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寒山问拾得原文和翻译
寒山问拾得原文和翻译
寒山问拾得是寒山和拾得的一段对话。传说,寒山和拾得原本是佛界的两位罗汉,在凡间化做两位苦行僧。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气愤至极。便有了与拾得下面的一段精彩对话。
寒山问拾得原文
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
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
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悟得真常理,日月为邻伴。”
寒山问拾得译文: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在这段对话中,寒山师傅问得很好,拾得师傅答得很妙。其实,拾得的回答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豁达、那种超然、那种大度、那种洒脱,也就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所宣扬的“清净无为论”中的“少私寡欲,不去争斗”。很明显,这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而不是一种救世的学说。
但对人的修行来说,“少私寡欲,不去争斗”的确能给人以极大的解脱。每个人身边总有些不快,这种不快很多是别人对你的嫉妒、诽谤、讽刺、攻击甚至迫害所造成的。怎样对待别人的恶为(或善意的恶为),怎样摆脱身边的这些烦恼,是我们经常为之头疼的事。于是,有的人明中争斗,结果争的头破血流、两败俱伤;有的人暗中生气,结果气的七窍出血,永世窝囊。
“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种处世方法,既不明争,也不暗斗,而是不斗气也不生气,正起眼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能笑到最后。
之所以说这段对话影响了我的一生,是因为的确身边有一批这样的人,而我用“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方法获得了胜利。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总有那么些人看你不顺眼,想着办法整你、治你、斗你。如果你把心思放在反抗上,那就正好中计了。我采取的方法是,面上事事过的`去,暗中自己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以优异的工作学习成绩去“游戏”人间,“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远远的被我甩在身后。凡事要低调,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要先做好了再说。我给我自己制订的做人座右铭“少话少事少事”(少说大话、少做鲁莽事,就会不出大事),就是“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翻版。这种处世方法绝对不是消极的,我认为是防守式的进攻,是积极的。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固然可取,但不闻世事、时时“清心寡欲”,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生态度去生活,也颇是有些对己、对世太不负责任了。拾得师傅的回答,只是一种思想的反映,也仅仅是一个教育人要“修其身,完善其性”的美好愿望。它有着积极、善良的一面,但也有着不现实、颓废的缺陷。人都是生活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现实的社会,既有它的美好、善良、真诚,也有它的丑恶、暴戾和虚伪。对于那些社会中坏的一面,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呢?比如,对公共车上猖獗盗窃的小偷,对大街上行凶作恶的歹徒,用“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方法对待肯定是不行的。对于阴暗的事物,对于伤人、伤俗的歪风,对于欺弱压小的暴虐,对于一手遮天的恶徒,“不抵抗政策”非但换不来安定,只能是让它们得寸进尺,越发肆无忌惮!于是乎,对话改为“只是引他,导他,教他,劝他,认他,肯定他,几个回合,度化他!”
“寒山问拾得”的这段经典对话所以传世不衰,是因为它有睿智的哲理,因此就有无限的生命力。我想,能一分为二地把这段对话的精髓占为己有,以后做人时会更敞亮一些。
第2篇:寒山问舍得
寒山问舍得:“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舍得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等几年,你且看他。“ 一位哲学家的话可以印证舍得的态度,说的是:生活,就是享受简单。原来,懒算输赢是一种生活态度,无所谓,无心机,不设防,追求活的大度、轻松、潇洒、开阔。精于算计是聪明,懒于算计则是智慧。聪明和智慧不同。郑板桥就说“聪明难,糊涂更难。的确,往手i里抓,需要聪明,撒手放弃,需要智慧。记得有两句诗: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很多挂在心头的”“闲事”其实并不是人真正需要的,心却被缠绕其中。若选择放弃,心里清凉、明亮得多。下句的“人间好时节”,是心境的舒畅自由,这“好时节”不是算计可得的,恰恰相反,是懒算输赢、懂得放弃才能得到的。
人们总是在享受幸福和快乐,只不过有时是这些人,有时是另外一些人,没有人能够永远幸福。
曾经有这样一些人,在孤独的岁月中等待,直到自己两鬓苍白,才得到他人的认可,曾有这样一些人,在孤独的岁月中企盼,直到自己的死神来临,才得到世界的肯定,曾有这样一些人,在孤独的岁月中渴求,直到自己的肉体消失,才得到后人的认同。。。等待,是一种抽丝破茧的痛。。。但在这种绞心的痛后,茧中会飞出美丽的生命,丝会化作华丽的锦绣。如此,等待应该是一种堆积快乐的过程,一种等待成功而深沉的执著。与其独自苦等,不如融入快乐的生活,在等待快乐的同时,品味现实的生活。不停地蛰伏、不停地探索、不停地沟通、不停地融合。持一种对未来的坚韧,留意份对物事的从容,最终会得到他人的认同、世界的认同,特别是自己的认同。春将至的过程是让人在一中感情中纯粹的悸动,在悸动中细腻的思考,在心灵的体验中加深对未得到这种希望状态的认可。对于小孩,等待是没有穿上水晶鞋的灰姑娘,对于学生,等待是曙光洒进只是殿堂钱的黑夜,对于成人等待是完善自我追求卓越的代价,对于老人,等待是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希望。
对于世界所有的人,等待是一种幸福的苦涩,是凋零后的花开,是重生钱的死亡。
第3篇:屈原天问原文翻译
屈原天问原文翻译
《天问》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除《离骚》之外的另一篇长诗,有浓厚的道家色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屈原天问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屈原天问原文: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
第4篇:樊迟问仁原文翻译
樊迟问仁原文翻译
樊迟,孔子的学生,从小贫穷,但读书刻苦,还懂种田。未拜孔子为师之前,他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樊迟问仁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樊迟问仁原文翻译
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1)施:读shì,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