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与陈给事书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05 07:01:3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韩愈《与陈给事书》

韩愈《与陈给事书》

韩愈的《与陈给事书》乃是一般的书信,但出自他的笔下,却委婉动情,不同凡响。

与陈给事书(1)

作者:韩愈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2),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3),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何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4)。愈也道不加修,面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5)。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6),以不与者之心(7),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8)。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9);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10)。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ll);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12)。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13):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14)。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15),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16)。《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17),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18),急于自解而谢,竢不能更写(19),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愈恐惧再拜。

【注释】

(1)贞元十九年(803)作。陈给事:陈京,字庆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大历元年(821)进士,任太子正字、咸阳尉、太常博士、左补阙、膳部员外郎等职,贞元十九年自考功员外迁给事中。给事,给事中,官名,正五品上,掌读署奏抄,驳正违失,又与御史、中书舍人审理天下冤滞。

(2)阁下:古代本为对尊显者的敬称,后泛用作对人的敬称。唐赵璘《因话录·徵》:“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阁,所以世之书题有阁下之称。……今又布衣相呼,亦曰阁下。”此是对给事中陈京的敬称。

(3)“衣食”句:谓为了衣食而奔走忙碌。

(4)“夫位”四句:此就陈给事方面而言。日隔,日益有隔阂。

(5)“夫道”四句:此就韩愈自己方面而言。与,此指交往。

(6)不专之望:指对方对自己的期望不能专一。

(7)不与者之心:指自己有着不屑与人交往的心态。]

(8)左右:对对方的敬称。不直称对方,而称其左右的执事者,以表尊敬。

(9)“温乎”二句:谓您表情温和,好像接待新交的朋友。

(10)“属乎”二句:谓您说话连续不断,好像同情我的失意。属,连续不断。

(11)“邈乎”二句:谓您表情冷淡,好像不体察我的心思。邈,疏远,冷淡。愚,谦称自己之所虑。

(12)“悄乎”二句:谓您沉默无语好像不领会我的情意。悄,无声,无语。

(13)释然:领悟貌。翻然:迅速变动貌。

(14)“不敏”二句:谓对我生性愚钝不明的责怪,我无处逃避。不敏,不明达,不敏捷。

(15)自疏其所以:呈上此信说明情由。疏,通。

(16)标轴:上面作有标记的卷轴。古代把用纸或帛写的书做成卷子,中心安轴,一卷即为一轴。

(17)生纸:未经煮捶或涂蜡的纸。唐代书写纸有生纸、熟纸两种,生纸一般用于草稿或丧事中。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十八:“唐人有熟纸,有生纸。熟纸谓妍妙辉光者,其法不一。生纸非丧故不用。”

(18)揩字:涂改字。揩,抹,擦拭。注字:添注字。

(19)“急于"二句:谓因为急于表白自己的心迹并向您谢罪所以来不及重新誉写清楚。

【译文】

韩愈再次敬礼。我得以拜见阁下已有好多年了,开始也曾经蒙得您的赞誉,因为贫贱。为了衣食而奔走四方,不能够经常不断地拜望您。这以后阁下的地位越来越高,依附奉承您的人越来越多,地位日益尊贵,贫贱的人便日益隔膜;依附奉承您的人日益增多,您所爱重的人多了而感情也就不专注了。我呢,在道义的修养上没有什么进步,而文章越来越有名。道义没有进步,贤德的人不愿和我交往;文章日益有名,同类的人就要嫉妒。于是开头因为日益隔膜疏远,后来又加上您的期望不能专注,以您不屑于与我交往的心思,而听信那嫉妒人的谏言,由此阁下的门庭之中,就再也不见我的踪迹了。

去年春天,我也曾去拜访过您一次。您面色温和,好像接待初次见面的朋友,言语殷切热情,象是同情我落魄失意的处境。从您那儿出来,心里很高兴,并把这种情形告诉他人。那以后,我便到洛阳去搬取家眷了,又不能天天不断拜访您。等到从洛阳回来,也曾经又去拜见阁下一次。您的态度冷淡,好像不体察我的心思,默默无言,好像不理解我的衷情。我回去之后心中不安。不敢再去拜望您了。

【解析】

大凡君子交友,往往有着这样一种怪象,越是心地善良,越是珍视友情的人,常常是因为自己对朋友是真心诚意,而思想负担过重、患得患失,可朋友却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最终和自己疏远了。为了怕失去自己的朋友,有时侯把自己搞得真的是很辛苦。

《与陈给事书》中韩文公遇到的就是这样的情形。

陈给事,本名陈京,给事是其官名给事中的简称。韩文公早年与陈有旧,从文中韩文公与其的牵挂上看,他们过去的友情是不错的。可后来,韩文公被贬去广东阳山县当县令,而陈京却因精通礼仪,在一次朝廷仪式安排上的得体表现而得到了皇帝的欣赏,给事中虽不是宰辅级的大官,但绝对是皇帝日常视线所及的人了。于是乎早年的深交,怎比得上后来的腾达与失落之变。这样,陈京有了自己新的交际圈子,而韩文公唯有到阳山令那么个偏僻的小天地独自苦修去了。

之后,我们不得不感念韩文公心地纯厚,经“落实政策”“平反昭雪”后,韩文公又回到京师自己昔日的故旧面前,可这时的陈京却表现出相当的冷漠和寡言,这让极为在乎朋友感受的韩文公一时摸不着头脑。过度相信朋友,韩文公陷入迷惘的境地,他竟一厢情愿地产生了错觉,认为陈京是念旧情的,他对自己的漠然完全是对自己不勤于登门的抱怨。

真是旁观者清而当局者迷啊!读了韩文公的大作,后代学人无一不是为韩文公鸣冤和不平啊!当了大官,就可以轻慢自己的旧友吗?当了大官,就可以无视朋友对自己的一番情谊吗?当了大官,就可以自以为是,让朋友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吗?朋友是“成双成对”的,有多少个无理傲慢的陈京之辈,就有多少为眷顾旧情,而反为其所伤所累的韩文公。陈京之多多是世间的恶态,而韩文公的众众却是古今挥之不去的悲情。

从韩文公给陈京的礼物上,我们看了《送孟郊序》的文章赫然在列,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里程碑之誉的名文。说明这时的韩文公坐镇国子监,已是名声大振的“古文运动”的领袖了,像孟郊,贾岛、李贺等一大批顶级文士都已紧密地团结在了他的周围。以文坛巨匠之尊,不计个人身份,为了挽回旧时的友情,而平白地为小人蒙羞。这到底是值还是不值呢?

韩文公熟读太史公的文章,自然明了“同明相照,同类相求”的道理。欧阳修是为韩文公思想学风一脉相承的追随者,在他的《朋党论》中有过“君子以同道为朋”的论述。而作为古文运动的开山鼻祖、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文公岂会不知这样的道理?

第2篇:韩愈 与陈给事书

韩愈 与陈给事书

韩愈的《与陈给事书》述写了与陈京旧时曾有过交往和后来疏远的原因,婉言表述了对陈给事的不满。同时也表示疑虑消除,希望陈京重新了解自己,恢复友谊。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愈再拜1: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2。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3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jìn yè]4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5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6,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miǎo]7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8;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9,无所逃避。不敢遂10进,辄[zhé]自疏11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12。《送孟郊13序》一首,生纸14写,不加装饰。皆有揩15[kāi]字注16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17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18再拜。

注释译文

1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2伺候:等候,此处有依附的意思。门墙:原指师门,此处泛指尊者的门下。

3贤者:此处指陈给事。

4进谒:前去拜见。

5闵:同“悯”,怜恤,哀伤。

6妻子:指妻子和儿子。

7邈:远,此处形容脸上表情冷漠。

8若不察其愚:好像没有察见我的愚衷。

9诛:责备。

10遂:就,立刻。

11疏:分条陈述。

12标轴:古代用纸或帛做成卷子,中心有轴,故一卷叫一轴。标轴是卷轴上所作的标记。

13孟郊:字东野。唐代诗人,韩愈的朋友。

14生纸:未经煮捶或涂蜡的纸。唐代书写分熟纸与生纸,生纸用于丧事,或作草稿用。

15揩:涂抹。

16注:添加。上述用生纸写信,不加装饰,有揩字注字处数语,乃是表示失礼和歉意。

17俟(sì):等待。

18恐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译文

韩愈再拜:

我有幸同您认识已经好多年了,开始时也曾受到您一些称赞。后来由于我贫贱,为了生计而奔波,所以不能早晚经常拜见。此后,您的地位越来越尊贵,依附侍候在您门下的人一天天地增多。地位越来越尊贵,跟贫贱的人就会一天天地疏远间隔;伺候在六下的人一天天在增加,那么由于您喜欢的人多了,而对于旧友的情意也就不专了。我的品德修养方面没有加强,而所写的文章却一天比一天多出名。品德方面不完善,那么贤德的人就不会赞扬;文章越来越有名,那么我与同路求进的人就会妒忌。起初,您我由于经常不见面而疏远,以后又加上我对您感情不专的私下抱怨,而您又怀着不再赏识的情绪,并且听任妒忌者的闲话,由于这些原因,您的门庭之中,就没有我的足迹了。

去年春天,我也曾经去拜见过您一次。您面色温和,好像是接待新近结交的朋友;谈话连续不断,好像同情我穷困的`处境。告辞回来,非常高兴,便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别人。此后,我回东京去接妻子儿女,又不能朝夕连续与您相见了。等我回来后,我又曾经拜访过您一次。您表情冷漠,好像不体察我个人的苦衷;沉默寡言,好像是不理会我的情意。告辞回来,心中恐惧,不敢再登门拜见。

现在我恍然大悟,非常懊悔,心里想:您那种冷漠的表情,是责怪我不常去拜见的缘故;谈话很少,就是暗示这种意思的缘故。对我性情愚钝的责怪,我是无法逃避的。我不敢马上去拜见您,就自己写信和分析陈述事情的缘由,同时献上近日写的《复志赋》等十篇文章作为一卷,卷有标签和轴。《送孟郊序》一文,用生纸写成,没有装饰,并且有涂改和加字的地方,因为我急于向您解释误会表示道歉,所以来不及重新誊写清楚。希望您接受我的心意,不计较我的礼节上的不周之处。

我诚惶诚恐,再拜。

文学赏析

韩氏论文素以整饬、谨严、生动形象著称于世。此篇《与陈给事书》,乃是一般的书信,但出自他的笔下,却委婉动情,不同凡响。

803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关中地区大旱,年成歉收,民间饥馑,韩愈上书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因此得罪了权贵,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县令。陈给事却在这年得到了升迁。此年皇家准备举行祭祀大典,陈给事奏请祭祀必尊太祖,而且祖宗灵位的排列,以及参加祭祀人员的排列,都要分出尊卑长幼的先后次序,必须讲究礼仪。他因此得到皇帝的赞赏,自考功员外郎迁给事中,可谓宦海扬帆,春风得意。而韩愈却因爱民而被贬,极为苦闷,茫然若失。但他对仕途仍充满了幻想,希望能有人荐举,重返朝廷做官。所以他对这位备受皇帝欣赏的新迁给事中陈京,还抱有很大的希望。其实此信中并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是要同陈给事联络个人感情而已。然而文章的通篇围绕着一个“见”字,历敷了与陈给事的见面情况:上半篇从见说到不见,下半篇从不见说到要见。好像通幽曲径,峰回路转;如柳暗花明,若断若续。信中处处自贬自责,表现了韩愈诚惶诚恐的心态;同时在字里行间,又微微透露出其不甘低眉伏首的慷慨情态。

第3篇:韩愈《给陈给事书》

韩愈《给陈给事书》

引导语:韩愈的《给陈给事书》是一封意图挽救破碎友谊的信,不足五百字的文章极尽顿挫跌宕,可使我们一窥这位百代文宗的说话之道。

给陈给事书

文 / 韩愈

题解】这是韩愈写给陈京的信。这是韩愈写给陈京的信。陈京,字庆复,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由考功员外郎升为给事中(当时门下省的要职,主管驳正政令的得失),所以称陈给事。信中回顾和反省了与陈给事之间一段不愉快的交往,委婉地表示了对陈给事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希望陈给事重新了解自己、恢复友谊的心情。书信在叙述上运用对比和转折的手法,波澜层叠,姿态横生,委婉地倾诉出复杂的感情,表现了较高的写作技巧。【原文】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1)。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2)。贫贱也,衣食于奔走(3),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韩愈 与陈给事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韩愈 与陈给事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