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初二上学期地理第三单元基础检测试题
初二上学期地理第三单元基础检测试题
1.D解析:源于自然界,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经过加工的产品不是自然资源。
2.B解析:①追求计算机的更新换代、④农田灌溉采用大水漫灌,这两种做法都是浪费资源的行为,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3.B解析:可再生资源可再生、可更新或可循环使用,但不是绝对的。如果利用合理,注意保护和培育,就能够实现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也可能变为非可再生资源。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目前有些自然物质和能量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如雷电、海啸等。
4.D解析:人类开发利用后,总量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选项中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5.D解析:我国有许多自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故我国仍然存在资源压力。没有哪一种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算是可再生资源如果不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也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6.B7.C解析:6.认真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南方水多地少,北方水少地多。7.由上题可知,我国水土资源匹配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主要是治理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工程;淮河治理工程是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缓解了我国东部地区能源资源短缺的状况。
8.B解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资源少;难利用的土地占15.72%,比可利用的土地少。
9.B解析:我国的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其中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山地,耕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难以利用的土地在西北内陆地区分布较广。
10.D解析: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内的平原、盆地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11.B解析:从图示判断出①地坡度较陡,②地坡度较缓,③地地势低平。①地适宜发展林业,②地适宜发展经济林,③地适宜用作耕地。
12.D解析:土地是立国之本,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为此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A14.C解析:13.由图可知,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都存在较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其中新疆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14.土地荒漠化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主要的人为原因是过度垦殖和过度放牧。A项全球降水量减少属于自然原因,B项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与土地荒漠化没有直接关系,D项农民进城、土地抛荒也不是主要原因。
15.B16.D解析:由表格可知,该地区地形类型多样,有平原,丘陵,中、低山和高山,其中丘陵占到60%,为该地区最主要的地形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图表明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按地形类型来说,该地应该大力发展林业。该地区耕地比重过高,可能是由陡坡开荒引起的,因此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17.B解析:第一幅漫画,山坡上植被繁茂,平原处植被也较多,山清水秀,环境良好;第二幅漫画,山坡植被遭到大规模砍伐,平原处改建为居民住房,山坡没有了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流沉积,河道逐渐变浅;第三幅漫画,降水强度增大,河道淤积严重,人类的栖息地遭到了毁灭性打击。通过判读三幅漫画,这种人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定义为“自毁家园”。故本题选B。
18.C解析:我国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北方不足20%。北方耕地资源约占全国的60%,南方耕地资源仅占全国的40%左右。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这里耕地占到全国耕地的23%左右,但水资源仅占全国的3.8%左右,属于典型的.地多水少地区。
19.D解析:山区地形崎岖,不适宜耕作,应该发展林业;内蒙古草原降水较少,应该发展畜牧业;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种植业的发展,但由于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
20.A解析:跨流域调水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同时题干中指出“绵延德州境内166千米的水带,带来的不仅仅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有30万亩(1公顷=15亩)良田的灌溉,近2亿立方米的地下水的补充,润泽了德州这座缺水的城市”,这句话表明,这次调水补充和改善了德州的地下水环境、生态和农业环境。
21.D解析:该题通过生活实际考查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水调到缺水的西北和华北地区,从而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22.C解析:本题较全面地考查导致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其中①②属于自然原因,且②并非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如此;③④⑤属于人为原因。
23.C解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草场广布,适宜畜牧业的发展,因此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
24.A25.D解析:24.我国东部地区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季风的不稳定极易造成水旱灾害。25.“不少江河的水却白白流走”这句话表明当地缺少储水设施,因此为了有效解决江河的水白白流走这个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兴修水利设施。
26.(1)人口迅速增加,耕地短缺,环境问题突出。(2)人口、资源、环境问题(3)存在。人口增多,建设用地增加,乱占耕地,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等。(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解析:(1)本题在漫画“愁”中,形象地把地球比做“母亲”,“母亲”发愁的原因是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对该漫画揭示的主题给予了进一步的延伸,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其内涵更丰富。(3)我国也同样存在以上这些问题,原因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多地少,特别是耕地更少,并且还存在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4)对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突出重点,说法合理即可。
27.(1)森林资源(2)城市搞绿化是好事情,但是要注意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材料二中从外地移植“成年”树木,进行“快速”绿化,打造城市“森林带”,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又造成树木很难成活。辽宁省某学校高价从海南岛买来两棵椰子树,栽种在校园的绿化广场上,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椰子树是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树种,挪到北方地区不易成活。(3)鸟儿的家以后安在哪里?(沙漠离我们还会远吗?)
解析:炭火烧烤破坏的主要资源是森林资源。材料二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因地制宜,材料三主要说明了人类对森林的肆意破坏。
28.(1)B(2)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年降水量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指水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北”指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利用现有的河道——京杭运河作为输水线路,降低成本。(3)我国水资源缺乏,人均占有量少,并且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的水资源更加紧缺,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把“节水”思想放在第一位都是正确的。
解析:(1)(2)我国东部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受海陆位置和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水北调中的“南”和“北”,广义上是指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这里应该是指淡水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和我国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东线方案最大的优势是利用了京杭运河向北输水。(3)从世界上来看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缺水现象全国普遍存在,并且日益加剧,因此,南水北调工程中把“节水”放在指导思想的第一位是正确的。
29.(1)化石能源比重过大。(2)破坏耕地;污染环境(3)太阳(4)大力发展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等。(5)随手关灯、少使用一次性物品、乘坐公交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等。
解析:(1)由材料一“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化石能源(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占到90.1%”可知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化石能源比重过大。(2)材料二农田的蜕变和烟雾缭绕的天空分别说明了耕地遭到了破坏和大气环境遭到了污染。(3)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蕴藏着比较丰富的太阳能资源。(4)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因此我们可以发展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等。(5)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到的是随手关灯、少使用一次性物品、乘坐公交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等。
第2篇:初二上学期地理第三单元试题
初二上学期地理第三单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以下选项中,全部属于自然资源的一组是 ( )
A.土地、淡水、铁矿石
B.玻璃、石油、野生动物
C.钢铁、闪电、阳光
D.杂交水稻、森林、煤炭
2.(2012济宁学业考)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储量大,利用合理
B.种类多,地区差异大
C.人均占有量大
D.空间分布均衡
以前,我国一直以“地大物博”而自豪;现在,却有“地大物薄”之说。据此回答3、4题。
3.“地大物博”说明我国自然资源 ( )
A.总量多,种类少
B.人均充足,用之不竭
C.总量大,种类多
D.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4.由“地大物博”变为“地大物薄”的主要原因是 ( )
A.资源种类较少,利用率非常低
B.资源的需求量减少
C.人口总量增长,破坏浪费严重
D.自然资源总量不足
(2012泰安学业考)下图为我国四种农业生产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①②农业生产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 )
A.林地B.耕地
C.草地D.沙漠
6.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④地最适宜发展的农业是 ( )
A.种植业B.林业
C.水产养殖业D.畜牧业
7.(2012咸宁中考)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有 ( )
①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
②滥伐森林,植被减少
③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
④人口增长过快,造成房源短缺,不得不占用耕地开拓房源
⑤占用农田挖塘养鱼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②⑤
8.(2012怀化学业考)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北方耕地多,且以水田为主
B.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C.“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D.西北地区的土地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
(2012孝感学业考)下图是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种变化趋势不会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
B.1980年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910年的一半
C.1990年至2000年人均耕地减少速度最快
D.应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变化趋势
16.该地区耕地比重过高,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B.酸雨C.全球气候变暖D.水土流失
17.下列漫画反映了一种人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请你为漫画选择一个主题。()
A.靠山吃山B.自毁家园
C.幸福之门D.为了美好的明天
18.我国水土资源配置欠佳,其中属于地多水少的地区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D.珠江三角洲
19.下列四位学生对自己家乡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家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不宜耕作,却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B.我家在内蒙古草原,这里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小麦产区
C.我家在东北平原,这里地势平坦,热量条件好,一年可种植三季作物
D.我家在新疆,这里的绿洲农业发达,瓜果特别甜
20.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应急调水工程于2010年10月24日正式通水,这条线路途经山东德州。至此,萧条寂静了40多年的南运河开始流淌着汩汩的黄河水,为将来的勃勃生机注入“复活”的水源。绵延德州境内166千米的水带,带来的不仅仅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有30万亩(1公顷=15亩)良田的灌溉,近2亿立方米的地下水的补充,润泽了德州这座缺水的城市。关于本工程的建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了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
B.为了解决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问题
C.这次调水补充和改善了德州的地下水环境
D.这次调水补充和改善了德州的生态和农业环境
21.小方很难和爸爸相聚在一起,他的爸爸正忙着把长江的水引到遥远的北方,你知道小方爸爸的工作是为了解决()
A.长江洪涝的问题
B.水资源时间变化大的问题
C.水体污染、水资源浪费等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D.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22.导致水资源紧张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
①水资源数量本身有限 ②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③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工农业的飞速发展,水资源需求量大增 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对水资源污染严重 ⑤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浪费现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②⑤
23.下图反映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及地表景观的变化,这里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是()
A.林地B.耕地
C.草地D.建筑用地
我国季风气候很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2009年入秋至2010年春,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贵州等地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灾害。据此回答24~25题。
24.造成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活动不稳定B.冬季风活动强烈
C.南北跨纬度大D.地形复杂多样
25.在西南旱区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但不少江河的水却白白流走,无法利用,村民只能“望水兴叹”。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A.防治水污染B.人工降雨
C.改变当地气候D.兴修水利设施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漫画“愁”,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地球母亲为何发愁?
(2)这幅漫画揭示了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是_______。
(3)我国是否存在这些问题?原因是什么?
(4)解决问题的办法有_______。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中国环境报》有一篇报道,吃烧烤等于“吞森林”,该报呼吁不能“为嘴伤林”。报道中介绍了两名中学生针对大街小巷遍布烧烤摊点的现象,算了一笔账,于是向社会呼吁:“口下留情救绿荫”。
材料二目前,许多城市在绿化建设中,从外地移植“成年”树木,进行“快速”绿化,打造城市“森林带”。辽宁省某学校高价从海南岛买来两棵椰子树,栽种在校园的绿化广场上。
材料三“砍树开荒”漫画。
(1)炭火烧烤破坏的主要资源是_______。
(2)阅读材料二,有何感想?请谈一谈你的看法。(至少答两点)
(3)看了漫画,请你提一个问题,不要求回答。
第3篇:初二年级上学期地理第三单元试题
初二年级上学期地理第三单元试题
一、填空题
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_______。夏季,除了____等地区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____。
2、一个地方____与____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____向____递减。
4、我国气候特点是:①____显著,②气候____。
4、流入海洋的河流为____,所在区域为____。
5、内流湖基本上____湖,外流湖是____湖。
6、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黄河下游出现了____现象。
7、长江是我国____最长、____最大、____最广的河流。
8、长江水能主要集中在____河段,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____,可利用水能约占全国的一半。
二、单项选择题
1、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是()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
第4篇:初二上学期政治基础检测试题
初二上学期政治基础检测试题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2岁的邵帅用身体做出了回答,将自己的骨髓捐献给了患白血病的母亲。手术前,他还不忘发短信安慰母亲:“妈妈,我很好,做完手术就能和你见面了!”邵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①真情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②告别了依赖,走向了独立
③自觉履行了赡养父母的义务④弘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下列同学的行为属于尊重老师的是()
A.小力在路上遇见老师,总是装作没看见B.王老师弯腰给小霞解答问题,小霞起身让座
C.小明把老师的批评当耳旁风,还在背后给老师起绰号D.小蒙上数学课时看漫画书
3.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误以为王永违反课堂纪律,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王永觉得很委屈,与老师在言语上发生了冲突。你认为王永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有意疏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