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声真正动听起来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05 07:07:2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让读书声真正动听起来

灵宝市一小李佳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读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心灵与作者对话。在朗朗书声中,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波涛中受到美的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共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们都试图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然而,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些现象走入了朗读指导的怪圈。

(一)感情!感情!--“要读出感情!”

案例:“这么大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句?”

生:“这么大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大了吗?我们再一起大声朗读一遍。”

学生多次朗读了这个句子但学生的朗读是苍白无力、缺乏感情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大就能表现出草塘之大之美吗?像这样的例子在课堂中经常出现。“美不美啊?”,“可爱不可爱啊?”由于学生还没有体会到这种事物的美或可爱,就只能机械地重复。

为了让听者听到学生的读出了文字的的轻重缓急。有些教师还在文字的下面标上了重音、停顿、速度的快慢及声调的走向。听起来好象是学生读出了文字的感情,其实这些不过是教师的理解。学生不过是作为一台机器把教师的理解表达出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模式化、技巧化的朗读,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去领悟文本中作者表达的感情这一过程或把指导过程简单化了。“有感情地朗读某某段或句”感情从何而来?不是嘴上说说,也不是教师强加。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的朗读只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永远不能达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共鸣。所以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简单的说就是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体会文本的感情进行再创造。为了让学生“想读、多读、有感情读”我们可以试用以下一些方法。

1.创设情景。就是把课文要表达的内容整体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创设美丽的画面:《燕子》一文,教师描述:阳春三月,几阵蒙蒙的细雨过后,天空蓝的更加可爱,在一片广阔的田野上有几只小燕子飞倦了停在柳树上。微风吹来,小燕子又展翅飞翔了。一会儿在在广阔的田野上,一会儿又在平静的湖面上戏耍,湖面荡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波纹……很快地学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景为感情朗读做好了铺垫。

2、咬文嚼字。对关键词的有效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感情的把握。如《半截蜡烛》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5: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6: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3、表演移情。移情就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与之相同的感情,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教师要应用趣味性的文章作“诱饵”,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悟出道理,久而久之,把这种感情迁移到其他方面去。其中,表演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做法。《狐假虎威》是一则趣味性很强的寓言,老师事先布置学生去熟读后以课本为剧本,以课堂为舞台,分角色边朗读边表演。狡猾的狐狸走在前,凶恶的老虎走在后,吓的百兽四处逃窜。学生进入角色后,就会对狐狸的神态、语言、动作有全面的了解,就会深刻认识到狐狸的狡猾性。

4设身处地。还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当自己是作者或课文里的某个人物想想在当时的情景下有什么样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读课文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5联想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想象其中的画面,这种画面如果脑海中有了学生情感的创造也就有依据了。这些方法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而试一试。

以上这些方法注重学生领悟文字的过程,悟出作者感情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再创造。使感情朗读成为学生心中之情自然流露

第2篇:音乐,让语文课“动听”起来

音乐,让语文课“动听”起来

——借《琵琶行》名句例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摘要:音乐无处不在,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建构着我们的文化。在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中,如果我们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巧妙地选取音乐,让其与语文整合,加强应用的适度、力度和深度,就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利用音乐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课文朗读等环节恰当地插入音乐进行简要说明。

关 键 词:辅助手段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效果

音乐是一种具有无穷魅力的情感艺术,有着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特殊功效,它以它特有的方式唤起人们对美的无限追求。它无处不在,是沟通万物的桥梁。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和门生谈教育时曾有如下精辟见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语文学科中的教材,与孔子讲的“诗”大致相当,是文学的代表;“礼”与语文课中的人文性相当,是道德伦理价值观的体现;“乐”与语言的内在节奏及教学中的音乐因素相当。新的语文教育观念就是要改变中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地位,促使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喜爱音乐、学唱歌曲是中学生休闲、娱乐等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能见到不爱学习的学生,但很少见着不爱音乐的孩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巧妙地运用音乐作为辅助手段,它那超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用音乐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

读兴趣。

利用中学生喜爱听歌爱唱歌的特点,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导入新课,为传授新课创下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前,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音乐作业——学唱凤凰传奇的流行歌曲《荷塘月色》,并宣布学完了课文要进行一次小组演唱PK赛。这下,同学们的兴致可高了,他们在课余挖掘课文,下歌曲,记歌词,设计演唱形式,忙得不亦乐乎。分析课文时,平日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都能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分析景物特点和人物情感时细致具体,表现特别积极。课后,我们一起学唱了这首优美的歌曲。此时,课文和歌曲已经融为一体,优美的文字、轻灵的音乐、唯美的画面、动情的歌唱为文本的学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后来的元旦篝火晚会上,当他们轻轻唱起这首百唱不厌的歌时,我觉得,他们真的懂得了《荷塘月色》其文、其曲。

学生上文言文时会觉得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习兴趣,在学习《鸿门宴》时,可选用《霸王别姬》这首歌。当屠洪刚的“望长空,四方云动,剑在手,问世间谁是英雄”激起学生对西楚霸王的深深惋惜之情时,教师适时道出“其实项羽对刘邦有一个很好的斩草除根的机会,只是项羽大意使刘邦逃脱,放虎归山,才有了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悲剧。这个机会出现在什么时候,项羽又怎样放虎归山的,让我们进入《鸿门宴》的学习”的导语,学生的兴趣马上被紧紧地吸引到追溯项羽失败的转折点上去了。

导入新课时设置情境,营造氛围。如和学生一起欣赏唐代白居易的著名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时,边播放一首与文本情感相映衬的琵琶曲,边插入一些风景图片或flash,效果就是不一样。学习《孔雀东南飞》前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十八送别》、学习《春江花月夜》前播放《春江花月夜》古筝曲等等,他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篇目的学习都可用此法,均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有声”胜“无声”——分析课文内容时,再现场景,加深理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分析《琵琶行》音乐描写的特点、手法和作用时,插播些音响,以帮助学生理解手法及其作用:“大弦嘈嘈如急雨”,放急雨骤下的图片和音响,来表现琵琶声的粗浊厚重;“小弦切切如私语”,让两位女生切切私语,边谈边笑,来体会琵琶声的轻细急促;“大珠小珠落玉盘”,放图片,想象大小珍珠参差错掉入玉盘时的声音;“间关莺语花底滑”,放黄莺在枝头花叶底下鸣唱的图片和声音,来理解琵琶声的婉转流畅„„一堂活色生香的音乐欣赏课,写作手法赏析课就高效出炉了。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播放电视剧《水浒》的主题曲《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些歌词不禁让人联想到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劫富济贫的豪爽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播放《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围绕此两句讲述王熙凤生平有关事迹,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内核。

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借助歌曲,寓学于唱,背诵诗词。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代诗词的背诵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按照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量的名篇,每册必修课文有两个单元的古诗文教学,每个单元又有三、四篇文言文,五、六首古诗词;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更是集中,整本书都是古诗文。学生的背诵任务可谓重矣,要想让学生轻而易举的全背可谓难矣。文学作品的情感深邃广博,而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接受水平等的限制,往往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音乐歌曲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生动、深刻、丰富。在教学中引入古诗词歌曲演唱,直接用“以唱代教”、“以唱抒感”、“以唱代背”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歌唱熟了,诗词自然也就背熟了。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歌词语言清新优美,曲调悠扬哀婉,这些都能很好的起到诱发学生深层审美体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配乐朗读,陶冶情操,激发想象。

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家都

熟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当年俞伯牙鼓琴,钟子期能根据琴声联想到高山流水,可见音乐具有激发人们的想像、沟通各个感官之间的审美功能。《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一首告别诗,这首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语言优美,配上钢琴曲《爱之梦》,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归去来兮辞》配以古筝《寒鸦戏水》,配乐朗诵,声情并茂,学生仿佛回到了当年陶潜诗人采菊隐身的南山之下。教学散文《故都的秋》,把钢琴曲《秋日私语》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涵咏,想象“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的意境,进而感知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时代背景下有志之士的忧乐情怀悄然在空气中弥漫,在学生心中找到温柔的触碰点。

五、结束语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音乐是通往思维和记忆系统的高速公路,当高雅的音乐一旦被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时刻,语言就会通过音乐这个媒体开启学生获取信息的通道,让他们愉快的步入课文所营造的那座无比神圣的殿堂。”在“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大语文观下,正视学生的爱好和兴趣,重视音乐的巨大作用,把音乐欣赏引进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利用音乐表现力、感染力强的特点,实现语文与音乐的有机整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们入情入景,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获得语文知识,获得审美愉悦,更容易把文学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审美需求,审美情感,我们便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奏响一曲与心灵共振的和谐之歌。

参考文献:

[1] 欧小琪《流行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 保金丽《浅谈阅读教材中的歌词教学》

[3] ISBN7-303-05875-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4]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编写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第3篇:让女性真正美丽起来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