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看看树林图片说感受
2、这美丽的树林引来了一位大诗人,他是清代的袁枚,他在这片树林里悠闲地散散步。散着散着还散出了一首诗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题目——所见(指名读)
二、初读感知
1、“所”是生字,但很常见,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经见过了,告诉大家你在哪儿见到过?给它找找朋友。(注意平舌音)
2、“所见”就是所见到的,那袁枚大诗人见到了谁?自己读这首诗,仔细找找。
3、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学生字“牧”
4、这个牧童做了什么事让袁枚大诗人那么感兴趣呢?再读课文,找一找,还要圈出剩下的4个生字,重点记一记。
三、理解诗意
1、牧童骑黄牛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看到什么?看到这样,他会禁不住想干什么?(会想放声歌唱)
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出牧童的歌声的,找出来读一读
2、歌声振林樾
a、理解“林樾”
“林樾”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木是表示什么的?所以林樾就是……
b、给“林”组词
“林”不但是木字旁,而且又拉来了一个木做伙伴,这说明“林”表示的地方树木怎么样?比如说树林,竹子多叫——竹林,高楼多叫——高楼林立。林还有什么朋友?
c、写“林”
那怎样才能写好这有两个木字的林呢?范写——描红——自己写一个
d、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怎样?
这个“振”虽然在中间,但这是古人的写法,我们得放在林樾的后面,理解成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他的歌声真响亮!你什么时候也会放声歌唱?猜猜他为什么会那么开心?
e、引导朗读,背一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舒适地读
小牧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风景真好,心旷神怡地读
今天不下雨,称心如意地读
推荐一下谁的歌声最悠扬
f、开心地背一背
3、意欲捕鸣蝉
a、除了牧童的歌声,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b、记一记“蝉”,说说你对蝉的了解。
c、诗中所指的蝉在哪里?一棵高高的大树上躲着一只小小的蝉,牧童怎么知道这棵树上有蝉的?它老鸣叫所以诗人叫它“鸣蝉”。
d、学“捕”
牧童知道这树上有蝉,这蝉可以玩,可以做药,还可以卖钱,当然想把它(捉来),这里没有用捉,用的是……(捕),捕和捉是近义词,用什么“捕”,所以用提手旁,我说捕——我说放
现在牧童已经捉到蝉了吗?(理解“意欲”)
4、忽然闭口立
a、学“闭”
奇怪,牧童在放声歌唱,又没大声喊:我想捕蝉了!诗人是怎么知道的?
(指“闭”)这是什么字?什么结构?谁来做一做闭口的动作(先唱着歌,听口令闭口)
b、学“立”
看小朋友的样子,不但闭了口,而且站直了,这叫“立”,给“立”找朋友
c、理解“闭口立”
像他这样的就是“闭口立”,那书上的牧童就是这样吗?(注意眼睛得朝上看)谁来边做动作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写写“闭”和“立”
注意“闭”先写门再写“才”,“立”要站直,最后一横最长。
5、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瞧,这位牧童会骑黄牛,会让自己的歌声回荡在整个森林,会忽然闭口去捉蝉,多可爱呀!所以诗人回到家马上就把他记了下来,诗人是想把他告诉家人呢,谁来当诗人朗诵一下?(告诉朋友)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背诵
请小朋友上台边朗诵边表演
6、机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小结
学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是个怎样的人?(懂事,可爱,活泼)
诗人呢?(善于发现,及时记录,)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填写后三句。先背给同桌听,再写。
第2篇:一年级《所见》语文教学设计
一年级《所见》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所见》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6个生字:所、牧、捕、蝉、闭、立。
2.会写3个生字:立、童、黄;写好这3个字的占位和字形。
3.学习猜字谜和编儿歌的记字方法,了解汉字的由来。培养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清代大诗人袁枚,他在郊外游玩时,把看到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诗《所见》。现在,老师把看到的情景说出来,你们来当诗人来写诗好不好?
我看见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牧童骑黄牛。
牧童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间回荡————歌声振林樾。
他想要捕捉树上的鸣蝉——-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上嘴巴,站在树下一动不动。——-忽然闭口立。
同学们可真聪明,一下就把诗背了出来,现在我们连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二、识字、写字
1.识字。
(1)出示6个生字:同学们读的真好,作为奖励我们玩一个游戏好不好?老师这有好几条小鱼,但是他们都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你能帮他们找找自己的名字吗?第一条小鱼叫…
(2)这些字啊,都是要求我们要会认的,小朋友们都会哪些记字方法呢?(贴卡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今天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来记一记这些生字吧!谁来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哪个字?(中间一两个字可以问,小朋友都记住了吗?或我们一起读一读,它念?)
捕:捕东西用什么捕。(用手)所以它是提手旁。大家的方法都很好,
①老师现在编谜语,你们来猜猜老师说的是哪个字,(才进来就关门(闭))。你们真实太聪明了。
②那现在老师编儿歌,你们再来猜猜老师记的是哪个字。(我去上学校,树上知了叫。平时看不见,夏天凑热闹。(蝉))它就是——蝉,它还有个名字叫知了,是一种小昆虫,所以它的部首是——虫字旁。
③字理识字:小朋友们真是太厉害了,那现在请小朋友看图片,你能根据图猜出它是什么字吗?猜到的小朋友举手告诉老师。(出示立的演变)我们刚从看的就是“立”的演变过程,其实我们现在用的方块字都是这样演变而来的,是不是很有趣啊?一个字就是一幅图,多美呀!小结:我们小朋友识字的方法真多啊,有——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师指板书,学生回答),还可以用——猜字谜和编儿歌,这节课,外面还了解了汉字的演变,希望小朋友们用上这些方法,认识更多的字。
2.写字
(1)课文里还有几个要会写的字,我们看,它们念:立、童。
(2)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立、童),
①你发现它们有什么联系了吗?(立:独体字,童:立做部首)你可真会观察,立不仅是一个独体字,它还可以当部首。
②那他们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呢?(立:独体字时,笔画粗,字形要舒展;童:立做部首,要写的紧凑,扁些。)
③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呢?他们在田字格中怎么占位呢?(横中线和竖中线上都有什么笔画呢?)我们一起看黑板。
(3)师示范:(用彩笔,线上的.字用红色写)师边说边写,立是个独体字,它要写在田字格的中间,而且笔画要写的舒展些,点要正好写在竖中线上,短横居中,不能外延,点、撇写在竖中线两侧,最后一笔是(横)是什么横(长横);童,当立做部首时,它就要写的扁些,点在竖中线两侧,底下一笔(长横),他要写在横中线以上,不能写在横中线上,里的竖要向里倾斜,横折正好写在横中线上,折也要向里倾斜,竖写在竖中线上。下面两个短横,第二横稍长一些,但也不能外延。再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两个字,这个童的横画特别多,哪一笔横最长呢?对了,就是第二笔,立字的长横,其他笔画都比他短,不能外延。
(4)现在请小朋友们用书法的眼光来欣赏一下这两个字,老师边讲,手边比)立,上窄下宽,像个什么形状?(三角,用蓝笔画上)童,上窄,下窄,中间宽,像什么形状?(菱形,用蓝笔画上虚线)小结:我们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不光要注意笔画在米宫格中的位置,还要写出美观的字形。
(5)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把这两个字写进米宫格里吧,外面一个字写3遍。写的时候要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背直、足安。评改:现在请小朋友们放下笔,看过来,我们看看这位小朋友写的怎么样?(评的时候主要看笔画又没有压线。字形像不像三角形和菱形)
(6)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黄”字,小朋友觉得黄应该写成什么形状啊?(菱形)小朋友们可真会观察。黄字也要注意写成上窄、下窄、中间宽。它中间的那一笔横也是(长)横?黄字的部首是?(草字头)这是两个小朋友写的草字头,小朋友看看,哪个写的好。(哪里好?两个竖要向中间倾斜,第二笔竖比第一笔竖更高)。那现在我们抬起头来,看老师写。先写一横,然后两个竖写在竖中线两边,顿笔写下来。接下来一笔(长横)。接下来一笔竖,他应该(向里倾斜)横折正好写在横中线上,折要想里倾斜,底下撇和点写在竖中线的两边。
(4)现在我们再把“黄”也请进米宫格吧!也是写3个。
(5)生写,师巡逻指导
(6)评改。(评的时候主要看笔画又没有压线。字形像不像三角形和菱形)小朋友没写好的地方,我们快修改一下吧,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3篇:《所见》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第4篇:《所见》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立”“闭”“所”“捕”“骑”“童”“然”“意”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背诵古诗的浓厚兴趣。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背诵古诗。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中感知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读题释题。
1.师:小朋友,咱们今天要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所见》(板书课题)
2.指导读题目,认读生字“所”
3.全班小朋友跟老师读课题。
4.谁知道题目“所见”是什么意思呀?(学生反馈,教师引导)
二、观察图,感知内容,引导想象。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地方,谁?干什么?)
2.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注意
第5篇:《所见》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
第6篇: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