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获奖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01 07:14: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朱自清《背影》获奖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获奖教学设计

【导读】《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背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设计意图:以歌曲《父亲》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二、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3、学生齐读“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言行中看父亲

速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思考:从父亲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父亲劝我

嘱咐茶房

亲自送我

忙讲价钱

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

为子买橘

远行回头

惦记儿孙 )

[设计意图: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从父亲言行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这一环节是抓住了文中的一条感情线索,以这样一个主问题,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在读中求得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样的阅读由学生自主完成,其作用是教师的讲解灌输所无法企及的。]

过渡: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背影,一处离别时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在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是什么,为什么?

2、感动中谈父爱

学生交流最感动的一处,教师总结过渡:的确,文中的父爱堆积如山,处处可见,而其中“为子买橘”可谓是经典之笔,让我们一起走进父爱的世界。

3、细节中悟父爱

(1)看视频片段“为子买橘”,听读。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比较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原文 删改后的语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

(4)学生自由读,为个别读蓄情。

(5)配乐个别读,在音乐声中让全班同学得到熏陶。(轻音乐:《月光》)

(6)配乐齐读,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主旨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词一句后,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本设计通过比较阅读,把精彩的细节删掉,换成无感情的叙事文字,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传神的细节描写中所渗透出的真挚的感情。本设计摒弃了烦琐的基础知识与词典意义的词语解释等形式,着眼于对文本的人文内涵与思想精髓的整体挖掘。]

四、赏读课文,理解亲情。

1、感受中看儿子

面对父亲的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2、变化中谈儿子

出示感受的句子,齐读,思考: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学生读句子,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3、美读中悟儿子

美读文章结尾部分,学生配乐读。 (轻音乐:《奇迹》)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从“我”的角度提出来的,目的是研讨作者对父亲态度的变化,通过变化来寻找作者感情变化的细微之处,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爱。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作者的精神世界挖掘得更深刻了。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这一主题时,具备了鲜明的道德标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理念。]

过渡: 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五、敞开心扉,释放亲情。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的经历,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可以用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可以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也可以用一首隽永的小诗……)

[设计意图:在写作过程中,轻声播放萨克斯音乐《奇迹》,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手法,在和谐的气氛中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写作水平;在作品展示过程中,教师积极地鼓励,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总结:难以忘记

凛冽寒风中你送来的厚厚冬衣

难以忘记

远行时你那不经意的回头

更难以忘记

买橘时你那蹒跚的背影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可怜”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设计意图:总结部分是教师对学生表述的概括和总结,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父母对子女是无所求的,但是,作为子女应该明白自己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六、迁移训练,内化亲情。

以“父爱”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是趁热打铁,让这种感受变成学生富有创造性地具体实践。]

第2篇: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1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文章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写实的手法、素朴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背影”本身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形象。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八年级的学生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泛,阅读能力有限。如何理解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这一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再者,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同时补充相关材料,学生才能深刻认识《背影》之爱的非同寻常。

教学目标:

1、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

2、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深厚的父爱,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3、学习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朴实深情的语言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抓住“背影”体会别样父爱。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围绕“流泪”感受作者由不解到顿悟到感念的心路历程。

教学创意:

着眼文体,关注细节;咬文嚼字,品味欣赏;发现空白,深究疑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直入主题

提问:我们形容成熟的男性的美,通常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

学生回答。

老师提示:我们在《背影》一文中将会看到与大家期待的不一样的中年男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或者听读课文),思考:《背影》是一篇写xxxx的散文。(屏显)

学生自由回答。

三、读“父”

(一)齐读或指名朗读“望父买橘”的句段,聚焦这段文字、这段描写,说一说自己从中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爱?

(屏显)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学生深情朗读。

(二)咬文嚼字感受别样的“父爱”。

聚焦父亲的穿着、父亲的动作以及文章中随处可见的细节如“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紫毛大衣”、“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等,来体会父亲对“我”竭尽全力的甚至有点狼狈的爱。

(三)教师小结。

(屏显,学生朗读)

父亲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唠叨一千遍一万遍还是不放心

父亲的爱是那件黑布的大马褂和深青色棉袍不帅不酷却模糊了我的泪眼父亲的爱是那件紫毛大衣披在儿子的身上自己却穿着布马褂布棉袍

父亲的爱是那靠门的座位千挑万捡啊一路上都牵扯着父亲的视线

父亲的爱是那蹒跚的脚步是辛苦地走努力地爬衰老笨拙迟缓一点儿不矫健

父亲的爱是那堆朱红的橘子像跳在冬天里的一堆小小火焰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摒弃“贴标签”,笼统大概分析,而要“沉入此词语里”,关注细节,贴着语言去分析感悟文本呈现出来的不一样的父亲形象以及别样的父爱。)

四、读“子”

(一)提问:父亲的爱,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理解吗?接受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小结。

(二)研读品味:你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屏显)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回答。(明确:不理解、厌烦、瞧不起……)

(三)合作探究:文章第四段开头交代“我”的行程的句段可以删去吗?

(屏显)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1)多余,可以删去。

(2)不可删去。“我”的清闲与后文“父亲因为事忙”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小结:由文段可以看出,当时朱自清家的经济状况几乎面临崩溃(祖母去世、父亲赋闲……)父亲焦头烂额,忙得不可开交,他有理由不去送儿子,但他还是去送了。很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父亲最终都为“我”做了。(可以让学生用“……可……可不……”的句式说话,再一次从细节感受父爱。)例如:嘱托查房可嘱托可不嘱托;照看行李可照看可不照看;讲价钱可讲可不讲;选位置可选可不选;铺大衣可铺可不铺;买橘子可买可不买……可是。“我”还是不满意,还是不高兴,甚至不接受。引导学生思考:《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的往事吗?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探究的方式体会文中“我”的形象,尤其是“我”对“父爱”的情绪,与常规的分析“四次流泪”的方式不同,为下一环节读“父与子”以及体会父爱的深刻内涵蓄势。)

第二课时

一、设疑思考

提问:《背影》难道只是在叙述一件“父爱亲情”或者“父子情深”的往事吗?

学生自由回答。

二、聚焦结尾,重点理解。

(一)指名朗读结尾段第一句。

(屏显)近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二)尝试给这句话加上一组关联词,再读,齐读体会父亲的沧桑。

学生回答:“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教师点拨:如果靠着自己的智慧、阅历、勤奋都不能改变生活现状的话,那也许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的问题了。确实,当时不仅是季节的冬天,整个中国也正在冬天,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朱自清父亲面对的,不仅是家中老人离世的悲哀,自己失业的悲哀,也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悲哀!可是,这一切,当年20岁的朱自清全然不理解,他只能暗笑父亲的“迂”。

三、默读、细读“父亲的信”,琢磨其不同寻常之处。

(屏显)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学生交流。

四、资料助读,进一步理解《背影》之爱。

(屏显)《背影》的背后……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追问:如何理解开头段的“不相见”?

明确:“不相见”,其实是“不愿相见”、“不敢相见”……三个字蕴含者太多的欲说还休与无可奈何。进一步理解“我”的情感态度变化。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背影》的主题,分析结尾段父亲的来信和展示有关朱自清父子矛盾的资料,是解读《背影》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单纯谈父爱的传统教学定位,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背影》之爱。

五、评价小结,升华主题。

(一)学生交流:从《背影》中,我还读出了xxxxx。

(二)教师谈感悟,总结。

《背影》一文,很浅,也很深,经历越多,懂得越多。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典范的写人记事散文,要把它当成一篇以事写人并带有强烈抒情意味的散文来教,而不能简单地把它当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来教,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情感性、作品的深层意蕴文学语言的精彩与个性化、文学构思的奇巧等,而不能仅仅着眼于记叙文特点的把握(《教师教学用书》语)。再者,本文教学的角度很多,文本解读众说纷纭,名家课例层出不穷,所以,这样一篇与学生有时代隔阂的经典课文,要上出温度与深度,着实不易。所以,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我查阅借鉴了名家课例,摒弃传统教法,从散文欣赏的角度实施教学,根据学生学情,让学生走进课文,细读课文,先读“父”,再读“子”,最后读“父与子”,“沉入词语里”,咬文嚼字,发现空白,深究疑点。并在读“父与子”这一环节适时补充朱自清父子不和的相关材料,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体会理解作者从觉得父亲“迂”、不理解父亲、与父亲发生矛盾到慢慢理解父亲、思念父亲,对父亲产生悔意的过程,最终明白《背影》之爱的深刻内涵。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知识点。

2、掌握文中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体会父子之间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话,感悟父子深情,教育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背影图片及父亲过铁道时的背影图片。

二、作者简介

从朱自清不食美国救济面粉谈起。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概括并批注各部分内容(紧扣“背影”概括。)

回到导入部分,提问:刚才最后的一幅图画是什么背影?

四、教师由课题过渡到4、5、6段,重点突破中心内容

1、决定送我:

第四段抓住两个“终于”,两个“踌躇”和“再三”以及父亲的第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去理解和感受。可以把阅读、批注和交流结合起来。

2、进站讲价:

第5段抓住两个“忙着”和“送我”、“拣定”、“嘱我”、“又嘱”等词语去理解和感受。

以上两段的学习,要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铺垫,为学习下一段打基础。

3、买橘送别:

第6段分为前后两部分处理。(以“泪很快流下来了”为界。)

⑴望父买橘:

阅读、想象,借助多媒体感受父亲攀月台的背影,教师要点拨时令、衣着、体形、年龄、身体状况、月台高度,以帮助学生想象和感受。

学生表演:父亲买橘。

⑵父子分别:

体会两次流泪有何不同?

五、学生速读并讨论2、3段和7段内容

1、内容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共同的作用都是烘托。

3、理解开头的“最不能忘记”和结尾的“又看见……背影”?教师小结:苦难之中我们会变得一无所有,而此时亲情会显得弥足珍贵。泪光之中便是情至深处。

六、迁移训练

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你有没有最难忘的`“背影”?请回忆当时的情景,向同学们讲述。

如,父母送菜送钱送衣,走后的情景(风中、雨中、雪中、雾中)。

七、音乐回放《父亲和我》,再次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舒缓的音乐声中,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不忘背影:点题,启下

看见背影:衣着、动作父子亲情

情态细节心灵对话

长注背影:依恋

“又见”背影:思念、照应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亲情,同样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本文,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达方式,抓住文章命题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还应抓住本文独特的`写人记事的朴实自然的语言,从中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主要是划分段落层次,分析贯串全文的线索,侧重完成第一个教学目的;第二课时则以重点语段、语句的体会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完成第二个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突出往事回忆的结构形式;用“背影”连接贯串故事情节的艺术构思。

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

①让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②结合课后练习三、七体会课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层,概括出它们的主要内容,并找出起、讫语句。

2.教师导语(先板书出课题)。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同《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样,属于记叙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很多相同点,如都是写家庭亲情,都是从生活中选取典型的、生动的材料、都是通过一定的情节线索来组织材料、通过场面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中心意思。在这些相同点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阅读时要善于在学习新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旧课文,比较鉴别,从中融会贯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我们在阅读《这不是一颗流星》时,是从分析结构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节及其表现形式。本课的学习也应该这样。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a):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a),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4.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5.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

①开篇寄思

②往事回忆

③结尾怀念

此板书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处千万不能约束学生发挥自己见解的能力及创造能力。当然,这种概括必须是正确的。这里有个严格的界限,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写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

第3篇: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大屏幕:我国著名画家靳尚谊《父亲》,配以背景音乐。)(点击课件)《儿子眼中的父亲》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成了课文完全不同的内容。但作为记叙性文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朱自清《背影》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知识点。

2、掌握文中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体会父子之间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话,感悟父子深情,教育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背影图片及父亲过铁道时的背影图片。

二、作者简介

从朱自清不食美国救济面粉谈起。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概括并批注各部分内容(紧扣“背影”概括。)

回到导入部分,提问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

《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

《背影》是中国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背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主要讲述了他的父亲离别时的背影,从而引发作者的种种思绪,同时也能体现出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和子女对父母的感激。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与上篇课文不同。《这不是一颗流星》反映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而本课反映的是旧社会家庭亲人的关系。前者是父亲心目中的儿子,后者则写的是儿子心目中的父亲,人物形象的悬殊,也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朱自清《背影》获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朱自清《背影》获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