情上课 才华横溢
认真倾听 关爱学生
放风筝 热爱生活 自信坚强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26课《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重点指导“筝”的音、形、义。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词语学习。
【板书】
女娲造人
捏、甩
酸涩 慷慨激昂
屈辱
哽咽 眯、瞪、瞧
沉醉
清晰
翩翩起舞
翱翔盘旋
气喘吁吁
1、读着这些词语,你想到了文中关于刘老师的哪件事?
【相机板书】笑谈残腿
讲课生动
当众提问
放、追风筝
2、随机进行字词训练。
①给“激昂”加拼音,强调隔音符号。
②“咽”的三个读音:咽(yān)喉、吞咽(yàn)、哽咽(yè)③“眯、瞪、瞧”都是与“看”相关的动词,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
④结合生活情境,用“沉醉”说话,并据此总结出词语意思。⑤分析“翩翩起舞”、“气喘吁吁”的构词形式,并拓展一些这样结构的词语。
3、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当堂讨论解决。
四、理清脉络。
1、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这四件事?(4~10自然段)
2、快速浏览课文,如果给这部分内容分层,可以怎么分?
(按地点不同分,找过渡句分,按主次分等,能说出依据即可。)
3、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主体,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些什么呢?相机给文章划分段落。
五、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继续学习第26课《理想的风筝》。
二、品析文本。
(一)课堂上的 刘老师。
默读文章第4—6自然段,找出你体会最深的语句,画出来,再反复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看看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下面为预设,课堂上将依学生回答相机调整顺序。】 ①乐观的刘老师 抓“笑”
别的残疾人都害怕别人谈及自己的缺陷,而刘老师却敢于拿自己的缺陷来调侃,来自嘲,怎能说他不乐观呢?可这乐观的根源是什么呢?(内心的坚强、对生活的热爱、直面生活的勇气)
所以当听完他讲述自己残腿的故事后,同学们先是“腾起一片笑声”,他们是被刘老师的幽默逗笑的;而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因为他们为刘老师的残腿而伤感,同情刘老师;最后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因为他们为刘老师的乐观、坚强而深深地感动了。②敬业的刘老师。“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③讲课生动的刘老师。
④知识渊博的刘老师。
⑤循循善诱的刘老师。抓“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句。
他快乐着学生的快乐,紧张着学生的紧张,这样的老师怎能不令人难忘?难怪“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二)生活中的刘老师。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请同学们赶紧走入文中,去寻找、去探究、去发现生活中的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拿起笔来,画一画,标一标,写出自己的心得。①心灵手巧的刘老师。抓“他的风筝各式各样”
②乐观坚强的刘老师。抓“决不肯”,“总是”,“最幸福”。③有童心、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抓“故意”,体会他的童心未泯;抓“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体会他的乐观坚强(此处结合刘老师的外貌描写深入体会);抓“终于”体会他的永不放弃。在交流感悟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曾说过:“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若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你觉得刘老师有着怎样的一颗真心呢?(热爱学生、热爱事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板书:热爱生活】
是啊,对生活强烈而执着的爱,是他所有表现的根源。
(三)升华思想,解读“理想”。
1、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是啊,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想象练说】当„„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刘老师,于是„„
2、老师想问,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那他放飞的是什么呢?(乐观坚强的品质,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而这一切,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深深植根于我的心田。
所以,【课件出示】
在*期间,作者苏叔阳遭受不公正的待遇,由大学教授沦为伞厂工人,在工长的呼来喝去中,他备受折磨;在众目睽睽之下,他顶着用卫生纸做的帽子,挨批斗,遭棍打,甚至游街示众。在那个年代,有很多人都以近乎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苏叔阳不会,因为„„(学生结合课文及自己的理解谈感受)
1994年4月,作者苏叔阳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01年10月,他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2004年又切除了脾脏。抗癌十多年,苏叔阳几次三番与死神擦肩而过。他笑对人生,依旧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创造了人间奇迹。这是因为„„(继续让学生结合课文及自己的理解谈感受)
3、是啊,已经近三十年没有再见到刘老师了,然而 【课件出示】齐读
“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所以,作者在自己文集的总序中这样写道: 【课件出示】 不管我多么衰弱
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 我就会走
哪怕是爬行
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摘自《苏叔阳文选》(六卷本)总序
第二课时
二、反复品读,互动探究。
1、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写得细腻传神,试着找几处读一读,揣摩这些地方为什么要写得这样细腻。
2、小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三、重点探究。
1、第一段重点探究。
(1)欣赏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地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2)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我”对刘老师的回忆:“想起……想起……)
2、第二段重点探究。
(1)这一段写了刘老师的哪两个方面的情况?(在课上讲课和在课后放风筝)(2)有感情地读刘老师在课上讲课的情景。
(理解: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板书:身残志坚)
(理解:“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酸涩”指内心的辛酸苦涩。刘老师遭遇不幸,截去了左腿,还用女娲造人的故事,引起学生的笑声。笑过之后,会想到老师的悲苦和快乐,激发哀悯和同情之心。“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表现了同学们尊敬、难受和激动的心情。(3)读刘老师在课余放风筝的有关内容。
(理解:刘老师课余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4)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课余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联系?
(体会刘老师课上和课余放风筝的情景,都展示了他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生活)
(5)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加深感悟。理解:他笑着 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一句中的省略号省略的是女娲氏造人的传说的一些内容。
3、第三段重点探究。
(1)离开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估计有两种可能。(倘若……倘若……)(2)他“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3)两处省略号的理解。
4、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四、总结。
1、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热爱生活的标志。刘老师尽管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中的“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不懈追求。)
2、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恰当的感情。
3、你对刘老师的印象如何?说说你最喜欢的地方。
4、作者是怎样写出刘老师的生活乐观、工作认真地?
(讨论后,教师小结: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品质)
五、作业。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板书设计: 22 理想的风筝 身残志坚 热爱生活
第2篇:《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事业、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3.学习通过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
.向刘老师学做人:做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
2.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难点:
向苏叔阳学作文:领悟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谈话导入
.作者回忆刘老师上课的情景,分别是通过哪几个事情来描述的?
2.从这些典型的事情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3.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抓住了哪些方面来体会刘老师的特点的?(演示)
第一件事,我们抓住了人物的神态(笑着对我们说)、语言(我就是那时候被甩掉一条腿的)还有学生的心理活动(酸涩、尊敬)。了解到是个乐观向上的人。
第二件事,我们抓住了人物的动作(靠着、站上),人物的神态(慷慨激昂,常常哽咽),学生们的感受心理活动(激动得落泪,沉重地低下头)。了解到刘老师是个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的人。
第三件事,我们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微仰、眯起、听、长舒一口气、点头),人物的语言(好!别紧张,想想),了解到刘老师是个热爱学生的人。
二、继续学文,理解放风筝的情景
.下面请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用心地读读课文的7—9自然段,圈圈重点词语,划划相关句子,写写自己的感受,说说从中感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出示要求)这里的词语、句子可以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也可以是特别打动你的地方。你可以自己找找读读写体会,也可以小组合作分工分节共同完成。
2.学生自学,讨论。
3读后交流。
◆“亲手制作”引读一下各式各样。【心灵手巧】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对放风筝的渴望,他要体验放风筝的乐趣。)【挑战自我、自信自强】
出示: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①你们看,刘老师已把自己的风筝放上了蓝天,引读: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②此时的刘老师默默地注视着在空中翱翔盘旋的燕子风筝,什么都没有说。但我们分明感受到刘老师心中有千言万语。你仿佛听到刘老师在心里说些什么呢?此时,刘老师又在想些什么?
(预设:
1、他在想这只小燕子是我自己做的自己放的。
2、虽然我身有残疾,但我的心也可以像那风筝一样自由翱翔。)
师:对。此时,他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他还会将风筝想成谁?
3、他想到这风筝就是我的学生,正在蓝天上自由翱翔,茁壮成长
师:你想得太对了,这就是刘老师的理想,这是一只理想的风筝。(指着课题说)
所以,刘老师笑声朗朗,这是怎样的笑哟?这里有亲手把风筝放上天后,自豪的笑;有想到学生后欣慰的笑;有想着心中的理想,憧憬未来的笑。所以刘老师是最幸福的。
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追求理想、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③让我们面带笑容,快乐着刘老师的快乐,一起来读这句话。(齐读)
◆有一次,他故意洒脱手,让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预设:
⊙动作——笑着、叫着、拄着、蹦跳着、追赶、喊着(兴奋、幸福、高兴、乐观,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人,是一个残疾人。真像个小孩。)
⊙故意洒脱手——挑战
⊙语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
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还不够,你再来(生读)女生读、男生读,咱们一起来(齐读)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坚强乐观敢于挑战自我)
4.从刘老师亲手做风筝到放风筝到追风筝,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是他敢于挑战自我,自强不息,坦然地面对生活的不完美,幸福地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啊!这才是生命的强者!(板书:热爱生活)他的这份热爱深深地感染着我、震撼着我、激励着我!
三、品味作者心声,深化理想的风筝
.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配乐范读第11、12自然段。
30年,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是从来都没有分开过!他一直都在思念着乐观顽强的刘老师,思念是长长的风筝线,一头攥在老师的手里,一头系在学生的心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深情地呼喊,引读:刘老师啊,„„思念您。
2.此时此刻,在作者眼里,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风筝吗?不,还有他的理想,那么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
(1)作者苏叔阳一生中经历了很多的挫折,苏叔阳出生于1938年,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教师,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78年,40岁的他离开大学讲台,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专业编剧。1994年,他因胃癌切除了部分胃,XX年因为肺癌切除了左肺,XX年又切除了脾脏。抗癌14年,先后多次手术,可苏叔阳在69岁的年龄上仍笔耕不辍,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苏叔阳竟然写出了3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7本书。
(2)出示他文集中的话:
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3)联系作者的生活实际,再联系我们刚才从三件事中品读的人物特点,现在你对理想的风筝有什么新的认识了吗?(同桌讨论一下)
(理想的风筝就是指刘老师乐观向上的态度,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就像他放飞的风筝,牵引着自己牵引着学生们,像他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做生活的强者!)
3.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像刘老师这样的人,举例说说。
4.总结延伸
理想是火,点燃生命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热爱生活的刘老师,用风筝寄托自己的理想,让理想伴随风筝在蓝天翱翔。让我们也和他和作者一样在心里放飞这一只——理想的风筝。(边总结边完成“风筝”简笔画板书)
四、作业超市
.课外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我的老师》、鲁迅《藤野先生》
2.尝试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作文。
第3篇:《理想的风筝》 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一、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随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现在来回顾一下:
出示:问题解决单
(一)我会读。
截去 撑地 手持
撒脱
支撑
急速
风筝
拄着
甩掉
转向
拉动
蹦跳
泛起
跳跃
仰望
追赶
酸涩
旋转
漾出
抓住(1)指组读词语。
(二)我会说。
说说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 文中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师生交流:
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腿疾”的事 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 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风筝”的事 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 教师板书:笑谈腿疾 旋转板书 放追风筝
2、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在回忆刘老师这些动人心弦的事情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指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
第4篇: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PPT课件3 “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⑴ “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 ⑵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作者对风筝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理想的风筝》,相信大家一定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说说读懂了什么。3.同桌交流各自的收获。
春暖花开,风筝戏云,想到刘老师,想到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扣住题目“风筝”,引出刘老师,引出刘老师放风筝的事情。.........“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者生命之歌。”
第5篇: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事业、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3.学习通过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事业、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对于本文作者苏叔阳来说,这是一个思念疯长的季节。课文中出现了这样的三句话,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春天又到了。”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课件出示】
思考:同学们,从这三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苏叔阳对刘老师的深切
第6篇:《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