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昨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领导小组组织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看以后感触良多。
这部影片非常平实,没有波澜壮阔、没有刻意的渲染、抒情,主线讲的是调研,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可以告知上至为政者、下至普通老百姓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
为政者必须切实加强调研,改进作风,以民为本,实事求是。影片中关于调研,有很多技巧。提前工作要准备充分,沿途观察草木、树叶,收集信息广泛,不容易偏听偏信;参与群众劳动、与群众零距离、耐心驻点调查,最终取得群众信任,让群众吐露心声;在当权者面前说重话、做承诺,保护反映情况的同志,鼓舞更多的同志说真话,并及时向群众反馈,调动群众积极性。
我们当前的调研工作,与影片中的情形何其相似:开一场座谈会、听一场报告、走一处现场,真是客观的信息被屏蔽调了,调研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影片中刻画总理对调研的态度和做法,是值得深刻思考和学习的。
调研时遇到尖锐的矛盾时,总理既没有立刻批评当权者,也没有立刻否定问题的存在,而是用宽大的胸怀将责任归咎自己,最终让多吃多占的干部主动坦白、承认错误,这是一门需要持续修炼的领导艺术。
在当今的实际工作中,基层单位领导报喜不报忧的心态,固然有大局意识、公转意识存在,但政绩观、仕途观也许才是主要因素,这提醒我们的干部考核制度有待改进:基层单位出了问题,就认定是基层单位的主要责任,就考核,这不利于基层单位真实、大胆的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很多问题就会藏着掖着,酝酿出更严重的问题。这也反映了上级部门不作为的一面:基层单位反映问题后,上级部门不但不积极配合进行指导、解决,一味拿政策压、一味拿大局压,一律不考虑基层实际情况,一竿子将问题打给基层单位自己解决,谁还愿意反映问题、暴露自己的缺陷?这就是为什么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影片中群众不敢说真话的原因非常明确:有几个敢说真话的人被关了起来,说了真话的人害怕总理走后被打击报复,在大庭广众之下都不说话,私底下想说但都很谨慎。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有关,而往往由于很多调研过程简短、流于形式,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和反馈,被调研者得到的回复往往比较“官话”:“我们回去后会好好研究”“这些问题需要统筹考虑”等等,最终结论如何,被调研者不知道,以后就懒得说了。
不管是基层单位领导还是群众,总是在患得患失中失语,失语的最终结果就是上级制定的政策与基层实际不符,既害了上级又害了自己,最终受到伤害最大的还是基层,因此,客观公正的反映实际情况,是基层必须尽到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基层维护自
身利益的权利。
二〇一四年四月十七日
第2篇: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观后感
近日,社区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是一部重大题材、农村题材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周恩来总理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让观众照亮自己、净化心灵。它不仅诠释了党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从周总理忙碌的四昼夜,折射出一颗赤城的公仆心。
一、影片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
小的事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真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二、影片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求真务实为民。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镇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他语重心长地对群众说:“朱老总从河南乡下,刘少奇同志从湖南老家,邓小平同志从顺义县……都
分别给在上海调研的毛主席汇报了那里的情况,只有我没有办法汇报啊!”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三、影片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
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拓展和延伸。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大意义,也使我们通过回顾党克服各种困难、改正自身失误的过程,更加坚信党的伟大。周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在具体过程中,有几点格外让人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就是村干部,第一反应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习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第3篇:四个昼夜观后感
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心得体会
4月14日,我镇组织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让我心灵很受震撼,感受很深。
该片主要演绎的是1961年周恩来总理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革命老区进行社会调查的真实故事。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大跃进”、苏联逼债、自然灾害、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困难局面,周总理来到伯延公社调研,倾听老百姓的心里话,要知道老百姓吃得饱不饱?日子好过不好过?
影片一开头,周总理从小女孩的口中得知百姓吃不饱饭,连树叶都吃光了,走进公社食堂时看到吃水要从几十里外挑,当他看见餐桌上摆着红烧肉、鸡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得知群众只能吃树叶、喝菜汤,而自己却有如此奢侈的待遇,说了句“毛主席已有好久没有吃肉了”,一只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便收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大家一样吃树叶喝菜汤,体现了周总理的廉洁自律,体现
第4篇: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
公仆心,为民情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始终处在激动中,细节之处,眼眶发热。一部主旋律影片,有如此强烈的精神感染力量,让人意外,堪称近年来重大题材创作的新突破。
影片以领袖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为精神切入点,紧紧抓住周恩来通过调查研究后决定停办公社大食堂,以解决群众挨饿问题为中心叙事线索,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自然灾害、苏联逼债和中央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导致三年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央领导同志几乎全部出动,分路赴农村调查,在多路调查的基础上作出了停办公社食堂的决定,全片在确保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围绕着领袖和人民的关系来营造故事,围绕着真话与假话、好与更好之间设置矛盾与悬念,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老区人民国家主人翁精神的照亮了全片,从一个独特
第5篇:周恩来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8月14日,根据中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总诚公司及建设管理公司组织员工观看了由中共河北省宣传部、河北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拍摄的电影《周恩来的四昼夜》。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时候,如及时雨一般奉献了这样一部生动的“教材”。在影片放映过程中,不少同志落泪不止,影片结束时掌声雷鸣。看过这部影片,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什么是“为民”,什么是“务实”,什么是“清廉”,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61年5月,正值我国遭遇严重困难时期,周总理总理来到河北省伯延公社,在短短四个昼夜里,夜以继日,深入群众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特别是影片中,周恩来总理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