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博浪沙的铁椎的历史典故介绍
博浪沙的铁椎的历史典故介绍
秦始皇知道,他灭了六国,六国留下来的旧贵族随时都可能起来反对他。他下令把天下十二万户豪富人家一律搬到咸阳来住,这样好管住他们;他又把天下的兵器统统收集起来,除了给政府军队使用以外,都熔化了铸成十二个二十四万斤重的巨大铜人和一批大钟(一种乐器)。他以为兵器收完了,有人想造反也造不成了。
他还常常到各地去巡视,一来祭祀名山大川,要大臣们把颂扬他的话刻在山石上,好让后代的人都知道他的功绩;二来显示自己的威武,也叫六国贵族有个怕惧。
公元前218年的春天,他又带了大队人马出去巡视。有一天,到了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县),车队正在缓缓前进的时候,突然哗喇喇一声响,飞来个大铁椎,把秦始皇座车后面的副车打得粉碎。
全部车队一下子都停了下来,武士们到处搜查,刺客已经逃走了。
秦始皇可真发火了,立刻下了一道命令,在全国进行一次大搜查,一定要把那个行刺的人捉到。足足搜查了十天,没有查到,也只好算了。
这个行刺的人名叫张良。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灭的`时候,张良还年轻。他变卖了家产离开了老家,到外面去结交英雄好汉,一心想替韩国报仇。
后来,他交上一个朋友,是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使用的大铁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两个人商量好,准备在秦始皇出外巡游的时候刺杀他。
他们探听到,秦始皇要经过博浪沙,就预先在那里树林隐蔽的地方埋伏起来。一筹秦始皇的车队经过,大力士就把铁椎砸过去。哪儿知道这一椎砸得不准,只砸了一辆副车。
张良失败以后,隐姓埋名,一直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总算躲过了秦朝官吏的搜查。他在下邳住了下来,一面钻研兵法,一面等候报仇的机会。
张良是怎样开始学兵法的呢?有一个离奇的传说。
有一次,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桥上,看见一个老头儿,穿着一件粗布大褂,坐在桥头上。他一见张良过来,有意无意地把脚往后一缩,他的一只鞋子直掉到桥下去了。
老头儿转过头来,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
张良很生气,简直想动手揍他一顿。可是再一看,人家毕竟是个老头儿,就勉强忍住了气,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子,上来递给他。
谁知道那老头儿竟连接也不接,只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
张良想,既然已经把鞋捡上来了,索性好人做到底,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拿鞋子给他穿上。
那老头儿这才微微一笑,站起来走了。
这一下真把张良楞住了,心想这老头儿可有点怪。他盯着老头儿的背影望着,看老头儿往哪儿去。
老头儿走了里把地,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小伙子不错呀,我很乐意教导教导你。过五天,天一亮,你到桥上再来见我吧。”
张良听他的口气,知道是个有来历的人,赶紧跪下答应。
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就赶到桥上去。谁知道一到那边,老头儿已经先到啦!他生气地对张良说:“你跟老人家约会,就该早一点来,怎么反叫我等你呢?”
张良只好认错。那老头儿说:“去吧,再过五天,早一点儿来。”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跑到大桥那边。他还没走上桥,就见到那老头儿。
老头儿瞪了张良一眼说:“过五天再来吧。”
张良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到了第四天半夜,就赶到桥上,静静地等着天亮。
过了一会儿,只见那老头儿一步一步地迈过来了。他一见张良,露出慈祥的笑容说:“这才对了。”说罢,从袖里掏出一部书来文给张良,说:“回去好好地读,将来就大有作为了。”
张良再想问他,老头儿不再多讲,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等到天亮,张良趁着晨光,拿出书来一看,原来是部相传是周朝初年太公望编的《太公兵法》。
打那时候起,他就刻苦钻研兵法,后来成了一个有名的军事家。
第2篇:关于博浪沙的铁椎的历史典故
关于博浪沙的铁椎的历史典故
秦始皇知道,他灭了六国,六国留下来的旧贵族随时都可能起来反对他。他下令把天下十二万户豪富人家一律搬到咸阳来住,这样好管住他们;他又把天下的兵器统统收集起来,除了给政府军队使用以外,都熔化了铸成十二个二十四万斤重的巨大铜人和一批大钟(一种乐器)。他以为兵器收完了,有人想造反也造不成了。
他还常常到各地去巡视,一来祭祀名山大川,要大臣们把颂扬他的话刻在山石上,好让后代的人都知道他的功绩;二来显示自己的威武,也叫六国贵族有个怕惧。
公元前218年的春天,他又带了大队人马出去巡视。有一天,到了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县),车队正在缓缓前进的时候,突然哗喇喇一声响,飞来个大铁椎,把秦始皇座车后面的副车打得粉碎。
全部车队一下子都停了下来,武士们到处搜查,刺客已经逃走了。
秦始皇可真发火了,立刻下了一道命令,在全国进行一次大搜查,一定要把那个行刺的人捉到。足足搜查了十天,没有查到,也只好算了。
这个行刺的人名叫张良。张良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灭的'时候,张良还年轻。他变卖了家产离开了老家,到外面去结交英雄好汉,一心想替韩国报仇。
后来,他交上一个朋友,是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使用的大铁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两个人商量好,准备在秦始皇出外巡游的时候刺杀他。
他们探听到,秦始皇要经过博浪沙,就预先在那里树林隐蔽的地方埋伏起来。一筹秦始皇的车队经过,大力士就把铁椎砸过去。哪儿知道这一椎砸得不准,只砸了一辆副车。
张良失败以后,隐姓埋名,一直逃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总算躲过了秦朝官吏的搜查。他在下邳住了下来,一面钻研兵法,一面等候报仇的机会。
张良是怎样开始学兵法的呢?有一个离奇的传说。
有一次,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桥上,看见一个老头儿,穿着一件粗布大褂,坐在桥头上。他一见张良过来,有意无意地把脚往后一缩,他的一只鞋子直掉到桥下去了。
老头儿转过头来,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
张良很生气,简直想动手揍他一顿。可是再一看,人家毕竟是个老头儿,就勉强忍住了气,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子,上来递给他。
谁知道那老头儿竟连接也不接,只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
张良想,既然已经把鞋捡上来了,索性好人做到底,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拿鞋子给他穿上。
那老头儿这才微微一笑,站起来走了。
这一下真把张良楞住了,心想这老头儿可有点怪。他盯着老头儿的背影望着,看老头儿往哪儿去。
老头儿走了里把地,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小伙子不错呀,我很乐意教导教导你。过五天,天一亮,你到桥上再来见我吧。”
张良听他的口气,知道是个有来历的人,赶紧跪下答应。
第五天,张良一早起来,就赶到桥上去。谁知道一到那边,老头儿已经先到啦!他生气地对张良说:“你跟老人家约会,就该早一点来,怎么反叫我等你呢?”
张良只好认错。那老头儿说:“去吧,再过五天,早一点儿来。”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跑到大桥那边。他还没走上桥,就见到那老头儿。
老头儿瞪了张良一眼说:“过五天再来吧。”
张良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到了第四天半夜,就赶到桥上,静静地等着天亮。
过了一会儿,只见那老头儿一步一步地迈过来了。他一见张良,露出慈祥的笑容说:“这才对了。”说罢,从袖里掏出一部书来文给张良,说:“回去好好地读,将来就大有作为了。”
张良再想问他,老头儿不再多讲,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等到天亮,张良趁着晨光,拿出书来一看,原来是部相传是周朝初年太公望编的《太公兵法》。
打那时候起,他就刻苦钻研兵法,后来成了一个有名的军事家。
第3篇:博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博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博浪沙元朝
陈孚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
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
《博浪沙》译文
在千军万马中奋起向秦始皇的一击,多有胆量和气势。震惊并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他怎么也想不到十二个金人之外。人世间居然还有铜铁没有熔销?
《博浪沙》注释
①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秦始皇灭韩国后,韩世臣之后张良图谋复国,结交刺客,趁秦始皇东巡时抛大铁椎(同“槌”)狙击之。
②祖龙:指秦始皇。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东汉苏林的解释:“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
③如何:为什么。十二金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恐六国起兵造反,下令收缴天下的兵器,铸成十二金人。
④犹有:还有。铁未销:铁器没有销毁。
《博浪沙》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见志的咏史诗。第一句,破题突兀高远,把博浪沙一事概括殆尽,主
第4篇:霸王别姬历史典故介绍
霸王别姬历史典故介绍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霸王别姬历史典故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霸王别姬解释
霸王别姬 [ bà wáng bié jī ]
【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霸王别姬成语出处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刘邦争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诀别。
霸王别姬历史典故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唿;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
第5篇:退避三舍历史典故介绍
退避三舍历史典故介绍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国当国君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退九十里。如果这样还是得不到你的原谅,我再与你交战。
第6篇:退避三舍历史典故介绍
退避三舍历史典故介绍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释义】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意思是主动退军九十里。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
第7篇:卧薪尝胆历史典故介绍
卧薪尝胆历史典故介绍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释义】卧,睡;薪:柴草;胆;苦胆。睡在柴草上,品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卧薪尝胆【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公元前496年,吴国征讨越国,吴王阖闾亲率大军前去征战,双方大军在今浙江嘉兴一带展开决战。越兵背水一战,以死相拼,结果大败吴军。吴王也被毒箭射伤,阖闾临死之前,吩咐立太子夫差为王,一定要为父报仇。夫差励精图治,经过三年的努力,吴国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越国杀父之仇,亲率大军进攻越国。越王勾践率军迎战,在夫椒对阵。结果,吴军大败越军,越王勾践带着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上,被夫差团团包围。勾践无奈,只好派大臣文种带着大量的礼物向吴军求和。
文种来到吴军阵中,跪在夫差面前说:“我奉亡国之君的
第8篇:卧薪尝胆历史典故介绍
卧薪尝胆历史典故介绍
卧薪尝胆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最后果真可以苦尽甘来。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卧薪尝胆:将屈辱变为一种动力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释义】卧,睡;薪:柴草;胆;苦胆。睡在柴草上,品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卧薪尝胆【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公元前496年,吴国征讨越国,吴王阖闾亲率大军前去征战,双方大军在今浙江嘉兴一带展开决战。越兵背水一战,以死相拼,结果大败吴军。吴王也被毒箭射伤,阖闾临死之前,吩咐立太子夫差为王,一定要为父报仇。夫差励精图治,经过三年的努力,吴国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越国杀父之仇,亲率大军进攻越国。越王勾践率军迎战,在夫椒对阵。结果,吴军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