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学习永远不晚》阅读答案
《学习永远不晚》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4题。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人如果能重走生活的道路,也许早就成为天才了。此话说得既深刻又实在。
我们每个人回首往事,都有过教训和遗憾,或多或少走过弯路,付出过代价。“如果……那就……”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它一去不回。吃后悔药是没有用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往者可鉴,来者可追,“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名言警语都是激励年轻人应勤奋好学,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确有一些人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影响,个人才能的早期表现得不到发展,从而失去了黄金时期。那么是不是就该空留浩叹、灰心丧气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这段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他说:“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不管什么人,只要肯学习,总会有成果,就像春种秋收,总会有收获一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无论何等之老人,学其所不知者,决非耻辱之事。”在这方面,历史上的许多名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留下了佳话。东汉的马援,小时候并不聪明,也耽误了些光阴,以与别人相比差距甚大,“见之自失”。马援的哥哥安慰他说:有人是“小器速成”,你是“大器晚成”,要发奋努力,不要自卑,于是马援努力学习,以后成了一代名将,屡建奇功。苏东坡的父亲苏洵27岁才“发愤为学”,开始时文才并不高明,连考几科都落选了,但他并不泄气,“悉焚常所为之,闭户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明朝的李贽,从小家境贫寒,青年时代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立志著书时已54岁了。他的名著《焚书》和《藏书》是先后在64岁和73岁时完成的。近代画坛巨匠齐白石30岁才开始学画。后来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大画家,这些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认为学习已经晚了,而是从“今”开始,发奋努力,寄希望于未来,终成大业。
认为“学习晚了”是因为我们有个根深蒂固的想法,以为年龄增大免不了脑子衰退。其实,如今研究发现老人的脑仍然功能惊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德格斯·坡厄尔测试过16000个25岁到92岁的人的推理能力、记忆力、视力,以及对空间的判断力。在这些测试中,他发现80多岁的人甚至表现得和年轻的对手同样良好。一些80多岁与90多岁的人智力接近于任何年龄的最高水准。即使那些脑力表现最差的,也只不过是轻微的衰退。许多年来,大家都以为老年人脑中的神经细胞每天死亡10万个——随之而逝的是可贵的人生记忆。神经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老年人脑细胞虽然减少,却非大量死亡。英国神经生理学家科斯零利斯和米勒,经研究得出结论:人的大脑受训练减少,衰老也就越快。他们认为,人的脑子紧张工作开始得越早,持续时间越长,脑细胞的老化过程也就越慢。
1.为什么说日本学者佐藤一斋对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的那句话“有新的理解和发展”?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句话作本文的标题非常恰当,找到这句话,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个自然段阐明了什么观点,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刘向只是说出了学习对于人生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而佐藤一斋则进一步阐明了学习与人生各个阶段发展的关系,内涵更丰富,意义更深远。
2、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3、“学习永远不晚”。
4、老人的脑仍然功能惊人。证明了中心论点“学习永远不晚”。意思相近即可给分,答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
第2篇:学习永远不晚
学习---永远不晚
——《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读后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读书交流的题目是——学习---永远不晚!
“用两周教完一本教材”,“一年级学生识字二千多”,“三年级达到初一的写作水平”,“ 四年级开始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论语》、《道德经》……”。看到这些,我感到惊讶,她是怎样教的?剩下的时间拿来干嘛?孩子的学习成绩能行吗?带着这些问题,我拜读了潍坊名师韩兴娥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一书,这本书没有枯燥的理论,很多教学方法都可以直接拿来用,她的海量阅读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奇迹。说到阅读我们都会直接想到语文学科,但是孩子的良好发展需要掌握多学科的阅读能力,作为一名低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也深感责任重大。因此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在读题时我尽量让学生做到以下三点:
1、用手指着,把题目读正确,眼到、口到、心到。
2、会解释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会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的意思,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观察能力。
阅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积累。韩老师的成功给了我如下几点思考:
一、谦逊。饱满的麦穗总是谦虚地低着头。韩老师在书中多次说道“我没有童子功”“我这是歪理邪说”。其实她很富有:为了给低年级学生提供合适的读本,她阅读了各种版本的儿歌;为了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韩老师背过了成语词典;为了给学校推荐价值百万元的书目,她先阅读了大量的经典书籍……她的“歪理邪说”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海量阅读!
二、坚持不懈是成功的秘诀。韩老师从教 22 年,坚持海量阅读研究已经 8 年,她的教学没有什么花架子,就是快乐阅读,大量读背。事实证明:教师怎么教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学生爱学、会学、学好才是硬道理。认准的、做对的事情,贵在坚持!
三、勤奋。成功属于勤奋的人。为了没有遗漏的表扬学生,韩老师将57个写了名字的信封放在班里显眼的位置,每天有谁进步了,就写张纸条放在信封里,让孩子拿回家给家长看。到最后信封全部用完,就代表自己已经把57个孩子表扬一遍了。我总是想,为什么韩老师四十多岁了还能有这样的研究激情,是什么把她推向了全国?海量阅读只是一个渠道,背后却是她的勤奋的行动。成功始终属于勤奋的人,这样的勤奋,怎能不带给她一份好运呢?
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们,请蹲下来和孩子们一起勤奋阅读吧!高尔基说的那样:“学习---永远不晚”!
我的交流完毕,谢谢大家!
正像
第3篇:学习永远不晚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学习永远不晚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4题。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的话:人如果能重走生活的道路,也许早就成为天才了。此话说得既深刻又实在。
我们每个人回首往事,都有过教训和遗憾,或多或少走过弯路,付出过代价。如果那就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它一去不回。吃后悔药是没有用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应该是:往者可鉴,来者可追,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名言警语都是激励年轻人应勤奋好学,奠定一生事业的基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确有一些人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等因素影响,个人才能的早期表现得不到发展,从而失去了黄金时期。那么是不是就该空留浩叹、灰心丧气呢?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
第4篇:永远都不晚美文
永远都不晚美文
我供职了14年的电脑软件公司关门了,我一下子成了闲人。“我都51岁了,谁愿意要我呢?”那天早上。我把报纸丢在一边,泄气地对妻子凯茜说。
“你可以做生意啊,过去你不是一直梦想那样吗?”
没错,我有过宏伟的蓝图,但那是很多年前的事,现实早就让我的梦想破灭了。
街道那边一个老人正专注地欣赏台上那些大学生们的表演。表演内容紧紧围绕学生们来社区服务的亲身经历,比如拜访疗养院、帮助老年人做家务等等。我想,要是生活能像艺术一样就好了,那样的话我愿意来到一家疗养院,卷起袖子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让每个老人脸上都露出笑容。这就像了却一桩心愿一样。
突然,我想起有一个叫“许下心愿”的组织专门帮助生病的孩子实现他们的梦想。我有了一个主意:我为什么不能成立一个这样的组织专门为老年人圆梦呢?一回到家,我就追不及待地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