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龙应台目送 读书笔记
《目送》读书笔记
台湾作家龙应台一直以锐利的眼光观察社会,针砭时弊,言语尖锐而辛辣。但这本散文集《目送》却是她在理性之外饱含个人丰富情感的柔软一面的展现,作为母亲,作为女儿,柔肠百结,细腻如丝。《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各种感情的融合让人很久之后想起仍然唏嘘不已。在此选取最触动我的几篇。
(一)同名主打篇《目送》触动了很多人。文章里仍然是母亲到女儿的角色转换,看着自己的孩子赴美国时离开的背影,回忆起小时的自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起初我并不太懂这种感情的,甚至在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觉得很平常。
直到来北京念大学。这大概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在这么远的地方生活。送父母离开宿舍的时候,母亲眼泪稀里哗啦地流。我只能转过头去不看。当我离开的时候,我能感受到背后灼热的目光,却不敢回头。我知道他们一定在背后看着我的背影。
这种目光究竟包含了多少种感情?不舍、牵挂、担心、期许?
我时常会想起那天和父母分别时如芒在背的纠结,会想念温热的晚饭,想念一家人围着桌子说说家常的日子。这种长久的一家人的日子至此大概是真的没有了,已经成年的自己,未来需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完善自己,之后,去追寻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二)另一篇文章是《幸福》
所谓幸福是什么?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龙应台觉得,幸福就是不恐惧。她还说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很久以来我都喜欢三毛说的,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我喜欢平平淡淡的生活,日出日落,每天都可以安静地做自己想做地事情,或者平静地接受需要我去完成的任务,然后把事情都完成好,对于我来说每天其实都很幸福。这是我自己选择的道路,我愿意安安心心地去走。
孙梨曾表明“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这种平淡感受生活的幸福就是我想要追寻的。
(三)写兄弟姐妹的《共老》。文章说南美洲有一种树——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罩钟,从树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米之遥。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雨树共老,挺好的。
尽管如今因为计划生育,大多数孩子并没有亲兄弟姐妹。但仍然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很幸运,十多年来我们一直一起成长。像文章中说的那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我们清楚地记得彼此的儿时——老榕树上的刻字,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这几个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棵树上折断了手。
我和我的好朋友们有个约定,三年就去同一个地方拍一次合影。到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三张合影,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和我们的蜕变。《目送》中说,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是的,脱离童年之后,我们都在走自己的道路,一个人走自己的路,但是在心里我们清楚的知道,有那么一个或几个人,一直在你的身后,也许不能够陪你一路一起走,但是只要你回头一定能看到他们就在你身后,随时等你依靠等你倾诉。若干年后,在温暖的午后,聚在一起,捧热茶畅谈,是多么自然的事情。
第2篇: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
《目送》是一个关于时光的故事,生命的反思,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下面是关于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的内容,欢迎阅读!
《目送》读书笔记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用追。”
当我用笔在本子上记下这句话时,无言,似乎懂得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不懂,或许,我还太年轻吧。
《目送》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东西有很多,对人生的感悟、对母亲的爱、对父亲死的不舍……种种的种种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一个个巨大的感叹号,又似乎是一个个巨大的问号。
作为儿子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作者龙应台的关于母亲与父亲。
“像海上突来的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对于父亲的死,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而对于痴呆后的母亲,作者是这样写道:“妈妈是那个搭上‘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我也曾想过,当熟悉的父母离开自己时,自己会是怎样,是哭得撕心裂肺,还是淡然地接受呢?
说说我的父母吧。我的母亲是一个虽然有时候脾气不是太好,不过她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人,很容易被我的一些小小的表示而感到,也非常喜欢做蛋糕。
而我的父亲呢,虽然反应好像有点迟钝,不过他却无条件的爱我,不论我想要什么看似合理的东西,他都会尽量地满足我,在我喜欢篮球足球之前,他对这些并不太感冒,之后却为了我经常了解关于这些的事。
到这里我才发现,我对他们的了解是少之又少,我不知道他们喜欢什么,甚至不知道他们的生日。
惭愧,还能说什么呢。时间就好像一个巨大的钟,有规律地运转着,不管你开心与否难过与否,它还是会离去。时间又仿佛一个无情巨人,不论你怎么不舍得,你也停不下他前进的脚步。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一丝不苟的去对待时间,把时间装饰成自己喜爱的样子,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对自己的.父母好。
风轻轻地吹过,像梦一样温柔,抬头仰望才发现,窗外的夜空是那么的黑,仿佛深不见底的深潭。眼前滴答响的钟,仿佛是时间运行的脚步,不带走一丝灰尘。
这是一本不愿看完的书,当你似懂非懂地看完,好像什么都懂了,到后来才发现,又好像什么都不懂。
或许,这就是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吧。
《目送》读书笔记
读完目送,对其印最深的莫过于书本封面的那一句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在我看来,这是一本记录着作者生活的书,夹叙夹议。成长、亲情、故乡都融入其中。
整本书,我都读到了一种情感“不必追”。这也是最触动我内心的。
其中的一篇“雨儿”描述的是作者的母亲,母亲因为年纪大了,对一些东西的记忆已经模糊,但她却深深地记得她的“雨儿”。在口中一直呢喃着,“雨儿你在哪里?”母亲虽然身体容颜已老,但她对女儿的爱却一直如此的深。作为女儿的作者,给母亲拍了一张母亲第一次坐捷运时的照片。她突然感悟到了“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母亲曾经也年轻过,也会有着自己的向往,但是她却将她的一生奉献给了她的五个儿女。
相信与不相信,作者在书中阐述了这个问题。她写道“曾经相信的,随着时间和经历会变得不相信。而曾经不相信的,现在会变得相信了”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禁不起权利的测试。而有一些,作者二十几岁时不相信的,现在却相信了,比如说,她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这让我有了思考。人生是要由经历才会成长吗?结合自己的实际,作者说得很正确,一切皆因成长。
在读目送时,我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她儿子华安的爱,她说“铃声一响,顿时人影交错,奔往不同的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的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作者作为一个母亲,看着自己的儿子成长,追随着儿子的背影,有一天他会发觉自己的儿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但母亲的爱永存。在此同时,作者也意识到小时候也有着父亲在注视着自己的背影。人生就是一场场目送与凝望。
《目送》读书笔记
《目送》记叙了逝、老、离、牵挂和携手共进。龙应台的文字,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时温柔婉转,如微风过麦田。把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描绘的淋漓尽致。用鲁迅的一句诗句来形容,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翻开书,第一篇散文就是《目送》,文章通过写送华安去机场的事反映了当今子女们排斥父母的现象。“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读到这儿,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和父母告别时的画面。那时,我是否也是这样的?也许,那时,他们正在心里悄悄的流泪。“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们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几句短短的话语,透露出当时作者内心淡淡的忧伤。父母含辛茹苦培养我们,大半辈子时间都花在我们身上,告别时控制不住的感情,却被我们排斥、漠视。他们想得到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利,更不是什么荣华富贵的东西;他们希望得到一个拥抱,渴望听到我们说几句温暖人心的话语,更想得到告别时的回头一瞥,回眸一笑。这些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往往是最可贵的。等我们长大以后,告别,也许意味着一两年都见不到,而不是一两天。告别时父母内心的不舍之情,或许比较夸张,但我们必须接受,因为他们是辛辛苦苦抚养我们长大的父母。
记得和同学们去三亚玩的那一次,到了机场,和同学们会面后,和爸爸妈妈说了再见,又强忍着听了几句妈妈的叮嘱,立刻玩了起来。好像监狱里的犯人被囚禁了十年后获释了一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在和父母道别时的不耐烦,他们,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流泪。我们留给他们的,只有背影。告别时,父母内心深处的不舍、忧伤只能通过目送我们的背影来缓解。
处在叛逆期的我们,渴望自由的飞翔,不想再想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离开父母的同时,也许,心里正在暗暗的窃喜:终于可以自由生活了!但是,不论我们走到海角天涯,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父母;最挂念我们的,也一定是父母。告别时给他们的回头一瞥,回眸一笑,就能让他们一颗悬挂的心立马放下,对我们一万个放心。
告别时,我们不能让父母目送我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要用行动告诉他们,我们在外面不会有事的,让他们对我们的出行一万个放心。不管怎样,请做到:勿留背影!
第3篇: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
最近,我阅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随笔集《目送》,这是一本书某些地方写得与我此时的心境居然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当然,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书评,如果否,那就不用了。
《目送》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等等,在刚读完第一篇的时候,我就不忍释手,深深为之吸引,为之感动。
龙应台先生的文字,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读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亦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开篇点题之作。阅读它,让我的内心无比的酸楚,眼泪差点决堤。文章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龙应台从
第4篇: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5篇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5篇
读《目送》,会让我又一次地感受到与父母分别时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小编特意为大家提供了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欢迎参阅。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篇1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在我看来这是作者人到中年之后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之后的顿悟,但也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我觉得人生遗憾的不是不断的告别,而是离开之前没有好好珍惜,离开时没有来得及好好的告别。
“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扉页上的一段话,说的让人心酸又无奈,而这之外我却读到了一种深深地孤独。
人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
第5篇: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700字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700字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7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700字1
“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用追。”
当我用笔在本子上记下这句话时,无言,似乎懂得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不懂,或许,我还太年轻吧。
《目送》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东西有很多,对人生的感悟、对母亲的爱、对父亲死的不舍……种种的种种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一个个巨大的感叹号,又似乎是一个个巨大的问号。
作为儿子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作者龙应台的关于母亲与父亲。
“像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