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04 21:50:2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诸城市辛兴镇辛兴小学

林增秀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视、幻灯、录像,欣赏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三、教学过程:

(一)放桂林山水的图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桂林山水美景?

(二)、学习新课

1、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2、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A漓江的水真静啊!B漓江的水好静啊!C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啊!()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喝啊!„„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欣赏了,还是观赏,或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请拿出你们的画板来吧?选一个画出来,带回去作个纪念。

(七)学习第四段。

1.个别读,想一想,在第四段中,哪句是总结桂林山水美景的。为什么说这段是总结段呢?

2.出示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

3.再进一步启发:不但是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想想吧,这里不是好象进入仙境吗? 4.齐读: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通过图来指导朗读,并熟读成诵。

(八)总结全文。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觉如何? 2.课文先由所闻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亲自乘舟游玩桂林山水,感受其“甲天下”的美誉。先玩赏漓江的水,再玩赏桂林的山,最后,从山水合起来欣赏,的确好象进入仙境一般。3.小组、个人欣赏朗读后质疑问难。

第2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山西省闻喜县桐城中心校 王东亮

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美丽景色由衷的赞美和喜爱。课文篇幅较短,语句富有韵味,生动精炼,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小学生阅读、记忆。作者的写法特点明显,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利用对比、烘托、排比的手法来描写,值得小学生来学习、借鉴。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朗读技巧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能想象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景。但他们在对文字的深入理解上和思想深层的发掘上,还有待进一步引导和激发。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意境欣赏和听读,能全身心地感受和想象文中美景,并能小组交流自己的感悟,掌握听读、想象、感悟理解文章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掌握作者用有序的、精美的语言表达的方法和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

1.能背诵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2.能模仿课文精彩片段,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3.在朗读训练中,提高赏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精美的语言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有哪些方式。(引用、对比反衬烘托、相同句式的排列、总结概括)

2.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感悟意境,激发喜爱之情。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培养交际能力)

一、赏一赏 谈一谈

1.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进入第一环节:赏一赏 谈一谈(出示课件)2.赏一赏:(播放课件图片)观看桂林山水景色 3.谈一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 教学活动2(培养听、读能力)

二、听一听 学一学(出示课件)1.听一听:(播放课件录音)看书倾听 2.学一学:感受学习朗读技巧 教学活动3(学会诵读,掌握技巧)

三、比一比 说一说(出示课件)

1.比一比:抽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每生两段)2.说一说:自己感觉谁读得好,能说出为什么。教学活动4(学会感悟,掌握方法)

四、读一读 悟一悟(出示课件)

1.读一读: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技巧)2.悟一悟:说说在读中领悟些什么?(情感思想教育)教学活动5(细读课文,感悟内涵,掌握表达方法)

五、想一想 议一议(出示课件)

1.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再读课文)2.议一议: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描写桂林的水?又是怎样描写桂林的山?(小组讨论)

3.集体赏析:桂林水的描写(对比反衬烘托,相同的句式排列,重点词语的理解)

4.集体赏析:桂林山的描写(对比反衬烘托,相同的句式排列,重点词语的理解)

教学活动6(习作基本技能训练)

六、排一排 练一练(出示课件)

1.排一排:自己按照作者的写法围绕一定的内容(家乡的景色)想出一些相同句式的句子,注意表达时的先后次序。

2.练一练:把自己想好的内容在练习本上写下来。3.换一换:同桌交流学习。(把优秀作品全班交流)教学活动7(学习目标的检测和落实)

七、拓一拓 展一展(出示课件)

谈谈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全班展示交流)教学活动8(学习目标的检测和落实)

八、露一手(出示课件)小习作练习:《家乡美》

第3篇:桂林山水 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双城市青岭中心学校 白文德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情景导入,播放桂林旅游局的宣传片

师:同学们,看完了这段视频,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个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谈。

二、整体感知,捕捉知觉

感觉怎么样呀?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读?那就请大家读吧!可要注意读书方法哟!

用课件出示读书方法:

★读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朗读,对你喜欢的语句还可以多读几次。

★思吧!如果你和作者一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你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幅怎样的画面?结合课文有关语句想一想、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味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好了吗,思好了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你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幅怎样的画面?(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山中的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主 题:走遍千山万水

课 时:2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 计 者:闫晋 郑州市中原区绿都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2.教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指导思想:设计思路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在自主学习中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桂林山水美丽景色。

2、学习作者“首尾呼应,总—分—总”的作文构思方法。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赞叹—描述”方式描写的叙述方式。

4、学习作者使用比较衬托、准确比喻的语言表达技巧。

5、试用以上方法进行习作。

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合理想象,尽情品味桂林山水的美景,并能学习作者使用比较衬托、准确比喻等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首尾呼应、总分总”的作文构思方法和作者用“赞叹—描述”方式描写的叙述方式。

教学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银龙小学 王婷

【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接着围绕这一句,分别从水和山两方面具体描绘,最后又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结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了全文,又与开篇“甲天下”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桂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红光小学 毛先录

教学内容:《桂林山水》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了解分号的用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 11 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荡漾、玩赏、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等词语。

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桂林山水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桂林山水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