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语文教师的责任(教师中心稿)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已无法安坐,缘于我今年接的两个高一班级,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正常问题,加之平时所见所闻语文教育之种种奇怪现象。我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语文及语文教学,还有语文教育者的责任。
我是一个从事高中语文教育工作已有16个年头的人,多年在高三任教,在题海里摸爬滚打,自认为工作上还算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业务水平上精益求精,成绩也算让领导、家长、学生满意,到如今混出个省级骨干教师,自己也聊以自慰,沾沾自喜。接了高一后,满以为凭自己的学识,敬业精神叫他们啧啧称赞,决不在话下,谁知在课堂上竟然有睡觉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看课外书的,交头接耳的,学习即不积极也不主动,更别谈密切配合了。看着学生冷眼旁观、兴味索然的冷漠样,自己是多么的孤独、可怜哪。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呀,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一向受学生欢迎的课备受新生冷落,着实令我大伤脑筋,怎么会集体无意识,全部患上失语症呢?自己也是全身心投入的呀,精心备课,耐心辅导,热情答问的。
课间,我和学生闲聊,了解到他们语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问起学生对我教学的意见,学生说我人满好的,知识也算丰富,就是课讲的不够灵活,干巴乏味,时常说到高考,搞得人挺紧张的,另外,讲的很多初中就应该会的知识他们接受不了,因为初中的老师从不或很少扩充知识面,也像我一样只扣住考试讲东西,一点都不吸引人,令人生厌。说我在赏诗品读、讲学法和涉及课外知识的时候他们特别愿意听。
我深深的反省自己,猛感到教高三教出毛病来了,天天浸在苦味十足的题海里,平平淡淡,浑然不觉自己成了教育的另类,离语文越来越远了,自己多年的辛苦换来的居然是这样的结果。想到这些我不觉出了一身的冷汗。再看看周围,无不在忙着准备应考--章节考、单项考、周周练、月考、对抗赛、高考,班与班的,年级间的,校与校的对抗一个接着一个,县级的、市级的也时不时的来凑热闹。老师们绝大部分时间沉浸在筛选试题,批阅试卷,排列位次,对比差距中。有几位语文老师在孜孜以求地搞素质教育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再说,几乎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语文老师们单是看作文就已经力不从心、灰头土脸了,哪里还有更多心思和更多时间钻研教材,深研教法,研究学法,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其规律指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上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样的情况几乎成了校校如此,地地如此。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背后其实是教师和学生的疲于应付才枯思竭。
我们不妨再来听听来自于学生和他人的反映,自从前几年那场关于语文的大辩论,把语文教育说成是“误人子弟”、“祸国殃民”,使普天下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脸面丢尽臭不可闻之后,《中国青年报》及其他报刊上挞伐语文及语文教育的文章就始终没有间断过。指责者有正在接受中学教育的中学生,有大一新生也有学生家长,有专家教授。其中南开大学一年级新生批判中学作文教学是“八股式的议论文写作方法,让学生生硬地把一些哲理嵌入文章,生拉硬扯地挖掘某一事物并不存在的意义。”一搞文字编辑工作的学生家长指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公式化的生硬套入,把生动有趣的好文章人为拆解,搞的七零八落。完全背离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另一名是知识分子的家长无奈的说,语文考试,必须回答的和标准答案一字不差,仅仅意思答对了,也一分没有。使孩子逐渐纳入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丢掉了学习的主动性,求知的创造性。更有大名鼎鼎的国际数学大师丘成童的质疑,一个想到哈佛读博士后的国内名牌高校研究生写的论文质次价底到等同于一般本科生的水平,令人唏嘘不已。这样的文章一篇接一篇的到来,无疑是在煽语文教育的耳光,煽语文教师的耳光,这是对语文教育的绝妙讽刺,每每读到心里都是沉甸甸的,一种羞辱感一下子就涌来了。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把课都教成了技术课、套路课,把孩子都教的言不由衷,文理不通以致厌恶语文痛恨语文,岂不是我们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者的悲哀,不能不说有我们教师的责任,固然,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仍念的我们痛苦不堪,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方方面面的期望和压力,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升学率,关注分数。体制的弊端作为一般教师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学校和领导对我们的命令我们也无法违抗,实行教育改革的确举步唯艰。但不等于我们就只能安于现状,无奈接受命运之手的安排,在“少、慢、差、费”中坐以待毙,满足于完成备课、教课、辅导学生这个任务,让学生在无趣无味枯燥难挨的语文课上倍受煎熬,固化他们的思维,扼杀他们的灵气,泯灭他们的个性,以至于没有思想,缺乏灵活,无有创造。我们一定要想想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得不是坐等,不是抱怨,不是观望,不是在耗干我们生命的同时也消耗学生年轻的生命,必须思考在忙忙碌碌中究竟我们最该干点什么,什么才是主要的。
语文是一个充满趣味、丰富多彩的百花园,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具有人文价值。她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变幻莫测的社会美、奥妙无穷的科学美、情真意切的情感美、隽永深邃的语言美,无不给人以诱惑、启迪、急智、熏陶。语文是人一生不可或缺的工具,难道我们真的不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快乐地提高能力?品赏语文那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玩味精妙绝伦的名篇佳作,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感,启迪学生创造探究的心智?让学生会思考、能判断、善联想、精推理,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张扬他们的个性,放飞他们的思想,解放他们的灵魂?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感,知识的美感?厚积他们的文化,给他们以人文的终极关怀?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新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出台,在我们面前铺就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我们已经鲜明地看到语文课本上体现出的人性化特点,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超前意识,新鲜、灵活的内容随处可见,那是一个任学生任意翱翔的世界。我们决不能妥协于应试教育,应该义不容辞的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高举回归语文的大旗,大刀阔斧的进行教育改革,丢弃传统教学中那些陈腐的观念,学习先进的“大语文”教育理念和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去。让语文课散发出特有的人文光彩,展示出语文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上出真正意义上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课,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每一个学生。我想还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心态要平和,理性对待世人的责难,冷静分析是非对错,这样才有利于锐进。二是不能急于事功,功利心太强,则容易入歧途,且欲速不达,甚或走向反面。三是不能满足于当一个教学熟练工,要提升自己为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教学专家。
第2篇:初二语文教学计划(教师中心稿)
本届学生试行课程改革一年,在这一年语文教学探索中,努力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能积极参与、理解,大胆发表见解,大胆质疑,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基本学会同学间的讨论,养成读课外名著的习惯,采用写随笔和作文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把生活作为写作的源,绝大多数作文内容真实,感情真切,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了写作能力。一年课程实验改革,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和成绩,但也发现了诸多缺漏,需在本学年中,探索新方法,采取新措施,逐步快捷提高教学效果,真正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存在问题如下:
1.注重了对学生思维的激发,问题探讨、口头交流。忽视基础知识掌握、词汇的积累、书面表达。语文能力重要标志:除了有灵活的思维外,一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二要有丰富词汇积累。
2.对课文阅读理解不透,有囫囵吞枣现象。以本文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多角度分析总结概括上欠缺较多。
3.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是关键。
4.读课外书对丰富学生知识有帮助,但效果不明确。
针对以上情况和英才树立四种意识,高起点、高定位的目标,具体采取如下措施。
1.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积累丰富的词汇,并结合具体实际运用,采用竞赛、多媒体等,形象、直观、大容量,扎扎实实把该积累的词汇作为学生语文的积淀,实现每学期积累词汇的目标。
2.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经验,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比如学习《巴东三峡》搜集三峡的电视软件资料,直观现象展示给学生并与课本结合。学习《生命之舟》将电视剧《惊涛骇浪》等现代化的真实情景,再现给学生,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将学习语文富有时代生活气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不断吸纳先进的语文教学理论和方法,深入挖掘文本,借助资料分析教材,驾驭教材,对文章把握有自己独到见解,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实,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提升求异思维和感悟能力。
4.作文采用全批、抽批、面批,学生互批等方法,快捷、及时反馈给学生,及时指导、评价、交流,激发写作动力,同时结合每周两篇随笔指导、交流,用最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最容易接受,最容易受感染的学生作品启发,激励学生写作,把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5.指导学生读书和写好读书笔记,每周一节交流随笔和读书笔记课,形成丰富、生动的语文学习过程,避免死读课本和读死书现象。
6.大多数学生已有自学课文的能力和习惯,加强指导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的效果,督促学生按时及时自学并能提出问题,质疑、探讨。
7.做好每月的月考和考试总结,分析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及时鼓励、表扬,及时对一部分较差学生指导,帮助,使其尽快赶上来。
总之,要对每一位学生做深入了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学生学习的伙伴,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帮助者。“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而且能呼唤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让学生对未来充满热切的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使他们能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肖川博士语)
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培养目标:
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减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具有较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能力培养: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汉语知识等。
四、教材重点: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积累一定的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教材难点:
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良好的学习和写作习惯。
第3篇:语文-生活-社会(教师中心稿)
嘉禾二中
汉语,我们的母语,历史悠久,渊远流长,涵盖千古,博大精深。这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历代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对母语的修养。现在,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定位为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足见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可以这样说,语文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从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层意义上讲,语文其实就是生活,语文也就是整个社会。可见,语文学习实际就是人生过程,语文教学实际就是认识社会。
当前语文教育的几个弊端。
观察现今的语文教育,许多人都发出这样的慨叹:学生的语文素质实在是偏低了。造成学生语文素质低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 残缺的命题
我们知道,语文素质高的最基本表现是能理解、善交际。但实际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