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鸡兔同笼说课稿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说课稿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师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古代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再《孙子算经》中,教材一方面意在 让学生感受丰富的古代数学文化,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这类问题的不同方法和策略。通过经历猜测,列表,假设,推理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不是很强,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困难较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情景感受,化繁为简,猜测,列表,画图等方法帮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使学生借助展开想象,促进数学思考,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有个别学生通过“奥数”学习已经接触过鸡兔同笼问题,但多是机械记忆了一些解题的模式,并不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还有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这样的问题,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我的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会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学会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策略,并体会假设的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列表法、假设法研究“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用算式表达想法,能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法:主要采用引导启发法,课件展示为探究辅助。学法:猜测,列表,合作交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单。学前准备:“鸡兔同笼”问题预习单。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首先介绍“孙子算经”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引领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和能力,其次出示鸡兔同笼问题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验证”,培养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策略意识。“化繁为简”。让孩子们初步体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二、借助图表,尝试解决 1.尝试枚举,解决问题
通过化繁为简,出示变小后的数据,让学生猜测,并让同学感受猜测时也要遵循一定条件的必要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时机,再利用表格来辅助完善猜测的过程,通过不断调整,直到找到正确答案,从而引出列表法,强调学生在运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最好选择“取中列表”的优化方法,通过提出鸡兔数量很多的情况,运用列表法解决有一些麻烦,不太合适,引出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解法多样性的必要性。
2.联系表格,建立假设
由于同学们在平时解决问题的习惯都是用写算式来解决,通过同学们观察列表并整合自己预习的情况,建立假设,诱发学生探究算法的需求,借助表格让同学们发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关键所在,初步感知解题的思路,首先,通过同学们的小合作探究,尝试运用算式表示出来,并汇报清楚自己的解题思路,其次,教师运用数型结合再一次形象的用图形和算式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意识和能力。三.反馈练习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们古代的一个数学趣题,实际生活也许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现实的生活当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也有很多,通过变式,拓宽鸡兔同笼问题的应用范围,培养学生联系比较,迁移类推,灵活变通的能力,主动建构,把“鸡兔同笼”作为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自觉地选用自觉喜欢的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四.课堂小结
让同学们了解古人有一种独到的解题方法---抬脚法。从而让学生们受到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到古人的了不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都还很欠缺,课堂生成重难点把握
语言组织等,希望各位领导,老师们能批评指正,不吝赐教,谢谢大家。
第2篇:鸡兔同笼说课稿
鸡兔同笼说课稿
说教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从读懂教材这一角度来看,在本课教材中呈现了2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通过猜想举例、列表法、假设法来解决问题。其中,第一种是列表法,第二种是假设法。
在导读单上我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格式让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还设计了一个你还有其他方法吗?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想出画图的方法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教材选“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主要并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假设法。而且在后面相应的练习、复习中,相关的题目也都让他们尽量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运用这种基本的解题策略解题。这一课时是作为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化繁为简的解题思路。
说学生:
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他们已初步接触了一些解题策略,但是对于假设法他们还是第一次认真接触,所以这里会有难度。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进一步培养。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理解的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课程标准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目标:理解掌握并会应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难点: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说教具:
本课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了课件,导读单。
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交流等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尝试、探究、调整、交流等等。使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说教学过程:
1、课前让学生搜集了一些我国古代数学方面的著作资料,让同学们了解我国古代的在数学方面的成就。
2、情景引入
在开课时,我说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大脑创造了许多伟大奇迹,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四大发明,其实在数学方面也有突出贡献,这节课就让我们回到1500年前,学习《孙子算经》一书中的鸡兔同笼这一数学问题。同时揭示课题:鸡兔同笼。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尝试、探究
接着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要求学生说出解决的思路即可。紧接着的新授部分,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尝试与调整,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各种不同的法的优劣所在,并重点介绍假设法。
4、巩固,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这一环节,我又重点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鸡兔同笼相类似的地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构建这一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列表的策略,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5、课堂延伸
我让学生课外继续探讨《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作为这一课的课堂延伸,既使整堂课前后照应,又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从整体上来讲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体现在:
1、我在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在课堂上及时渗透化繁为简的解题思路。
2、同时通过导读单提前预习为本节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尝试着用猜一猜和列表法来解决问题,给假设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介绍假设法时很轻松的就进入课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3、对鸡兔同笼这一数学模型的构建学生掌握不太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怎样的问题适合运用列表法,什么样的适合假设法,能够一目了然,并能选择科学、合理的应用恰当的方法加以解决。
4、但对这节课教学本身也有自己的思考,因为《鸡兔同笼》问题本身是我国的千古趣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远远不止假设法一种,而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虽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但由于时间有限,我未能逐一进行讲解,这是否会限止学生的思维呢?所以我不仅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势进行探讨,在结课的时候,我又提示学生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就有所研究和记载,迄今为止,中外许多数学家都很关注鸡兔同笼的问题,并且已经研究出许多解决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课外继续研究!以引导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鸡兔同笼”的问题。并且我也带领学生继续探究,同学们也非常有兴趣,探究出了许多方法,比如化归法、破头法、砍足法、金鸡独立法等等,名字都取得五花八门呢,我不知道我这样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敬请指点。
第3篇:数学《鸡兔同笼》说课稿
数学《鸡兔同笼》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位和作用】
思考——人教版实验教材增设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的目的是什么?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什么不同?
分析——《教学用书》中指出: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鸡兔同笼”问题作为数学广角教学内容之一,正是教材注重渗透思想方法,关注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应用列表、假设、方程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本课的教学与常规课相比,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课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