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温庭筠对词史的贡献
温庭筠对词史的贡献
引导语:温庭筠者,太原人,本名岐,字飞卿。花间鼻祖,温庭筠对我国的古诗发展上有什么贡献呢?
温庭筠对词史的贡献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已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又载张惠言语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蕴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刘熙载《艺概》更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确是非常重要的。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
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 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可惜其集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唯《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现在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我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现在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
虽经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
第2篇:温庭筠对词的贡献
温庭筠对词的贡献
引导语:温庭筠,生于812年,大约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温庭筠对词的贡献
温庭筠,卒于870年,享年约58岁,本名岐,字飞卿,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市)。温庭筠的祖父塭彦博在唐初曽官至宰相,他出生于高门富贵之家。温庭筠精通音乐,不论什么琴类、笛类乐噐都可即兴演奏,谓之“有丝即弹,有孔即吹”,无论乐器好坏,无不成调。他才思敏捷,,每次入试,按官韵作诗,八叉手而八韵成,时人又称他为“温八叉”。与当时的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或“李温”。留世著作有《温庭筠诗集》、和《金荃集》。
温庭筠早李商隐一年出生,他擅長较多,尤具音乐天赋,生活放荡,赌博嗜酒,沉迷酒色,又恃才傲物,所以一生应進士不及第,他作诗讽刺宰相令狐淘,讥讽他无学,所以他仕途不得志,最大官曾任国子助教和方城尉,时间也不長,因终身困顿,致使他因前途无望而生活放荡不羁。
温庭筠的诗,成就上不如李商隐,《全唐诗》收录他的诗作品59首。但是他是唐代最有成就的词人,虽然在他之前早有人作词,但专为发展這种長短句便于歌妓们呤唱的新体作品,使之代表一个时期的文体,這是温庭筠的功绩。他的词集名《金荃集》,多是艳词,表现晩唐统治阶层从皇帝到各州县官员们腐朽沒落的生活和崇尚奢糜濒临崩溃的晚唐社会景象。宫体艳词经温庭筠由词的形式表现出來,是符合晩唐境况的。
唐诗到了晚唐,已经无法阻止它的分化了,按照文学史的发展规律,文学发展到一定时期,总有几个代表人物出现,一个是旧传统的结束者,一个是新趋势的发扬者。在晚唐,李商隐、杜牧是旧传统的结束者,温庭筠是新趋势的推动者,我们称温庭筠为词的创始人不为过。
诗的发展和进化从未停止过,东汉建安时期,曹植开始发起五言古诗声律化运动,直到南朝和初唐,诗的'声律化始终在进行中。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完成了這个运动,近体诗的律诗从此定型。杜甫说:“老來渐於诗律细”,说明诗人要经过長期历练,才能把握写律诗的真諦。所以古诗变成律诗,前后经历五百年左右时间。诗到中唐,诗的所有境界都被众多诗人开辟了,到晚唐时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主政,政权被分割成碎块,士人在這样的环境中已无出路,晚唐诗风像政治萧条一样萧条起來,所以温庭筠的音乐天赋此时有了用武之地。
词起源于南朝的陈朝,陈朝末代皇帝陈叔宝就作过《玉树后庭花》词》,此词一直唱到晩唐,杜牧的《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句可以作证。南唐诗风属于颓废派,于南朝士大夫醉生梦死的腐败生活相关,用词华丽而多淫穈,无非是“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月之状”的作品。此风沿袭至初唐。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更替证明一个朝代的衰亡都是因为皇帝昏庸无能,官场腐败引起社会风气不正,道徳沦丧,世风日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心思变,而新兴文体也就在此时蕴育而出。
唐时歌妓唱歌,多用五七言绝句,呤唱时配乐加和声,但和声词有長短,后來为倚声而改五七言中一句或两句为長短句,与曲合拍,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叫词的新诗体,唐文人士大夫又称词为“诗余”,亦是为维护正宗律诗之称呼而已。唐时为官的文人家中皆蓄养歌妓,盛唐李白晚年尚有歌妓金陵子和歌奴丹砂等人陪同,杜甫是那样穷困,晩年也有一小妾相随,其余士大夫家中通常有一、二十个歌妓,大官宦之家甚至家妓成群。他
们留连于声色歌舞之中寻找快乐。而這些歌妓都需要新歌词以博名宠,白居易诗:“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词,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這就是证明。晩唐时期,从皇帝、宦官、到各州县有大量官妓,士大夫蓄奴成风,穷如柳宗元,也养一个歌妓。這些歌妓就是新歌体词的传播者,也是创造者。温庭筠長年和歌妓生活在一起,由于他音乐专長,使他成为词的重要创始人和发扬光大者。配合歌舞的音乐自然要長短曲折,五七言绝句必须有所变动,才合歌舞,所以诗变成词是歌舞促成的。
晩唐至上而下官场纵情声色歌舞,也是从盛唐遗传的,杜甫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例证。韩愈感春诗:“娇童为我歌,哀响跨筝笛;艳姬蹋筵舞,清眸刺剑戟”更贴切描绘了唐时士大夫文人阶层的声色歌舞生活。在温庭筠的带头推动下,很多晩唐诗人向他学习。
词从文人开始作者当所李白较早,全唐诗录李白词十四首,其中的《菩萨蛮》、《忆秦娥》显然是后人伪託,但是《清平乐》、《清平调》無疑是李白所作。晩唐官员文人们过着腐化没落生活,而温庭筠写作很多艳词是反映当时生活情景的揭露,风花雪月,闺情闺怨,伤春悲秋等词句也反衬出晩唐即将衰亡的情景,因此,我们不能妄评温庭筠是“浪子”,是“颓废文人”。
唐末战乱四起,唐士人多数逃往四川成都辟难,投靠王建。王建全部接纳收容,提供足够的物资享受,使他们继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使唐末风气原样能够保存在前蜀国。前蜀国灭亡后,孟知祥建立后蜀国,后蜀词人赵崇祚编《花间集》十卷,收录自温庭筠以下凡十八人词作品在卷。《花间集》为最古的词总集,這一派的作者称“花间派》,始袓就是温庭筠。欧阳炯作序说:“綺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箋,文抽丽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無清绝之辞,用助娇嬈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謂秀而不实?”所说证明花间派词就是南朝宫体的变形。温庭筠是发扬光大者之首。
第3篇:柳永对词体的贡献
柳永对词体的贡献
柳永的词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词风多接近民间艺术特色,融合多家特点自成一派,含义深远,并且语言多用俚语,却又不乏雅言,贴近人民,浅显易懂,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柳永对词体的贡献!
柳永对词体制、艺术的贡献
1、大量制作长调慢词。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词至柳永,体制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2、增加了词中“赋”的比重,大量铺叙
柳永多用赋体,开拓了词的内容。柳永多用“赋”体,进行铺叙,开拓了词的内容。这样使词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和逻辑性,能表现很丰富、复杂的内容。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