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早市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3-01 07:11:1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乡村早市散文

乡村早市散文

天不到五点,乡村的市场上就热闹起来。

生活在集镇上的家庭主妇,有的提着篮子,有的挎着便袋,就进入菜市。喜欢活动的健康老人开始登攀老街后面的石龙寺小山,准备进城的车“嗡嗡”的发动起来,奏响清晨第一道乐曲。来自乡下的菜农在菜市场摆开摊位,农妇们也把辛勤种出的葱蒜、瓜果象珍宝一样排在街道上,等待着来人挑选,那样子,完全是一副待价而沽的神情。集镇上人们,从早市开始了一天新鲜愉快的生活。

但是在10多年前,团堡集镇是没有早市的,因为人们还是紧抱着“赶场打铁,一天到黑”的旧观念,生活在集镇上的人爱贪恋点早床,乡下的农民也是要吃罢早饭,才把自己的产品慢慢往街上背挑搬运,到太阳靠西时才收场回家。进入改革开放的90年代初起,早市就悄悄在团堡集镇兴起,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兴隆。

放开市场经济以后,人们从争取最大效益中发现到“早”的重要。那些种蔬菜的村民说:“早就是钱!”所以凡是离团堡集镇10里以内的乡下农民,天没亮就或背或挑着自己头天就准备好的蔬菜特产,三五成群的邀约,一路嘻嘻哈哈的上路,进入集镇时天刚放晓,而这时来自利川城里的农副产品的收购者也恰好把车开拢集镇,这样,农户们的蔬菜特产往往能顺利的卖到他们手里,获得比白天好几倍的价钱,而收购的另一方,也因为能早些赶回城里推销,同样能使自己收取的货物得到更高的利润。这样一来,乡下集镇的早市就自然形成了一道热烈的风景。其实,除开早市的.经济效益因素外,早市上的东西最新鲜,比如一蔸白菜,早上水灵,到中午就嫣兮兮的了,这也是人们热衷于早市的一个原因。

早市很热闹。人群中除了经营买卖的双方,还有相当一部份是来逛早市的。镇上的老者、等待时间上班的机关工作人员、没有早课的学校老师、退休的老干部们,都爱一大早出去溜溜逛逛,把去早市说成“逛”早市,有的吃些零星早点,有的看看瓜菜新鲜,闻闻那些菜们发出的综合香气,显得悠闲自在,散漫平和,真是不亦乐乎。在这些“逛”早市的人中间,还不乏爱好诗词文学和热中于通讯报道的爱好者,他们在早市上迈着散漫的步子,东瞧瞧,西望望,张开机灵的耳朵探听着来自各方面的语言,捕捉着适合自己写作的信息,遇到熟悉的人,就停下脚步聊上一阵,还不时的与认识的摊主打个招呼,侃上几句。或者在早点摊下坐下来,吃个油饼、或喝碗豆浆······乡村的早市、对于那些含有“逛”味的们来说,简直像个生活小剧场,一边看别人表演生活秀,同时也在别人眼前表演自己。

吆喝,近年也成为乡村早市的一大特色。往些年,人们信奉“酒好不怕巷子深”,卖东西一般很少吆喝。现在人们做生意的方式变了,讲究推销产品,于是不管男女,都喜欢扯起嗓门呼喊。“来呀来呀,最新鲜的黄瓜,吃了美容健身的优质黄瓜,2元一斤啊!”“刚离土的包包菜,五块钱三斤,三斤五块!”“买得好不如买的巧,我的茄子是最新品种,是真正的环保美菜!”声音你长我短,你高我低,交织成动听的晨曲。这种吆喝是从特色和价格上来吸引顾客。还有另一种吆喝,比如那个买水果的青年汉子,他的吆喝却是:“香甜的大李子,不甜不要钱!”那个面前摆着一大挑鸡蛋的壮年人也在喊:“我这是自己喂的鸡生的,标准的土鸡蛋,假一赔十!”这是从质量上来拉拢购买者的人心。我也爱到早市上闲逛,一次我看到一个卖葡萄的青年,他的生意做得特快,小摊上剩余的葡萄不过二三斤。他见我站到他的摊子前,以为我是来买葡萄的。就吆喝说:“我的葡萄卖的三块钱一斤,眼前就只剩这点点,你扔五快钱就全部拿走。”他把“扔”字喊得很重,吸引得过往者不免多望几眼,有个老太婆觉得很发算,真的给5块钱就包走了剩下的葡萄。

团堡,一个不大的乡村集镇,但是他的早市确实是这样的富有魅力,充满活力。每当我看到这些生动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场面,不能不激起我创作的灵感,也激励我更加热爱火热的生活!

第2篇:早市散文

早市散文

今天起了个大早,为的是去早市买些辣椒、花生米和黄豆,学做辣椒酱。早市上人山人海,叫卖声,坎价声,还有商贩们的谈论声,总之乱糟糟的。

我不会坎价,也不懂行情,买东西的时候,只凭感觉,觉得哪个商贩比较随和,就买哪家的。基于这样的心理,我先观察商贩们的表情,再作决定。是的,我每次都是这样,只要哪位大爷大妈或者是大哥大姐,脸上有笑意,从不货比三家,有笑意的那位老板就是我的首选。

买完红辣椒,我就去买花生米和黄豆,这样比较省事,花生米和黄豆是一家子的,不用多走路。看好了一位阿姨的摊位,直奔而去,前面有三个人在称重交钱,和我一同来的还有一位大妈,卖花生米的阿姨一边给别人称重,一边问我需要什么。我说,三斤花生米,一斤黄豆。

身边的这位大妈问:“花生米多少钱一斤?”

“六块!”

“来五斤。”

“好的,先给姑娘称完,你稍等一下。”

我赶紧说:“不急,她先来。”

很快称好,三十二块钱的。

大妈接过花生米递给了一百元钱。

“找你五十八。”

大妈没有说话,接过钱就往钱包里装。

我一听显然不对,低声告诉阿姨:“阿姨,你少找大妈十块钱。”阿姨没有说话,我生怕自己惹了事,也没有声张。“三十二,六十八才对。”阿姨说着转身又递给大妈十元钱,大妈一愣,“找完钱了。”

“对不起,我算错了,还是姑娘提醒的呢。”

我心情瞬间愉悦了起来,她们都是可爱的人,大妈收下钱,并没有着急走,而是在那里等我买完东西,我们一起离去的时候,大妈说:“这家人不错,我经常来,她这里人天天就这么多,难免出错,每天笑脸相迎很不容易。”

我说:“是啊,我说少找十块钱,她还是那么笑呵呵的,没有说什么,赶紧把钱给你了。要是别人该不承认了,反正你也已经把钱装进钱包了。”

“她不会,她做小买卖很实诚的`,从不缺斤缺两,做人就这么厚道。”

有了这个愉快的经历,我突然感觉早市热闹却不吵人,瞬间对这个城市我多了几分的喜爱,以前总觉得自己身居闹市,与高速发展的经济格格不入,物欲横流,而我在茫茫人海中孤孤单单,在寻求内心的丰盈的道路上跌跌撞撞。

竟然破天荒地流连起早市来,跟着人群一起再次融入这个特别的环境中。叫卖声一下子把我拉入了家乡的集市上。在那个偏远的地方,逢集才能有市场,才会有买卖的机会,生活的极为不便,让今天生活在闹市的我们无法想象。赶趟集就得大半天时间,给东家捎包盐,给西家捎包洗衣粉,反正去一趟不容易,给乡亲乡邻们多捎点东西,也算去得值了。

村子里有一户五保小脚奶奶,出门极为不便,从我记事就没有见过她出过村子里,可是她生活得依然衣食无忧,邻居们只要有去集市的,没有不去问问奶奶需要的。就这样,奶奶所需物品一直靠邻居捎回来,也从来没有缺过油盐酱醋。

后来,我工作了,地点就在集市附近,每每上班逢集的时候,我总是大包小包地给邻居捎些东西回来。成了名副其实的采购员,当然采购员物品的钱,邻居们总会如数给我的。

记得那天大雨过后我回家的特别晚,有好几位邻居都在我家门口或站或蹲,一直张望着我上班回来时的路,突然感觉好亲切,平时里也没有真正地帮助过他们什么呀,只是顺便捎些东西回来。一个小小的女孩子得到这么高的礼遇,心里是暖暖的感动。当我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他们一齐向我走来:“终于回来了!”好像都松了一口气似的。那个场境,至今我都没有办法忘却。妈妈告诉我,他们不光是等我,还想让我给五保的小脚奶奶捎回来一些豆腐回来,因为怕耽误我上班,也不好意思开口,我问妈妈:“奶奶怎么了?”妈妈告诉我,奶奶最近牙不好,总是咬不了硬东西,大伙都担心奶奶吃东西费劲,又怕豆腐不好拿,就没有好意思开口。

我很想去看看奶奶,可是天已经很晚了,路也不好走,就没有去。第二天,我早早地从单位请假回家,为得是赶上给奶奶中午吃上豆腐,当我拿着豆腐出现在奶奶家门口的时候,奶奶说:“没有事的,喝稀饭还行,不用那么麻烦买豆腐,从集市上往家里拿豆腐很不方便。”我听出了奶奶的心疼之意,也理解奶奶这么多年一直把我当自己的孙女一样疼的心情。我和奶奶一起做了豆腐汤后,就要回家,奶奶非要给我钱并且一定让我在她家吃饭,盛情难却,我平生第一次吃了奶奶家的小半碗饭,淡淡地,像没有放盐一样,只是感觉满满的情,心里很温暖。豆腐钱我收下了,只不过是收了个零头,这是妈妈特别交待的,一定要收钱,但只收零头,这也是大伙对奶奶爱的一种方式,奶奶多年不出村,不知道行情,而我们只要收钱了,奶奶就心安理得了。

以后的日子,我依然是奶奶的牵挂,离开家乡来到这个城市,奶奶满心的惦记,一直和我妈说起我,问我的情况,想我如同我想家的心情。

今天在这个熙熙攘攘的早市,我找到了家乡的感觉,很亲切,很随和。在早市看到了满满的正能量,看到了家中的父老乡亲的淳朴和真实。我觉得自己不那么孤单了。

第3篇:早市见闻散文

早市见闻散文

早上五点钟起床,骑单车赶早市去。

空气真新鲜!昨天下午刚刚下过一场大雨,空气如浣洗过一样清新,四周的松树、柳树、杨树,还有那些叫不出名堂来的灌木,都是那么洁净,鲜润!路上低洼处有积水,骑车飞越,划出一道带着白色“流苏”的水浪,感觉很爽!一路上经过三道刚铺好没几天就损坏了的减速带,路旁是青青的草地,甚至可以嗅到沁人心脾的草香,带着那么一点苦,可我就是偏爱这种青气。

公路上没有几个人,身心轻松地踏着车,感觉真不错!为了这新鲜的空气,为了这轻松的心情,舍弃了懒觉,也是值得。

早市上有附近屯子的农人起早来卖菜的,在路两旁摆上自家的菜蔬,或是一篮黑紫黑紫的茄子,或是几把碧绿碧绿的香菜,或是一筐尚带着黄花的青青的小旱黄瓜,或是几篓红艳艳的柿子,还有的带来几把带着露水的空心菜,几棵嫩绿的生菜……不一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早市经典散文

早市经典散文

弟弟前几日大婚,作为亲姐姐,我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参与其中。婚后第三天,按家乡风俗,弟媳要回门,得带点礼品。于是我早上六点就起床载着母亲去县城买礼品。

家乡县城是楚国古城,整个县城被古城墙围住,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是县城唯有的四个进出口。我家住在北门外,自然就是从北门进城。

几分钟后到了北门口,我惊呆了。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俨然一个菜市场。卖鸡鱼的,卖水果的,卖菜的,买东西的各色人等。静谧古朴的古城门配上这热闹的菜市场,那种感觉,无法形容。

这里怎么会有个菜场,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想了一下,很普通的一天,没有什么节假日。这个北门,我无数次经过,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个菜场。是刚成立的吗。无从知晓。

回家路上,遇见好几个送孩子上学的邻居也往回赶,心里想,真是早。一位送孩子回来的姐姐说,来早点街上人少,还能带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繁华的早市散文

繁华的早市散文

我的家乡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人民广场南面有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在那条马路上有个规模相当的早市。早市的商品从食物到服装、首饰、盆栽的鲜花、布制的盆花、束花,小商品应有尽有。

服装有裤头、背心、鞋袜、半袖、短裤、长裤,本地加工的反季棉衣、保暖内衣等;床上用品有棉布、被罩、毛毯,沙发垫。所有的尚品价位都不高,所以卖得很火。

端午节前夕,我们路过老北京布鞋摊,看到老年人穿的一带鞋,我选了一双可心的,送给了我的婆婆,婆婆看到我给她买去了漂亮的鞋,很是高兴。看到婆婆开心,我的心里也特别舒畅。

吃的有瓜果蔬菜、冷鲜肉、早点、炒货、调味品……

看,满车绿得鲜亮的西瓜。满市场香味四溢的巴盟香瓜。绿色、橘黄的南瓜。又绿又嫩的青椒、尖椒。嫩灵灵的青菜、菠菜、小葱。紫得发亮的茄子,毛茸茸的红脸鲜桃。本地产的'红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早市

早市

宿舍楼下是依山临风的三岔道口,由于楼群集中,路面宽展,加上车来人往交通方便,也就自发形成了机关小区的生活早市。

清晨,天还朦胧着,楼下几家小吃店就有了制作的动静,随着早练者的阵阵喊叫声拉开了一天的序幕。商贩们趁着麻麻亮的天,有挑担子有推车的,有骑摩托有开车的,满载着生产加工和批发来的农

副产品找好摊位开始了叫卖。

早市的地摊分这样几种类型。青菜摊,黄瓜辣椒西红柿、韭菜蒜台西葫芦,时令鲜菜惹人眼;鱼肉摊,青鱼刀鱼黄花鱼,精肉精排五花肉,案板上任您挑选;水果摊,瓜果甜桃大鸭梨,桔子山楂黄香蕉,先尝后买齿唇留香;杂粮摊,大米小米红豆绿豆,面粉面条米面粉皮,样样齐全;豆制品摊,有豆腐豆脑和豆汁,一拉溜飘着浆香。这些都是较为稳定的摊位,说不准隔上十天半月就有现场制作小磨香油麻汁的和营养保健品推销商招摇过市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乡村早市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村早市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