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李商隐《柳》赏析
李商隐《柳》赏析
《柳》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此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商隐《柳》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相干介绍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词性:七绝
背景 诗简介
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萧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
分析
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逐”有随着之意,用了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随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生机可爱。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唐宣宗大中五年( 851年)诗人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后的几年离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咏柳诗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此诗即为其中一首。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
名家点评
《升庵诗话》:庐陵陈模《诗话》云:前日春风舞筵,何其富盛;今日斜阳蝉声,何其凄凉,不如望秋先零也!形容先荣后悴之意。
《李义山诗集笺注》:姚培谦曰:得意人到失意时,苦况如是。“肯到”二字妙,却由不得你不肯也。
《玉溪生诗意》:玩“曾拂”、“肯到”、“既”、“又”等字,诗意甚明。晚节文疏,有托而言,非徒咏柳也。识者详之。
《玉溪生诗集笺注》:田兰芳曰:不堪积愁,又不堪追往,肠断一物矣。冯浩曰:此种入神之作,既以事征,尤以情会,妙不可穷也。
《玉溪生诗说》:四句一气,笔意灵活。只用三四虚字转折,冷呼热唤,悠然弦外之音,不必更著一语也。
《李义山诗辨正》:含思婉转,笔力藏锋不露……迟暮之伤,沉沦之痛,触物皆悲,故措词沉着如许,有神无迹,任人领味,真高唱也。
《玉溪生年谱会笺》:末句亦兼悼亡而言,凄婉人神。
《诗境浅说续编》:此咏柳兼赋兴之体也……作者其以柳自喻,发悲秋之叹耶?抑谓柳之无情,虽芳时已过,而带蝉日,犹逞余姿,不知有江潭摇落之感耶?
《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写其得意之状,三四句则衰落之况也。宋人晏几道有咏柳《浣溪纱》词曰:“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用意正同,可以参看。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2或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年)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第2篇:李商隐《柳》赏析
李商隐《柳》赏析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相干介绍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词性:七绝
背景 诗简介
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萧杀、凄凉的环境。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动写照。
分析
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逐”有随着之意,用了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随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生机可爱。
了解
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第3篇:李商隐《柳》赏析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编辑本段]相干介绍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词性:七绝
[编辑本段]背景 诗简介
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李商隐的《柳》大致写于大中五年(851)。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先写春日之柳、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
第4篇:李商隐《柳》赏析5篇
李商隐《柳》赏析5篇
李商隐《柳》赏析1
[唐]李商隐《柳》原文、注释、赏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1天。
如何肯2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释:
1、断肠:犹云销魂。
2、肯:犹会也。如何肯:犹云如何会。
赏析:
这首诗是借柳表现先荣后悴的人生境遇。首两句倒装,突出柳逐东风拂舞筵的袅娜得意之态。次句交代时空背景:令人销魂的芳菲时节,加之热闹非凡的乐游苑,可谓占尽繁华。三、四句用虚字控转,写柳一入清秋,则境遇顿殊,“已带斜阳又带蝉”,枝抱寒蝉,影低斜阳,很有些“老树昏鸦”、“夕阳西下”的萧条况味。三句中“肯”字妙,春去秋来本自然之理,诗人却赋予柳主观化的色彩,“冷呼热唤,悠然弦外之音”(《玉溪生诗说》纪昀引蘅斋语)。
诗中“柳”之形象,客观上概括了歌妓舞女一类人物的悲剧命运及心理。但可含多种解读,不必拘
第5篇:李商隐《柳》赏析(5篇)
李商隐《柳》赏析(5篇)
李商隐《柳》赏析1
《赠柳》原文: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赠柳》赏析:
《赠柳》,其实就是咏柳。咏而赠之,故题曰“赠”。前人认为此诗有本事,冯浩并认为系为洛阳歌妓柳枝作。由于年代久远,别无旁证,真实情况,已难考知。
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他别的那些咏柳诗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处,而是非常广阔的地域。“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首联就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写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秀色千里。
“掩映”、“参差”,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在春天。由“从”(任从)到“更”的变化,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次联“风流”
第6篇:李商隐:赠柳诗歌赏析
李商隐:赠柳诗歌赏析
赠 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
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
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
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
青楼扑酒旗。
李商隐诗鉴赏
《赠柳》即咏柳。咏而赠之,故题曰赠。
李商隐对杨柳情有独钟,他的诗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其他咏柳诗不同,背景非常广阔,而非一地一处。首联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写杨柳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从北到南,无处不在,秀色千里。掩映、参差,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明时间是在春天。由从到更的变化,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次联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中的风流、婀娜是写柳的体态轻盈。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见说是听见别人说,包括古今之人对柳的赞赏。来当句是说自己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