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一剪梅》背后的故事
《一剪梅》背后的故事
引导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的秋天。李清照与新婚丈夫被迫分离,作下了这篇千古名词,为什么李清照会作出这么一篇充满忧伤的作品,这首词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一剪梅》背后的故事
这首《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的秋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实在是条极不吉祥的预言,像埃及金字塔里那条 法老的诅咒,“谁要触动了我,谁就不得死”那样,其应验之灵之准,使得她的一生,那任由沉浮的际遇,那难以自主的命运,果然脱不开“花自飘零”四字谶 语。
李清照作此词时,正芳龄二十,是与赵明诚婚后的第三年。花样年华, 新婚燕尔,应该是女人最好的岁月、然而,正是从这首词开始,被流水不知带往何方的飘零命运,也就开始了。这位才女,其命运不济的一生,其不知所终的结局, 既是一个女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文人的悲剧,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无辜女诗人的悲剧。
故事得从1100年(元符三年)说起,这年正月,哲宗驾崩,赵佶嗣位,是为徽宗。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昏君,一上台,便倒行逆施起来。
1102年(崇宁元年)夏5月,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人,被藉为“元祐奸党”。
7月,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宋史》),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顺藤摸瓜,在劫难逃。7月乙酉,定案“元祐奸党”17人,李格非名列第五,罢官。
9月,宋徽宗御书奸党人名,凡百有二十,刻石京师端礼门,以示儆尤,李格非名列其中,充军广西象郡。
1103年(崇宁二年)4月,毁司马光、吕公著等绘像,及三苏、秦、黄等人文集。
9月,令天下监司长吏厅各立“元祐奸党碑”。党人碑刻309人,李格非名列第26。
1104年(崇宁三年)诏御书所书写之奸党,不得在汴梁居住,凡亲属,无论亲疏,遣返原籍。
1106年(崇宁五年)春正月,慧星出西方,太白昼见,沼求直言,方有毁碑之举。
1108年(大观二年)春正月壬子朔,宋徽宗大赦天下,至此稍弛。(据上海古籍出版社令李清照集笺注》)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有过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得杀净臣,不得杀读书种子。刻石铭碑,藏于禁中,是否如此,未见正史,不敢断言。但赵姓皇帝对待知 识分子,在历朝历代中,尚属礼遇,大体而言,刻薄是有的,残暴还说不上。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做官,做到部长级,国务委员级,副总理级的高层职务,也就 只有宋朝的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和苏轼等人达到如此官位。他们出入宫禁,位列中枢,掌握机要,筹谋决策,真正受到帝王重用,那才真叫当官,绝不 是当摆设,充玩意儿,起花瓶作用的闲差虚位。有职有权,有威有势,足够让今天已做官的,想做官的作家,或者诗人,艳羡不已。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也非等闲人物,以礼部员外郎,拜提点京东刑狱、作为河南、山东一带的“司法厅长”,“警察总监”,官也做得不算小的。所以,平心而 论,混账如赵佶者,尽管修理文人,不遗余力,通过“党人案”,大搞宋朝的政治运动,倒没有开过杀戒,没有砍人脑袋,总算不违祖宗规矩。不过,他先打“元祐 奸党”,后打“元符奸党”,雷厉风行,严惩不贷,斗争从严,处理也从严.充军发配,妻离子散,打得大河上下,京师内外,杀气腾腾,鬼哭狼嚎,也是蛮恐怖 的。
北宋白神宗变法以来,到徽宗的“双打”,知识分子就不停地被“翻烧 饼”,烙了这面再烙那面,烤焦这边,再烤那边,今天把这拨打下去,明天把那拨抬上来,后天,给打下来的这拨昭:写,再后天,又将抬上来的那拨打下去。这过 程,正是李格非所受到免官、下放、复职、再谪的政治遭遇。他在哲宗朝元祐年间,因蜀党被起用,到了徽宗朝崇宁年间洛党抬头,又遭被打下去的噩运。
可是,“元祐党人”都是正直的知识分子,都是有才气的文人,而对立面“元符党人”,几乎无一不是小人。知识分子的本性,土可杀而不可辱,辱比杀更能挫折 识文断字之辈。宋徽宗这种铭刻在石板上的.“元佑奸党碑”,可以算是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比西方的耻辱柱,不知早了多少年?当代历次政治运动中, 出现过的大字报、戴高帽、批斗会、“喷气式”,追本溯源,都是借鉴宋徽宗的这一手。
现在已经找不到李格非到广西以后的情况资料,但他女儿却因为是奸党的亲属,在开封的日子,不怎么好过。第一,她不能不挂念谪放远方的老爹;第二,她不能 不犯愁自己要被遣送的命运。株连一说,虽然出自秦朝,但是各朝各代的统治者,无不奉为圭臬。宋朝,不可能有“可以教育好子女”的“给出路”政策,但不可能 没有以蔡京为首的“双打办公室”,以高俅领衔的“清查奸党工作组”。在中国,只要一搞运动,整人者,层出不穷,告密者,纷纷出笼,检举者,望风捕影,打小 报告者,如影随形,立刻就是小人辈出,奸佞纷呈,恶狗满村,爬虫遍地的兴旺景象。一个诗词写得如此出色,人品生得如此出众的女诗人,能逃脱得掉这么多“业 余警察”的眼睛吗?
我真为当代那些受到无微不至呵护的美女作家额手称庆,她们幸亏没有生在宋朝,而托福生在有如此众多好色之徒的中国当今文坛,才有这份好运气的。
幸好,李清照的先生赵明诚很爱她,是她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里,惟一的精神支柱。这位在大学“读研”或者“考博”的丈夫,既没有跟她真离婚或假离婚以划清 界限,也没有立时三刻大义灭亲把她扫地出门,而是四处求情,辗转托人,送礼请客,以求宽容,挨一天算一天,尽量拖延着不走。
实际上,赵明诚完全可以求他的父亲赵挺之,这位官至尚书左丞除中书侍郎,相当于副首相的高级干部,只消说一句话,谁敢拿他的儿媳怎样。然而,此人很不是东西,“炙手可热心可寒”,就是李清照对这位长辈的评价。
赵挺之不会为“双打分子”的子女李清照缓颊的,一方面是亲不亲,路线分;另一方面便是一种阴暗心理了。此人几乎诌不出几句像点样子的诗词,很生闷气,这和当年江青死整20世纪30年代文化人一样,对他的儿媳,有妒火中烧的文人情结啊!
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外部因素,李清照相当不是滋味,才有这首前景渺茫,后果难料的《一剪梅》。明人王世贞评说此词:“可谓憔悴支离矣”(《弁州山人词 评》)。这四字评语,可谓大奇。只有笛中人,过来人,才能作此等语。因为其父王仔,藏有《清明上河图》,严东楼想要,王仔不敢不给,但又舍不得,只好搞了 一份赝品送去。谁知被人揭发,由此忤怒严嵩,便找了别的藉口,将他关进大牢。王世贞营救无计,眼看其父瘦毙狱中。这种相类似的感受,从时代背景这个大的角 度,来忖度李清照写作时的心态,是说到了点子上的。
其实很多诗词背后都有这样一个背景,或复杂不已,或惊心动魄,或缠绵悱恻,或断人心肠……了解了诗词的背景故事有助于我们有助于了解诗词表达的内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等等。
一剪梅作文
许多人迷恋于梅,迷恋于她的坚贞似铁,迷恋于她的幽香浓烈,迷恋于她情操如雪,我亦然。红梅,泛着真情;白梅,笼罩着梦幻;腊梅,含着羞涩;朱砂梅,吐露着真情…
每当严冬来临,百花凋零的时候,梅花英姿勃发,大展娇容。这时,从她那纤细的枝干上,绽放出无数魂牵梦绕般的花朵,吐露出幽幽醉人的清香,真是“一花香千里,更值满枝开”!越是寒风凛冽,冰雪凌厉,梅就越枝头怒放,灿烂芬芳。
远远的一片梅,如霞,如虹,如雾,犹如是胭脂藏雪中,在飘零的雪中盈笑枝头。以她的俏,倾倒众生;以她的傲,偃霜斗雪。
玉质紫金衣,香雪随风荡。是腊梅的清姿丽质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是红梅的娴雅风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白梅的沁人幽香
梅花既是冬的使者,又是春的先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刚健挺拔的梅绽出了人们的春天。
第2篇:一剪梅的故事
一剪梅的故事
引导语:一剪梅是词牌名,明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做的《一剪梅》更是千古名篇,“一剪梅花万样娇”这句周邦彦的诗让一剪梅这个词牌进入大众视野并为众多诗人喜爱,那么,对于一剪梅,你知道它的故事吗?
一剪梅的故事
其实以前每次看见‘一剪梅’这三个字的时候,总让人想起费玉清演唱的那首抒情歌曲《一剪梅》的。可是后来听了安雯的《月满西楼》后,我更喜欢这样的曲调了,因为歌词正是李清照的词,而且曲子很伤感,所以就特别喜欢。
既然说到这个关于梅的词牌,那么我不得不说一说梅花了。因为我们学习的是不仅是诗词的有关知识,也要懂得更多的其它的知识。
梅花又称春梅,红梅,多在早春开花。有粉红,白,红等颜色,品种可达300多种。(值得注意的是,梅花和腊梅是两种完全没有关系的植物的。腊梅最高仅三 米,且花为黄色)梅花原产我国,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花果,文字记载的是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而考古发现得出的是在7000年以上。湖北黄梅还有株一千 六百多年的晋梅,至今还在岁岁开花,真是令人吃惊!梅花又是“岁寒三友”之一,被誉为“花魁”,可见梅花独特的魅力.
《诗经。周南》写有“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说的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梅子都落地纷纷了,树上还留有七成,有心追求我的小伙子啊,请不要耽误良辰。这是一首多么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啊。以梅来抒情,这恐怕是关于梅最早的抒情句子了。
梅花因为代表的是坚强和高贵,它给人的感染力极强。正是因为这一种民族的精神,所以被历代文人用来吟诗填词,真是举不胜举的,我也就不多说了。观赏梅花 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到了宋代,艺梅技艺已是兴盛时期。怎么词和梅花到了宋代都是繁荣一片的啊?可见宋代真是个文人汇集,万紫千红的时代。可惜的是,同 样是个风雨飘摇,家破国亡的时期。
了解了梅花的一些知识,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宋人那么痴迷梅花了吧?那么我们下面该说说词牌的来历了。
(北宋)周邦彦
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梅枝,略点眉梢。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误招。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敲。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六丑》等。他的词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他是婉约派的集大成 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著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词学专家公认的“宋词四大家”之一。其中还有苏轼,辛弃疾,姜夔,位置仅次于苏轼,可见 其地位。
就是这一首词,取前三字为调名,《一剪梅》词牌从此产生而成。从词牌来看,是以一个七言句带两个四言句。关于它的曲调,已经 不 可能再听见了。但可以从他的这首词中不难看出它的缠绵委婉。说到这里,不禁有人会问,为什么他的词更容易创制词牌呢?元丰七年,他向神宗进献了长达 7000字的《汴都赋》一文,从此声名鹊起的。以现在说的话来说,那就是他的成名曲。徽宗时,在大晟府任职。大晟府就是当时宫廷的管理音乐的一个机构,所 以他专门在那里整理古乐,创制新调的。他的词多写男女恋情,羁旅闲愁,现存词 200余篇。他的词和当时的苏轼是不同的发展方向的,从而影响到了其后的南宋词的两种方向。可见他们的影响力是多么的深远。
其实 周邦彦这个人,无论少年还是老年,他都经常和歌姬舞女在一起交往的,过着比较风流放浪的生活。《宋史》里说他“不为州里所重”,也就是说地方上的人大都鄙 薄他的那种放荡行为吧!哎,为什么大都才子都是这样的呢?难怪有“风流”才子之说的。没想到他的词那么含蓄委婉,而行为却是热情奔放的,由此是不是可以说 明人一般有双重性格的呢?这个我也不想过多的去想这个问题了,也许好色本来就是男人的天性,呵呵。不过,他的才学我们是不能忽视的,他的成就我们也不能否 认的。
《宋人轶事汇编》有这么一段故事的。周邦彦与当时的名妓李师师十分相好。可是风流皇帝赵佶也非常喜欢李师师的,于是有一次也去 了 李师师那里。当时周邦彦正和李师师温柔缠绵,一听到皇帝驾到了,惊慌之下,急忙钻到床底下去了。皇帝拿出一个鲜橙,亲自剥了皮,搂着李师师,色迷迷的喂在 她口中叫她吃。周邦彦在床下可是大气不敢出一口啊,还要忍受心上人与皇帝相互调情,这事搁在谁心里都不好受的。无奈啊,人家是皇帝啊,你敢说什么啊?不要 脑袋了么?第二天,周邦彦就写了一首《少年游》的词送给了李师师,以表自己的心迹: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含蓄地表现了与李师师温婉细腻的一段恋情,屡屡受到了称颂。几天后,皇帝又来李师师那里,却听到了李师师演唱了这首词,顿时也心生醋意,便问是何 人所作?李师师当然是不敢欺君的,只得如实说了是周邦彦写的。皇帝甩袖大怒而回,立刻胡乱寻了个罪名,把周邦彦开除了官职,押出国门。又过了一两日,皇帝 再次去了李师师那里,而她恰好不在,是为周邦彦送行去了。皇帝可是气的不行了,就在那里等李师师等到初更时分。见李师师回来的时候,还愁眉苦脸的,赵佶厉 声质问她去哪里了?李师师慌忙掩面哭道:臣妾不知道皇上今日要来,有失远迎啊!臣妾知道周邦彦犯了罪,我前去置酒送别去了,臣妾罪该万死,还请皇上开恩 啊!赵佶看她楚楚动人的样子,又听她这么一说,心也就软了下来,便问道:不知道他今天又作了说什么样的词啊?李师师说,是一首《兰陵王》。皇帝便叫她唱一 遍听听。于是李师师唱到: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 来, 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 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词写的回环曲折,“绮丽中带悲壮”。这皇帝也是个精 通 音律和诗词的人,听了之后,便转怒为喜了,叹道:周邦彦,难得一大才子也!回去后就立即赦免了他。说完这个故事,我们且不管它的真实性如何,这说明了一个 问题,那就是周邦彦的风流和他的才学。当然他的风流我们是不可取的,但是他的才学的确值得我们当今去学习和欣赏的。
还有一首《一剪梅》写的非常好的,那就是蒋捷的。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首写春愁的词。全词语言浅近,轻柔悠扬,音韵和谐,贴切传神。特别是结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作者把抽象中的时光轻轻移到了樱桃和 芭蕉身上了,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境界的啊!看不见的是时光,但却总能感觉它无不在悄悄的在流淌;看得见的是樱桃和芭蕉,它们同样在流走的时光里,红了又红, 绿了且绿!这种独特的渲染的手法,心里不禁为之暗暗叫好!
说到这里,《一剪梅》词牌的故事似乎到了尾声。但是关于这个词牌,我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那就是我的偶像了——李清照。她的一首《一剪梅》可说是千古绝唱。虽然读来愁肠百结,但是我喜欢那种愁,那种意境,那些句子。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对于李清照的介绍,在这个章节里,我且就不说了,在以后的续作中,我会着重讲叙的,这次就简单的赏析她的这首千古名篇。
红红的荷花已经凋谢,而竹席也已经很凉人了。轻轻的解开绸罗的裙子换上了便装,一个人独自乘上了木兰舟。不知道夫君是否在云中寄来了书信?正看见大雁飞 回来了,月亮也洒满了整个西楼。(寓意大雁回了,人却没有回;月亮也圆了,而人却不能团圆。)这是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但有种解释是说,当空中的`大雁飞回 来的时候,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青若不知道其他的学者是怎么解释这句的,但我喜欢我自己的这种解释,当然都有一定道理的。
看落花在独自飘零,水也独自流走了。(应该寓意青春易逝,时光易去,有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我们是同样的一种相思的,怎奈是分居两地的愁绪啊!这种相思之情我实在是无法排遣和叙说了,你看我皱着的眉头刚刚舒展开来,而思念又涌上了我的心上!
纵观这首词,你难道不觉得她写的是如此的细致微妙,委婉动人,淋漓尽致啊!李清照的词大都用了白描铺叙的手法,浅白易懂。读来琅琅上口且声韵和谐,总是让人印象十分深刻。这也许是我们今天特别喜欢她的词的原因吧!
说完了《一剪梅》词牌的故事,本来也该结束了的。但我突然想到,会不会有人会要这样问:为什么叫一剪梅,而不是一朵梅、一株梅,一棵梅呢?我私自认为三 种原因吧。一是古人喜欢栽培梅花,所以会用剪子去剪下梅枝,然后要精心修剪的。或者把它剪回来直接养在花瓶中观赏,故得名。二是古人为了追求语言更好的效 果。你想啊,说一剪梅总比说一棵梅好听的吧?第三嘛,呵呵,我觉得梅花是五瓣形状的,当它盛开的时候它的花瓣实在是太美了,是不是有点象裁剪了一样的啊? 不过我觉得还是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大些吧!
长短句,剪剪梅,都是宋人为之最爱的。雪和梅的争春是一种大自然的美,我想诗和词的争奇也是文学阆苑中的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说梅花代表的是一种坚贞不屈的精神,那么宋词我敢说就是一种无法抵御的文学魅力!
第3篇:一剪梅故事现代诗
一剪梅故事现代诗
兰烬香微缕缕飘。诗笔轻敲,匀墨轻描。
红笺写韵谱竹箫。帘静风消,月隐星摇。
心与杨花赴远邀。裁细蛮腰,如燕凌霄。
随君万里共逍遥。不怨山高,不怨路迢。
——题记
一
馨风旖旎,满湖娇羞粉脸。
赏花人儿,流连忘返。
一朵云悠悠,跳珠万点。
依稀断桥前的'一幕,偶遇的姑娘和少年。
不忍胭脂红妆、雨中凌乱。
谎说自己家很近,羞涩的递过那把油纸伞。
目光相对的一刹那,浅笑无言。
渐渐消失的背影,遮没了眼中的雨帘。
二
天风绕月桂儿浓,红藕香残。
那日雨中花,那日遮望眼。
不是旧时景,一湖残蔓。
一点轻舟,渐入眼帘。
月老垂爱,属意君前。
碧波盈盈,残荷点点。
兰舟轻放,畅叙言欢。
诗词歌赋,引经据典。
情思缕缕,巧入兰篇。
三
媒妁提亲,礼备侯府前。
我家女儿只配状元郎,侯爷只这一言。
秋闱大比,金殿恃才状元钦点。
祭祖还乡,履约前言。
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