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诗词无达诂别解自生趣
诗词无达诂别解自生趣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词无达诂别解自生趣,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得大学老师讲过诗无达诂,毕业从教的我每当课堂上听到学生面对某些诗句提问猜答出人意料又似乎也能自圆其说解释时,常常笑道“诗词无达诂,别解自生趣”
当年抱着满腔热忱执掌初中语文,早读时我向学生朗诵了普希金十六岁时写的《我的墓志铭》和另一篇《纪念碑》;其中有句子: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我提问:为什么说在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有的回答因为俄国天寒地冻青草不长;有的说荆棘丛生,青草难活。但有一学生见多识广,铿锵有力回答道,因为纪念碑的底座是水泥,说明国家对纪念碑的建造维修搞得好,青草无法长出来。最后全体同学齐刷刷举手颔服这一经典解释的无懈可击。我在接下来的课文《故乡》中才顺带给同学们进行诠释。
有一次我教初中语文课本中唐朝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解读中有个男生大叫:“老师黄色”,究其原因在“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学生迷失“坐”与“做”的云雾中。我首先肯定了学生敢于犯颜直谏的勇敢,宽慰其安顿身心切毋烦躁,随之告诉他“坐”乃“因为”的解释。该学生惶然,羞赧之色倍觉可爱。
我还记得上初中语文课,学生课余要求明白“青梅竹马”词义时,我在黑板板书“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颖悟的学生根据床的`字眼解释为年幼的大诗人李白在房间玩捉迷藏床铺上下左右的躲闪,弄得口袋里的青梅撒落满地。对这孩子的精明,我告诉他们井床的功用,也肯定了他们的积极思考。
最有趣味的是一则材料在语文老师中广为流传,就是一次中考语文模拟,题目是要求是给“后宫佳丽三千人”上句填写下句,阅卷中发现一考生答题为:“铁杵磨成绣花针”,弄拙反成巧,成年的阅卷教师为之暧昧而绝倒。
近来,一次在学校高中语文兴趣小组辅导讲座中,我跟学生讲婉约派时在黑板上写了李煜《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中“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我正想解读为什么用慢字的通假,学生很受生活经验的启迪,私下讨论后说出他们的见地:“不慢慢端详怎么看得出无限情”呢!我又一次感叹歪批别有味。
中国古典诗歌的确因时代原因,人们往往熟悉文字常用意,而一些本意与转注意逐渐淡出人们词义把握的范畴,使之一定程度增加了现代人阅读欣赏困难。同样诗歌用典也给诗歌的理解造成障碍,甚至翻译外国诗歌也会“郢书燕说”。当年鲁迅先生曾就赵景深先生翻译了契诃夫的小说《万卡》把“银河”译成了“牛奶路”,写过一首打油诗:“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令人余味不辍。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商业化的广告运作也给解读诗歌带来了一个极不好的现象,诱发社会上许多人纷纷效尤。譬如前不久榕城大剧院上演一场“激情之夜”中,有个打扮得不伦不类的女演员滑稽的诵读什么“春眠不觉晓,处处有骚扰;骚扰你一位,幸福全人类。”并穿插不雅的手势动作撩拨台下男观众;还有暑期街头常常听见孩子开心吟唱“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的三千尺,可惜口袋没有钱”,乱了孩子童心,这些不和谐实不足取。
另———又读十全老人的茶诗《观采茶作歌》中有“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自以为是地对乾隆爷诗句作评点:称道“骑火”那种围炉品茶的温馨融洽之况味。后来查阅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启坤先生所著文章,他的权威解释为乾隆皇帝通过考察,了解了龙井茶最佳品质的采摘时间是“唯有骑火品最好”,也就是清明节前后是龙井茶品质最佳时期,其中火,是寒食节之禁火,我以为是围炉烹茶品茶的火,以为有文君当垆之美妙,出了笑话。
第2篇:“诗无达诂”,四川高考作文阅卷应灵活
“诗无达诂四川作文阅卷应灵活
——解读
2012年四川高考作文题
特级教师 李迪明
2012年四川高考作文是:阅读这首诗,按要求作文。
手握一滴水
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
有雪的过去和未来式
有沙漠干渴的大陆架
有人的生命„„
我手握一滴水
就是握着一个重大的世界
但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
足以丢失这一切
请根据阅读全诗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诗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范汉字书写;④不少于800字。
很明显,这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题。
新材料作文,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其明显的特点是,紧跟着材料往往有这么一段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新材料作文与旧材料作文的根本区别在于,旧材料作文强调在中心角度立意,新材料作文主张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在中心角度立意与在非中心角度立意一视同仁,都视为符合题意。所以在作文评分标准表里,审题标准中的一等和二等都叫做“符合题意”。
总之,新材料作文虽然不如话题作文开放,但比命题作文、旧材料作文更具有灵活性、新鲜性和开放性。这样一来,更能发挥考生的主动性,不至于没有话写,也不至于瞎编乱造。
《手握一滴水》的作者聂沛,湖南衡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馆员。《手握一滴水》是他2006年的作品,首发于《芙蓉》,被选入多种年度诗选,收入聂沛的第三部诗集《天空的补丁》。聂沛说,《手握一滴水》是他五六年前写的,“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当时写诗的心境和缘由”。他写这首诗时,本意是写轻与重的关系,一滴水可能很小,但失去了也可能丢掉很重要的东西。但他表示,这种小诗大体都是“一时灵光闪现”,而以诗入题非常开放,因为诗歌往往有很多内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面对这道作文题,如果你是写作高手,你完全可以遵循稳妥性原则,从核心角度立意,牢牢抓住缰绳奔向目的地,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戴着镣铐跳舞”。这样,你不仅要客观、完整、冷静地阅读理解诗歌《手握一滴水》,搜索相关提示,准确把握作文要求;而且要揣摩命题意图,提炼材料关键词句。
诗歌前一段关于阳光、过去和未来式、沙漠、生命的阐释,实际上是说看起来很小的一滴水滴里,其实蕴藏着无穷价值。后一段再一次强调,平凡细微中蕴藏着价值。借一滴水,呼吁人们珍惜生命中看似平常却有价值的事物;呼吁人们坚守哪些看似微不足道,但蕴藏着无穷价值的所在。如信念、道德、真善美等。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发现,该题命题人的意图在于引导考生正确对待“大与小”“轻与重”以及“美好事物”与“重要细节”,养成一丝不苟地对待各种细节与微小事物的良好习惯。材料的关键词往往是“题眼”,本诗的“题眼”当是“手握”,它蕴含着诗的主旨,如果把它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作文就应该讨论“方式、方法”问题;本诗的关键句是“但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因此写“谨慎”“珍惜”“一滴水看世界”等立意,应是从诗的中心角度立意的;肯定符合命题意图,根本不用担心跑题。只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易出彩,非写作高手不能为之。
实际上,2012年四川高考作文立意点广,考生可发挥的空间也大。命题人要求考生写的是阅读《手握一滴水》全诗后的“感悟和联想”,而“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又给了考生很大的发挥空间。
既然这样,那么写作内容只要没有“脱离诗的含意”,都该是切题的。比如,从“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如果你感悟和联想到了“生命充满阳光”,那么你写“手握阳光”应该是切题的;从“我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重大的世界”,如果你感悟和联想到了“轻与重”的不确定性,从而写“轻重之变”应该是切题的;从“我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重大的世界”,如果你感悟和联想到了“小与大”的关系,从而写“从一滴水中看世界”应该是切题的;从“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如果你感悟和联想到了要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从而写“珍惜”应该是切题的;从“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如果你感悟和联想到了应该把握生命中每一滴像水一样的机会,从而写“把握机遇”应该是切题的;从“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如果你感悟和联想到了应该谨慎从事,从而写“细节决定成败”应该是切题的。
“诗无达诂”,说的是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存在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读者又存在审美差异性,没有通达而确切的解释。用诗歌来做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就存在解读的多样性。《手握一滴水》诗有多种解读,四川作文阅卷应灵活,千万不要太拘泥,以免埋没人才。
第3篇:《无家别》诗词鉴赏
《无家别》诗词鉴赏
《无家别》
唐代: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
第4篇:《诗无达诂的出生时域》阅读题及答案
《诗无达诂的出生时域》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关于“《诗》无达诂”的出生时域,今人颐易生先生持“前代说“,他认为:”所谓‘《诗》无达诂’,原来用来作为解释周《诗》的一个方法或原则。董仲舒既然说是‘所闻“。这话的而发明权当属前人,可能是指先秦时人而言。也就是说,‘《诗》无达诂’ 理论观念的产生,由来已久。他首先是根据春秋以来各诸侯国之间,在政治、外交场合中赋《诗》言志时断章取义的情况而提出的理论。”有董氏的所闻,就断定“《诗》无达诂”的发明权在前代,似有些唐突。这就完全排除了“同代说”的可能性。但将“《诗》无达诂”的命题与“闲情赋诗言志、断章取义”之风联系在一起,确实把握了二者在去向和经验的一致性的不刊之论。实际上宋人王应麟在其《困
第5篇:杜甫诗词鉴赏:《无家别》
杜甫诗词鉴赏:《无家别》
【年代】:唐
【作者】:杜甫——《无家别》
【内容】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赏析】: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