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知识是价值-五年级
知识是价值-五年级
朋友,能告诉我知识是什么吗?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还是最没有用处的东西?是钻石一样珍贵,还是石头一样普通?谁知道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深夜,一个商人从商场往家里赶,经过一个隧道。黑暗中有一个声音在他的耳边响起:“捡些石头吧!”商人吓了一跳,但还是顺手捡了几块石头。到家时,天已经亮了,他从口袋里拿出石头一看,竟然是几块闪烁着迷人光芒的钻石。商人非常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不多捡几块呢。
老师说,知识就是人生途中随手捡的石头,当你发现它的价值的时候,你会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不多捡几块。书到用时方恨少!
妈妈小时候只上过四年的'小学,她经常在我的耳边唠叨知识的重要性,一旦看到我有空余的时间,就会说:“看你,现在能上这么好的学校,我当年可是连小学都没上完啊,你要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哦!”让我不厌其烦,耳朵都磨出了茧子。
舅舅从法国回来,给我讲了一件事。
他一位朋友生意做得很大,赚了很多钱,却整天长吁短叹自己的生活很乏味。他家里的书房布置得很有氛围,两个大书架摆满了一些精装的书,有些甚至是孤本,但他却从不看书,因为他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
舅舅说,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他再有钱也是穷的,注定要受到他人的嘲笑。
师长们总是向我陈述知识的重要性,我不仅想问一句:如果一个少年一路上被一袋叫做“知识”的石头压弯了腰,他最终辛苦地得到了“知识钻石”,那他一路上的风景都来不及看了,他的生活有意义吗?
朋友,谁能告诉我,在人生的路上,知识的钻石捡拾到多少是恰到好处、是最有价值的呢?
第2篇: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发表日期:2006年9月7日作者:陈履伟【编辑录入:chenlvwei】
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新的学年开始了,您准备好了吗?如果你是悠闲自得,随着惯性的滑动,那么,你可能正遭遇危险;如果你是步履轻松,沉醉梦想的甜蜜,那么,你可能正失之平庸;如果你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来开发知识的山林,那么,你可能会获得成功。
美国的哈佛大学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学府,按理说他们最有资格悠闲自得,步履轻松了。但是最近他们却用了两年多时间的碰撞和探讨,重新定义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受教育的人”?哈佛大学的共识认为,“受教育的人”,具有反思性的、经过良好训练的、有知识的、严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独立的创造性思想家,他们有能力在全国和全球过着奉献性的生活。这就是在哈佛大学“受教育的人”。为此,新的课程计划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强调国际化学习,研究和体验,强调科学和技术的重要作用。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和灵活性,精心打造必修课更少,博雅传统更多的课程体系。当然,我们不是要去简单地模仿外国大学的做法,而是要仔细体会它的改革精神。
今天,我想提出一个问题来供大家思考。这就是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它决定着我们的学习在战略上的选择方向和策略上的具体方法。
首先,我想引证世界经合组织从经济学角度对知识的划分是有启示意义的。它认为知识可以划分为四类:一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即关于事实的知识;二是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即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三是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即关于技能方面的知识;四是知道是谁的知识,即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知识可以通过读书、听演讲和查看数据库而获得,第三类和第四类知识属于“隐含经验类知
识”,是难以编码和度量的知识,它们的获取主要靠实践。概括地说,知识有两类:一是理论的知识,一是行动的知识。这样的知识观告诉我们,成功的学习者必然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其次,自古以来,多样的人类知识领域中就没有平等的知识,就像世俗社会生活一样,是有等级的,某些知识以真理自居,处于知识体系的核心位置,总是压迫着另一些知识。在古代社会里是一些宗教或道德知识占据这个位置。例如,中国古代社会就重道轻艺,重文轻理,视前者为本,视后者为末,前者压抑后者。西方中世纪教会对科学家的迫害也具有知识压迫的性质。到了现代社会,随着大工业时代的来临,科学知识逐渐地取代了宗教和道德知识,占据了知识系统的核心位置,其他类型知识价值是以其可以科学化的程度而论的。科学知识被视为最有价值,在科学知识中,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一切知识的典范尤其具有价值。人文方面的知识因其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明而成为最没有价值的知识,被放逐在知识世界的边缘。这种观念导致了今天重理轻文的倾向。然而,爱因斯坦却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一个思想家都多,比高斯要多”。“如果你们想使你们的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派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由此看来知识只有类型化的区别,没有等级化的高低。遵循这样的知识观,我们应当文理兼修,学有特色。
第三,人类的知识观正从旁观者知识观向参与者的知识观转变。自古以来,人们认为知识是对无序、变化的把握,它是“确定性”的代名词。近代科学的兴盛,牛顿力学理论的成功使人们对机械论的解释充满信心,人们开始探讨世界万物的运动“规则”。在这里,客观的普遍适用的“规则”构成了知识的体系。知识就好象是身边的一盘大餐,就等着我们有一个好胃口把它吃下去。这就是杜威所说的“旁观者知识观”。进入20世纪,随着相对论、测不准原理、量子力学、热力学等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逐步从机械论思维中解脱出来,重新面对复杂的、丰富的现实世界。知识不再是纯粹客观的、普适的简单规则,观察对象要受到观察主体的干扰,从而与观察者个人、与认识者个人的参与相
关。个人的热情、个人的探究、个人的见解都构成知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知识本身就内蕴了个人系数,知识获得过程就是认识者个人参与建构知识形成的过程。杜威将这种知识理论称为“参与者知识观”。这一知识观的转变历程启示我们:与旁观者知识观对应的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与参与者知识观对应的是创新性学习方式。任何社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保持这两种学习方式,偏执一端,必将贻害无穷。接受性学习是创新性学习的基础,离开了接受性学习的创新性学习,必将偏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创新性学习是对接受性学习的超越,离开了创新性学习的接受性学习,必将故步自封。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是接受性学习方式高度发展,不足的是创新性学习方式的萎靡。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第一、预期性。它是面向未来学习,有目的地学习,有选择地学习,独创地学习,学习上自我控制,对学习前途和人生道路有美好的憧憬和丰富想象力。培养一种个体思维精神。第二、参与性。它变个体思维为社会实践。适应团体生活,具有人际交往的愿望和能力,有责任感、义务感。因而,卓越的学习过程应是三种类型的组合,第一种是孤独之旅,即自我学习,通过个体的沉思和反省实现。第二种是结伴之旅,即合作学习,形成同学之间的协作。第三种是开放之旅,是更大规模的国际性的合作学习,或跨文化的学习。
同学们:在新学年开始之际,根据科学知识与行动知识相结合的知识观,根据类型化的知识观,根据参与者的知识观,制定我们的学习战略和策略,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在知识的天空,自由飞翔,搏击长空!
第3篇:知识的价值
人类发展至今,在信息记载与传播方面,发生了三次巨变:语言的产生实现了人类间跨距离的沟通;印刷术的发明实现了人类间跨时空的沟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实现了人类间超文本的阅读和沟通。信息时代是一个全新的世纪,它将引发人类学习和生活的再一次革命,纵观人类力量的历史性表现,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武力取胜的时代,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角斗市和开发美国初期的西部牛仔,都是暴力象征权力的时代;工业革命之后,“金钱万能”使金钱成为力量的象征,谁拥有金钱,谁就享有权力,如银行家、石油大王、橡胶大王、汽车大王等;信息时代到来之后,知识和信息成为力量的象征。“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格言焕发了新的光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专家系统、信息技术都体现了知识价值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