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巧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巧
一、素材加工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写作技能,在写作中,照搬素材的情况是很少的,通常都要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或是表达的需要,将作者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的素材变成文章中经过加工的题材。而在行文过程中,对素材的加工一般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围绕题目和中心,二是要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说,对选定的生活现象素材,以及阅读中获得的书面材料,要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感情倾向。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加工前的素材:
记得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我觉得糖醋鱼烧得挺好吃的,就随口说了一句:“糖醋鱼挺好吃的,以后要是天天吃就好了。”妈妈听了,很兴奋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第二天,我回学校后,把这件事差不多忘了。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回家吃饭,妈妈特地从菜市场买回两条鱼,忙着烧糖醋鱼,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亦乐乎。
下面是经过加工后的情景:
去年春节,我在姥姥家吃饭。糖醋鱼就摆在我的面前,那种滋味诱惑着我,不知不觉间,我把糖醋鱼消灭光了!等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脸红得像关公一样。母亲打破了尴尬的沉默:“姥姥的手艺实在太高超,你看……”说得姥姥心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悄悄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天回家我都给你做。”
从此以后,鱼市场中天天穿梭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几乎无一天例外。
有一次,风雨交加,狂风怒吼,母亲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鱼肯定泡汤了。
晚上回到家中,刚到家门口,门缝中就飘来了那熟悉的、诱人的香味。我真的不想进去,我怕我的眼泪不争气!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我的内疚与自私!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母亲那带着体温的糖醋鱼……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艺术真实上下功夫,为买鱼、烧鱼设置场景。二是在细节描写上下了功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实的对话,而且有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母爱就表现得更加具体真实也更加强烈了。
在对素材引用表达中,为了更好地支持论点,我们还要对素材从语言上精心加工,使看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辉。请对比以下文段:
(1)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虽然是坎坷的,但他坚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正如他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2)李白洒脱,不追求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以上例(2)比例(1)要生动,更具有形象感。其中主要是作者(2)在处理素材时多用描写和想象,从而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理例结合
所谓理例结合,就是在作文中将举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结合,使具体事例和科学原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发挥更好的效用。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下面我们先看两个事例: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糊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骛,心不在焉所导致的……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一个人只有到达忘我的境界,才能有大作为。
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的事例说明“健忘”的含义、范围,之后又引用老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这些材料都为人们所熟悉,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试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或者只有引用,有这样好的表达效果吗?
三、组合排比
素材应用中的“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称作“多料合用”。这里所说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显得滔滔不绝,材料充实,理直气壮,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注意精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比如按时间先后,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
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什么风都沾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山,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而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终于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节选自2006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栖息江南》)
文中用了三个例子,共同说明江南是心灵栖息的地方。这三个例子都很典型,一个是浪迹天涯的三毛,一个是“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的沈万山,一个例子是群体形象,是中国古代曾经“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这些人都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就更显出了江南的美好。这当然是单独一个例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作者将同类素材排比组合,既在观点上加大了力度,丰富了内容,又在语言上显示出了一种气势,表现了一定的文采。这种用材的方法,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精选、加工,和那种无视内容的需要与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四、避熟求生
高考大纲关于写作的“发展等级”部分有“材料新鲜”的要求。有些材料,从它诞生的时代看,未必属于新材料,但是由于人们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新鲜感。然而事实上,高考作文材料老化是个严重的问题,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特别是喜欢应用历史题材,到古人那里去讨救兵。“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选材也应当与时俱进,用新鲜事物代替旧陈事物,文章才能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传统材料当然也可以有,但新鲜的材料一定会给读者意外的惊喜。
有一名同学写以“考验”为话题的作文,他就没有选用杜甫、文天祥、苏武等历史人物的材料,而是将当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云南省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的`事例写进了文章:
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这个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缉毒战线的最前沿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经历了无数次铁与血的交响。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在考验面前挺得住,站得直,扛得动,所以我们才能享受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
这样的事例,贴近现实,时代感强,令人欣喜。
五、对比映衬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两种论证方法。当你确定论点之后,就要用论据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对比论证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应用素材的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性质上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能有效地说服读者,使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因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了。古人说“无反则正不显”,正反一对比,人们就会更清楚地发现真理,认清事物的本质。
例如这样一段话: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选自高考满分作文《轻松起跑》)
我们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作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
第2篇:高考作文素材应用:项羽
高考作文素材应用:项羽篇
关于项羽的材料一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关于项羽的材料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关于项羽的作文材料三 项羽欲学万人敌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项羽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大业。
分析:成功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项羽抓住了主要因素,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话题:“人生设计”“努力的过程与结果” 关于项羽的作文材料四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这位一代枭雄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鉴戒。杜诗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因此,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侨,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该“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
三、四两句设想他当日如果能听取乌江字长忠告,重返江东,再整旗鼓,那么历史或许会改写。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但尤其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百折不挠,才能成功。王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关于项羽的材料
五、项羽
看着站在乌江边上的你,雄姿英发,豪情万丈。相信人们忘记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江边自尽,是你的宽怀所致,所以人们只会记得你的宽厚,“鬼雄”之称无愧。人们铭记着你,难怪李清照要说“至今思项羽”了。(2005年全国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
“脸”,百姓的字典里,它释义为“面子”;英雄的视线中,它释义为“尊严”。项羽曾经雄姿英发,豪情万丈,而乌江边的霸王,经受了四面楚歌的困扰,就为这一张“脸”,痛别虞姬,江边自刎,遂成“鬼雄”。脸没了,身何益?对于真正的英雄,命不足惜脸足惜!(2005年高考江西卷以“脸”为话题。)
关于项羽的材料
六、刘邦听谏
刘邦打进咸阳,进入皇宫,一看皇宫里尽是宝贝,又有上千的美女,便想在宫里快活。张良劝诫:“因为秦暴虐无道,您才能到这里来为天下百姓除害。我们应该艰苦朴素反对奢侈才对。现在一进秦宫,就先讲享受,这不是助纣为虐,也来当秦皇吗?”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下令把秦宫封存起来,部队全部回到霸上扎营。
[拓展] 刘邦之所以最终成就千古之伟业,除了善于纳言外,也与他的自律行为有关。[适应文题] “自律”“成功与失败”“纳言与成功”
关于项羽的材料
七、楚汉战争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做皇帝,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战争。战争初期,项羽在兵力上占优势。为摆脱劣势,刘邦采取了一些措施,注意收揽人心,制定“约法三章”,重视人才,加上有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刘邦于是逐渐由弱变强。而项羽则刚愎自用,不能昕取正确的建议,逐渐由优势变成劣势,以致四面楚歌垓下受围,最后被迫在乌江自刎。【拓展】⑴如果立足于整个战争这一角度,我们会得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这一观点。
(2)如果从项羽这一角度去看,我们就会认识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
(3)如果我们站在刘邦这一角度分析他由弱变强的原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①得民心者得天下。②严格的纪律是胜利的保证。③要学会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善于运用人才。
关于项羽材料应用的具体文本:
1.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3.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项羽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大业。
4.看着站在乌江边上的你,雄姿英发,豪情万丈。相信人们忘记了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豪情、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江边自尽,是你的宽怀所致,所以人们只会记得你的宽厚,“鬼雄”之称无愧。人们铭记着你,难怪李清照要说“至今思项羽”了。
5.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6.“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7.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若奈何?
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昨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钢铁铸成的生命,竟然伟大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
第3篇:高考作文素材使用技巧
高考作文素材使用技巧
一般认为,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素材”一旦进入文章之后就成为“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考作文素材使用技巧,欢迎阅读!
一、旧材新用
生活中的反常(特殊)现象,容易产生轰动效应。由此,如果作文也写一些“反常(特殊)现象”,既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又能拿到高分,何乐而不为呢?如2008年上海作文题是“他们”,不少学生都选取了城里农民工这一群体,可有一位考生却写农民工的子女,选材角度新颖,获得了该年度惟一的满分。这位考生的办法就是把素材中的“人”要素特殊化了,收效很明显。请看例子:
(1)我迷上了电脑——奶奶迷上了电脑(人物特殊化)
(2)我跟爸爸看表演——我骑在爸爸肩上看表演(方式特殊化)
(3)县长巡视保密室
第4篇: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巧
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技巧
导语:在高考作文写作中,如何用好人物素材呢?一是对人物的选择,我们首先要选经典人物,他们是历史的经典、文化的经典、人生的经典;其次要选热点人物,他们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影响力,有时代感,有鲜活度。二是人物素材的运用。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1、多点透视与单点挖掘
所谓“多点透视”,就是从立意出发,对全方位掌握的人物立体关照,利用人物思想、精神的多样性、丰富性,截取人物立体不同的`面,进行多点评析,以论证中心论点。也可单点挖掘。即根据作文话题立意方向,选取一点,纵深挖掘。无论是多点透视,还是单点挖掘,都可采用评析法。对正面人物,可肯定其思想精神价值及其影响,以证明习作者的主张和看法,从而表达一定的主题。对反面人物,可进行解剖,客观地、
第5篇:高考作文素材使用技巧
高考作文素材使用技巧
一般认为,素材就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素材”一旦进入文章之后就成为“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考作文素材使用技巧,欢迎阅读!
高考作文素材使用技巧1
一、旧材新用
生活中的反常(特殊)现象,容易产生轰动效应。由此,如果作文也写一些“反常(特殊)现象”,既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又能拿到高分,何乐而不为呢?如2008年上海作文题是“他们”,不少学生都选取了城里农民工这一群体,可有一位考生却写农民工的子女,选材角度新颖,获得了该年度惟一的满分。这位考生的办法就是把素材中的“人”要素特殊化了,收效很明显。请看例子:
(1)我迷上了电脑——奶奶迷上了电脑(人物特殊化)
(2)我跟爸爸看表演——我骑在爸爸肩上看表演(方式特殊化
第6篇:高考作文指导:素材的技巧
高考作文指导:素材的技巧
导语 :高考的议论文里,素材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素材的好坏有决定着论据有力于否,所以说素材至关重要,下面小编来说说关于素材的运用技巧。
一、特殊化,陈材新用
生活中的反常(特殊)现象,容易产生轰动效应。由此,如果作文也写一些“反常(特殊)现象”,既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又能拿到高分,何乐而不为呢?如2008年上海作文题是“他们”,不少学生都选取了城里农民工这一群体,可有一位考生却写农民工的子女,选材角度新颖,获得了该年度惟一的满分。这位考生的办法就是把素材中的“人”要素特殊化了,收效很明显。请看例子:
(1)我迷上了电脑——奶奶迷上了电脑(人物特殊化)
(2)我跟爸爸看表演——我骑在爸爸肩上看表演(方式特殊化)
(3)县长巡视保密室——县长被挡在保密室外。(事件特殊化)
(4)学
第7篇:2017高考作文素材应用:里约奥运会
2017高考作文素材应用:里约奥运会
2017年高考,无论是命题还是复习应考,奥运元素恐怕都是绕不开的。下面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里约奥运会的故事和运用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跳高与功
8月15日,里约奥运会男子跳高预赛进行,我国又一位“泥石流”选手张国伟在第一跳轻松跳过2米20后,最后一次试跳2米26未果,虽无缘决赛,但他的逗逼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命题猜想:运动员跳高时采用较多的是背越式。若某跳高运动员的质量为m,身体重心与跳杆的高度差为h,他采用背越式跳这一高度,则他至少需要在起跳过程中做多少功才能成功越过跳杆?
注意:身体的各部分是依次逐渐过杆的,而且轮到过杆的部位总是身体的最高部位,过杆时似乎身体始终软软的“挂”在杆上(只是身体上“悬挂”的点在变化)。
短跑与速率和加速度
里约奥运会田径男子百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