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故事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02 07:03:0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李贺故事

李贺故事

李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李贺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谈古论今话李贺故事

中华是诗的国度。在唐诗的王国里,李白、杜甫永远占据首主流,而他始终不是。他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他的诗冷艳低沉、奇崛险怪,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出神入化,意想天外,为唐代诗坛中的一个异类。他可算得上是一个诗歌的开拓者。他身材瘦削,双肩微耸,骑着一头瘦驴,行迹瑟缩,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字一句吞吐出如烟似雾般的文字,在烟雾之中,他清瘦的脸庞释放出异彩。他就是李贺。

李贺者,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诗歌中喜欢与神仙鬼魅为伴,因后人称其为诗鬼。

李贺长得丑。李商隐在《李贺小传》里描绘说:“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又有距眉、虬爪、巨鼻之说,但李贺却有才。《全唐诗》说他“七岁能辞章”,五代时冯贽在《云仙杂记》中也说:“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文成三篇。”看来,他是一个早慧的天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位文学神童,或是文学天才。

提到文学天才,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还有南朝的江淹。方仲永没有读过书,五岁便可“指物作诗立就”,可结果是“泯然众人”;江淹年轻的时候,便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到最后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结果被人们所记下来的只有“江郎才尽”这个成语。

可李贺不同。在诗的大道上,他不断地超越自己,走出了自己的风格。虽然英年早逝,但给人们留下了二百八十多首诗歌。人们没有记住他丑陋的外貌和不幸的身世,只会在他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诗歌中细细咀嚼、品味。

现今,在文学上出现的神童举不胜举,他们六岁写文章,八岁出专集,十岁发长篇,十二岁入作协,十五便冠以“少年作家”或是“青年作家”称号,当然这些称号都是自封的。现在流行出书热,家长见自己孩子偶尔在一家小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便以为自己的孩子就是文学天才,想方设法为孩子炒作,给孩子出书,出了两本书后,一时声名大作,人人赞之,于是便就成“家”了。可结果呢,到三十岁后,写出的作品和六岁时写出的是一个档次。然而这些洋洋得意的“作家”却不以为耻,将自己的作品说成是儿童文学。论年龄,李贺可算得上是个青年作家吧,可他的诗为什么能流芳百世呢?

纵观李贺一生,也许多不幸。但我认为他是幸运的。可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永远都保持着年轻。只要李贺的诗在,他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李贺幼年时,就受到大文豪韩愈的'赏识。当他听说长安有这么一位少年神童,便亲自登门看望。当他遭到了“争名者”的攻击,说进士的“进”字与贺父李晋肃的“晋”字同音,根据当时的避讳法,李贺不应参加礼部考试。韩愈为此专门写了《讳辩》一文进行驳斥。之后还多次拜访并上奏皇上将其任用。韩愈作为文坛领袖,能如此关爱一位具有文学才能的晚辈,实在是李贺的大幸。

现在的文学大“家”们都忙着出书立着,演讲授课,根本没时间顾及晚辈,就更谈不上像韩愈那样亲自登门看望了。如果有哪个文痴登门拜访,这些大家的门槛高的了得。还得好好“意思意思”,才可能见到“贵人”。要想这些文学上的“贵人”推荐一下,就要狠狠地放点血。现在的事情,没有“研究”,是很难解决的。

李贺作诗,总是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构思,从不生搬硬造、东拼西凑去模仿别人。他平时很注意积累素材,观察生活,锤炼文字,深化意境。他常常早上出去,骑一匹瘦马,后边跟一个小书童,背上一个书包。他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凡是认为有意义的事,都随时记下来,放到包里。凡诗不先写题目,晚上回家以后,再拿出来一一整理成完整的诗文。写诗,是李贺一生最重要的事了,他为之惮精竭虑,呕心沥血。诗,应该是李贺最后的、一切的归宿,他用自己的一生作诗,在诗中寻找自我。诗是他一生全部的寄托和慰藉,全部的光采与美丽。没有诗的李贺,只有悲哀。

有了诗,李贺就有了梦,有了梦他就不再孤独,就可以忘掉忧郁,忘记所遭受伤痛。诗中的李贺,经常飘到天上去,在天庭漫步,与仙人交游。美丽的仙女与他相逢,谈笑风声,过着似人又非人的逍遥日子,这样的境界能有几人可及。有了这些诗,李贺就能在唐代华美的王国里傲然独步。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非对错,自有后人评论,但李贺至少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年轻的形象:俊美,飘逸,超凡出尘,有着无限的活力,像一个年轻无暇的梦。

第2篇:李贺的故事

李贺的故事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卓吾在评论《水浒传》时曾指出:“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这里所说“呕血”一事,跟晋代大名士阮籍因他母亲丧逝而喝酒二斗后,便大哭起来并“因吐血”之事大为不同。李卓吾所用的典故,正是唐人李商隐所写《李长吉传》里的李贺少年写诗故事。

李贺简介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诗歌风格

李贺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长吉上访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长吉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等匪夷所思的奇语,比比皆是。可以说,尚“奇”是长吉所处的时代、特别是他的良师益友韩愈所代表的韩孟诗派共同的追求。他也有不少明快易懂的作品,如《勉爱行》、《感讽五首》其一、《京城》、《嘲少年》等。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一样,另有四字真言,鬼、泣、血、死,故被称为“诗鬼”。

人物轶事

李贺天才早熟,他在七岁时便写得一手好诗文,而且当即就名动京城。其时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大文豪韩愈及侍郎皇甫湜听说有这种奇事后,开始还不大相信,说:“要是古人,那还罢了;而今天居然有这样的奇人,那我们怎么能失之交臂呢?”说罢,二人便联袂着要去探访个究竟了。

见到李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孩子时,两位大人当即遂出题让他写作,以便验证李贺到底有无真才实学。这李贺却也并不惊慌,向两位大人深施一礼,然后便援笔写了一首在文学史足以流传的名作《高轩过》,这首古诗说的是: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韩愈他们见李贺诗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自信和渊博,谦虚和恭敬,是他们很久都没有见到过的,当即便惊喜万分地对之夸赞不已:“天才,天才!果然是名不虚传哪!”在离开时,他们还热忱地邀请李贺到他们府第中作客。经过这次来访,李贺的诗名遂越发大了。但许多嫉妒李贺的人说他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这害得大文豪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辨解。然而,李贺此后的仕途竟因这些小人的恶意中伤,终究没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从而埋下了他一生生活中那辛酸和贫困的因子。

但李贺的写作状态却是使人感慨以至于赞叹的。他写诗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急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遂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他母亲看到这种情况,既心疼又欣慰地说道:“唉,看来我这宝贝孩子写作时非要呕出心吐出血来,才肯罢休的呀!你怎么竟连饭也要忘记了去吃呢?”

事实上,正是李贺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所以他所创作的大量诗作都成为后人一再赞叹的对象。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首五言绝句,绝大多数人在小学时就已读到过的。而人们面对那些恶劣环境下的现实时,动辄就会说“这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呀!”至于以前有人对知名作家余秋雨进行攻击时所集纳的一本名叫《石破天惊逗秋雨》的书,如同上述列举的,究其实,这书名如同上述所引诗句也都是李贺诗作中的句子。由此可见,李贺诗篇的应用机率至今仍是很高的。而李贺之所以能有这么个令人欣喜的结果,跟他当年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进行“呕心沥血”的创作态度大有关系。

下载李贺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贺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