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看西游记
我看《西游记》
--浅谈其与佛教的关系
姓名:**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学号:2014***
我看《西游记》
--浅谈其与佛教的关系
1佛教与《西游记》的主题
《西游记》的主题是近四百年西游学研究中最为纷繁复杂,持续时间最长,也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热点,主要有宗教主题说、游戏主题说和社会主题说等三种。近二十年来,学者对《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学者们向哲理和宗教的回归。宗教主题说中与佛教相关的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是“三教合流主题说”。佛教在“三教合流主题说”儒释道三者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比较多的学者认为三教归一“是以儒为主体,以释道为补充的整合,儒高于释,释高于道”。有的学者认为“吴承恩‘三教合流’的观点倾向于禅宗‘顿悟’和陆王心学的‘明心见性’”。二是从不同角度标举佛教主题说。有的研究者认为从“《西游记》的创作意识和描写实际看,其宗旨应该是:张扬佛法无边,救苦救难,劝化众生为善”。有的研究者提出“《西游记》的主题是佛教的‘禅门心法’”,并且详细辨析了作品中与之有关的释与儒道的关系、反佛教的现象、个性解放的倾向以及主题的多义性等问题。实际上,宗教主题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牵扯到中国思想发展史、中国文化发展史和民俗学史等不同领域知识的融汇和运用,尤其是佛教发展到元明清时期,可以说从整个中国佛教发展史看,此时它已经走下坡路。更有甚者,中国宗教信仰在此阶段的发展整体上也处于一个混乱状态,儒释道、民间宗教泥沙俱下,这必然影响到文人和市民的精神选择。作为一部集体创作的小说作品,《西游记》小说主题的复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精神选择的复杂性的表现。而我们目前研究《西游记》主题出现多元化的状态,可以说也是我们精神选择多样化的表现。
作品第十四回把佛教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化作六个人物形象,他们是“眼见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以拦路贼的身份挡在悟空前行的路上,悟空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结果被孙悟空这只猴子尽皆打死,说明了出家人与“六贼”的关系,若要悟道,必除六贼。如来佛降服孙悟空这个情节,可说是“猴性终被佛性降”,只有真如才降得了心猿。南怀瑾说:“即以《西游记》而言,孙猴子代表此心,变化无穷......如来之手代表真如本体,无边无际......”如来佛降服孙悟空这个情节,可说是“猴性终被佛性降”,只有真如才降得了心猿。
经过一番实践的修证和理论的契入,孙悟空终于完成了由邪而正、由凡而圣、由猴而佛的修行历程,完成了孙悟空“无性--有性--无性”的回归,即禅宗所谓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修证次第。
2妖怪们与佛教
2.1“道家”牛魔王
作品中对道家人物的描写,大多充满贬义,作品中的许多妖怪都化为道士,不是想吃唐僧肉想得以长生,就是想与唐僧阴阳交配,成太乙真仙,或者是为了取得道教在国家的支配地位,给唐僧师徒制造麻烦。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束手无策,只好“特请如来救驾”。在玉皇大帝面前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却始终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孙悟空谁都不服,就只佩服如来:“其实如来多法力,果然智慧广无量。”一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多是去请教如来。牛魔王是以道家人物的身份而出现在作品中,是孙悟空修行路上必须克服的魔障。作品把道家人物牛魔王称为旁门左道和魔头,把孙悟空与牛魔王的战斗称为“炼魔”、“涤垢”,表明了作者抑道扬佛的宗教倾向。此外,如来辨识六耳猕猴,暗示老君之牛,收服大鹏雕等等,都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作品写了牛魔王的“贪”。牛魔王很贪名。他见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以后,就马上自称“平天大圣”。牛魔王还贪色、贪利。牛魔王本有妻子,因贪图玉面公主的百万家私,就抛下发妻,入赘于积雷山摩云洞玉面公主处。作品还写了牛魔王的“嗔”。牛王与悟空是结义兄弟,虽然悟空“害”了红孩,但牛王也已原谅了悟空:“害子之情,被你说过”,二人动手的唯一原因,是悟空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铁扇公主不借,就欺负他的夫人和小妾。更不可忽视的是,作品写了牛魔王佛性未泯。师徒四人中,唐僧是佛性的代表,牛魔王虽然“平日以吃人为生”,但他从来没有打算吃唐僧肉,可见他没有泯灭人人本自具足的佛性。
作者在牛魔王形象的世俗层面上,赋予了他一个世俗人所具有的性格,写了他从魔到佛的过程。作者用牛魔王这一形象,对佛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一观点做了形象的诠释。
禅宗与牛的关系极为密切,许多禅宗祖师经常用中国人常见的牛来阐明高深的禅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反映了禅宗祖师应机说法的大智慧。禅宗中的以牛说法,主要表现就是把心性的修证比作牧牛。《西游记》中的以牛说法,从牛魔王的出场到“情愿归顺佛家”,形成了一条草蛇灰线。我们循着这条灰线,来追寻作者以牛说法思想的轨迹。
佛教唯识宗认为,从修持的角度讲,宇宙万法中,“心法最胜”。“有为法中,此最胜故。造善造恶,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此心也,所以先言。”《百法明门论解》中说“心法”也称“心王”,是精神活动的根本主体,为“心所”所依。“心所”是相应于“心法”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是“心王”的从属,是它的延伸作用。它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不能独立,与心一起才发生作用,故名“心所”。心不起时,“心所”不起。“心所”有众多种数,而皆各率其眷属,归属于每个心王之下。“心所”归心所有,是心的助伴。离开“心王”,“心所”不能单独生起。
南怀瑾说:“《西游记》是阐述修道的一部小说,其中的孙悟空,是表征努力改过,有意向善的人心。而牛魔王,是孙悟空的拜把兄弟,代表了到处乱跑,不易驯服的狂野之心。
2.2智慧的妖精--白骨精
第一,变化次数多,变化对象有讲究。相对于其他妖精而言,白骨精变了三次人形,在妖精中,他变人形的次数较多。白骨精变人形,除了次数多,选择变成什么样的人也很有讲究。虽然只有简短的三招,却招招奏效,如果不是孙悟空付出了让紧箍咒把脑袋勒成大葫芦并且被轰回老家花果山的沉重代价,善良的唐长老恐怕早就被这三招给拿下了。第二,变化策略的高超。白骨精使用“解尸法”,孙悟空的棍子打来时,她抖擞精神,预先走了,把一个假尸首打死在地下,唬得个唐僧战战兢兢,让唐僧更肯定了孙悟空确实打死了人。白骨精与其他妖精相比,与孙悟空直接进行的正面较量比较少,她是通过唐僧来打败孙悟空的。
悟空和白姑娘这一仗打得彻底干净,那些动不动就蹦出来求情的神仙在此役中一个都没有出现,是悟空和白骨精在一对一的交手,而上面没人的白姑娘根本不是悟空的对手,悟空从头到尾亲历亲为、苦苦鏖战。这一仗所暗示的正是吴承恩为官期间渴望的的一场干干净净、艰苦卓绝的经历。
在孙悟空消灭白骨精后,唐僧不但不欣喜,反而产生一种深沉的负罪感,认为他们师徒毁灭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甚至将孙悟空驱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作品把以家庭观念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寓含在白骨精所变化的一家人身上,使她成为与佛家理想境界相对应的世俗生活的代表。她几次变化,由清秀的少女,到白发老抠,后到念佛老翁,组成一个“美满的家庭”,这是世俗生活对佛家精神追求的一次撞击和诱惑。
首先,在佛家理性的追求上,白骨精故事体现了佛家理性与以家庭观念为主的社会伦理的矛盾。出家人要想修成“正果”,必须“外物”“外身”,抛舍家庭观念的影响,消除六根,灭绝一切可能之欲念。就这一角度,吴承恩对唐僧是持一定批判态度的;其次,在佛家理性的表现上,作者又讲究佛家与家庭伦理的融合。佛家并不否决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相反,对于天然形成的儿女之情,父母之情得以遵奉,正是佛家理想所在。对于情分之内的人的家庭观念与意识,是应该被肯定的。再说了,佛家求佛布道,正是为了天下“芸芸众生”都得普渡,使他们得以奉人伦,遵纲常过幸福生活,其所讲究的“我不人地狱,谁人地狱”,就是佛家理性奉献于社会伦理观念的一种显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唐僧重视那一家三口的幸福,并没有大错,反而应该赞赏,他具有博大之爱心,这是佛家精神之所在。
2.3与神佛有关妖魔形象塑造的意义
通过对塑造与神佛有关妖魔形象的原因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众妖魔形象的塑造也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现实意义的一方面集中体现在对明代中叶以后黑暗腐朽社会的讽刺与批判。而另一方面就是对佛教也进行了一些讽刺。虽然《西游记》整部作品以唐僧师徒前往西天获取真经为故事题材,但是其中也常有对佛教的揶揄讽刺之处。而这揶揄讽刺之处正是通过与神佛有关的妖魔形象的塑造得以体现出来。比如八百里狮驼山狮驼洞的三魔大鹏金翅雕。他作恶多端,五百年前吃了狮驼国的国王以及文武百官,满城大小男女也尽被他吃了干净,夺了狮驼国的江山。就是这样一个妖魔,却被写成是如来的母舅。当如来收服它的时候,它对如来竟直呼姓名说“如来,你怎么使大法力困住我也?”这样大胆的称呼描写,恐怕多少都会让读者感觉到对佛祖的不敬,而在这不敬的背后更是包含了对佛教的些许嘲讽。再看朱紫国国王,麒麟山獬豸洞赛太岁将朱紫国金圣宫娘娘用妖风卷走,使得朱紫国国王忧思成疾。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现在的国王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射伤了西方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所生的雄孔雀,并使雌孔雀也带箭归西了,于是菩萨便下令让他也拆凤三年。朱紫国国王的无心所为虽然伤害了菩萨的二子,但是作为佛家的宽容和慈悲在这里丝毫没有体现出来。相反,让我们看到的是菩萨们的极强的报复心理,慈悲为怀的信条被他们远远的抛在了身后。
3诸神形象的宗教意蕴
《西游记》的作者在总结前代宗教神并加以改造的过程中,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宗教神系统。这个宗教神系统,既不同于道教的神谱,又不同于佛教的神谱,更不是民间神的汇总,而是混合了三教,又被作者按照社会运转规则重新划分了等级的新的神灵系统。
吴承恩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风光旖旎的神的世界。但是作者对待神的态度又绝不是顶礼膜拜,而是不时让神灵表现出其世俗的特征,让其表现出可笑可鄙的一面。就是通过对神灵可笑、可鄙的表现的嘲讽,作品就达到了颠覆神的威灵,捍卫人的尊严的目的。
就连法力无边、地位尊崇的如来佛祖也不时被孙悟空加以嘲讽。小说第七十七回中孙悟空先是在如来佛祖面前捶胸顿足地控诉妖怪难以降服,后来当如来佛祖说自己认得妖怪时,又两次骂如来佛祖和妖精关系暧昧。
如来闻言道:“你且休恨,那妖精我认得他。”行者猛然失声道:“如来!我听见人讲说,那妖精与你有亲哩。”如来道:“这个刁猢狲!怎么个妖精与我有亲?”行者笑道:“不与你有亲,如何认得?”……行者闻言笑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如来道:“那怪须是我去,方可收得。”
在这段文字当中,孙悟空曾经两次提及如来佛祖与大鹏精的亲戚关系,在如来佛祖进行解释之后更是毫不留情的称其为“妖精的外甥”。作者正是通过作品中人物之口,使人和神进行沟通和对话,将神从高高在上的祭台上拉了下来,还原为可以调侃的对象。
神是人们观念中的、由于崇拜而产生的、由人创造的、具有人的意志和心理活动的、凌驾于人类之上并能够主宰和改变世界的超自然的力量。《西游记》作为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为我们描绘了庞大复杂但是运行规则类似于人间社会的神佛世界。在这个神佛的世界当中,作者塑造了许许多多形象各异的神灵形象,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法器、法力,让他们在《西游记》的故事当中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西游记》当中涉及的神灵众多,但是我们看起来却丝毫不觉得杂乱无章;同时,这些神灵还带有三教合一的色彩并融入了许多世俗化的特征。《西游记》的作者不仅将诸神按照民间习见的神谱进行了大致的归类,还根据故事情节本身的需要加入了自己的创造。《西游记》诸神形象当中还蕴涵了内容丰富的现实、哲学、宗教等方面的文化意蕴,并具有构建作品奇幻的艺术风格和真幻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作用。神灵考验的主题亦支撑起作品神幻框架。
第2篇:我看《西游记》
(一)
我那八岁的小侄儿也许永远无法理解,何以我这个早已跨入成人行列的姑姑竟会对央视新近播出的《西游记》续集表现出如此巨大的热忱与兴奋。这也就象我至今难以体会我的父辈们对《林海雪原》、《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特殊感情,半百之年说起仍活泼愉悦一如孩童。不过我能明白的一点是,这种很难理喻的偏爱大概正源于每个人心中对那个已遥遥远去的自己的眷恋与疼惜,而当我们各自一辈人各自回顾时,《林海雪原》或《西游记》正是最熨帖的童年载体、最亲切的记忆凭藉。
我个人有一奇特的思维定式:每当提及“童年”二字,脑海中便会倏地闪现出一朵白莲花。这一古怪的意念联系最初便源自于当年在电视上初会《西游记》,有一集说到观音菩萨等四位神仙商议乔装试探唐僧师徒的取经心志,其中有一个特写镜头:池中一朵隽雅的白莲花正在冉冉初绽。算来已是十多年前了,我那纤尘不染的童年时代便正是在那个时候盛开在《西游记》中、白莲花畔,清洁美丽的花瓣上滚落透明的心思、清澈的心事、恬静的心情、满足的心境。
那时侯的我,不知道就业压力,不知道通货膨胀,不知道托福绿卡,不知道按揭买房。那时侯的我,有点烦恼也就是作业太多晚上看不成《西游记》,最大的虚荣也不过是想方设法在作文中穿插些优美辞句好出出被老师当范文宣读的风头;一旦“得逞”,就乐得一路颠回家报喜,那晚的《西游记》也会看得特别心安理得、特别有滋有味。
那时侯的我,很多事都不懂,却看得懂齐天大圣眼中的泪光;很多事都记不牢,却能一口气按顺序背出“九九八十一难”。
十多年后的再度重逢,就好似遭遇一位多年久违的故人、接续一段往事依稀的旧梦。我激动之余却是无言以对,而故人依旧巧笑嫣然,旧梦如故五彩斑斓,这才让我惊觉,自己身上多出了那么些杂乱与黯淡。
(二)
有人说:读《三国》,就是做不成英雄的人圆一场英雄梦。那么能不能说:读《西游》,就是做不成神仙的人类圆一场神仙梦?
而神仙又是什么呢?
西方人也有自己的神仙梦,比如圣经故事、希腊神话。不过与他们相比,中国人梦中的神仙似乎更少些人间的烟火气,更远离了红尘的琐屑与烦扰。单说那出场时“长袖曳广带”、“虚步蹑太清”的典型造型,那份优美、飘逸、虚无、空灵的冰雪气质,西方神仙们敢与比肩?
人无疑是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但人还可能同时活在另一个世界里。我们的先民们将自己只有在那里才能体验到的快乐倾情抖落,于是便飞起了美仑美奂的中国神仙。
心向往之,梦寐思服。中国人的神仙梦,怕是比其它民族都来得深,来得醉人,也来得渺茫。
因而这样的梦是轻易做不得的。否则每做一次,对现世生涯的耐心和雄心就跟着消褪掉一分------除非真能做成神仙,要不然可教人怎么过?
。。。。。。
我正坐在电视机前努力分辨着真假美猴王,同时听凭自己的思维野马脱缰得没边没际,父亲冷不丁一句话恰与我的思路自然衔接:
“这人哪,大概只有心里没事的时候才装得下《西游记》。。。。。。”父亲说话,很少象这样让人心里一震的。
是了。人只有心里没事的时候才装得下《西游记》这样的海阔天空神游世外。想起当年,除了功课就不知道还有什么能算作“事”的我,就盼着大人们能把“事”都忙完了好陪我一起看《西游记》;而十多年后,却是我匆匆瞥一眼《西游记》便挤上火车赶去另一个城市谋生,已退休在家本可安详品评电视的父母满心的挽留无法出口。。。。。。
原来,心里装得下《西游记》的日子,竟是那么的奢侈啊。
(三)
吴承恩老先生无疑是有着很深厚的佛学功底的,一部《西游记》中到处可见佛家的“专业术语”,有的还颇佶屈聱牙。然而在我读来,《西游记》骨子里并没有“佛”的那股子虚无缥缈。在《西游记》的世界里,无论是神仙、菩萨还是妖怪、魔王,个个都被塑造得有血有肉、人味十足、轮廓凸显而毫不模糊,常令读者忍不住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一切都与俗世苍生太贴近了,有维度、有质感得让人几乎产生触手可及的幻觉。悟空的乐观、生气与俏皮,唐僧的坚毅、苦志与糊涂,八戒对红尘的迷恋与贪痴以及沙和尚的忠心与耿直,这一切永远构成我对《西游记》倾心的理由,因为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如果说那些宣扬佛理禅机的文艺作品常让我想起冬日黄昏的梅花映雪,则读到《西游记》时我眼前便会铺开一片春光明媚山花烂漫。孙悟空和他的师父师弟们分明是怀着一颗赤子般的入世之心在走通往西天的出世之途,一路的重重黑雾掩不住一路的希望与快乐,对生命的热爱,对存在的执著似乎才是吴老先生笔下不自觉透露的最大秘密。
当然最终都修成正果、踏入佛门了,但我们似乎总能听到师徒四人惯常的对话------无论是打趣、抱怨、关怀或呵斥,尤其是大徒弟那顽皮不羁的笑声------在法相庄严、本应是人人屏息敛气的大雄宝殿里久久回荡。英雄们最终的超凡脱俗是英雄们的归属;而我们凡夫俗子所记挂的,无非是那条路上曾经走来过四个(算上白龙马就是五个)可爱的身影,曾经留下过一段温馨的神奇。
章颖子
第3篇:我看西游记初三作文
我看西游记初三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看西游记初三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原,我梦中喜欢到那种地方去。可能是因为我本就向往那种生活吧!
我骑着马儿奔腾在广阔的草原上,手执长鞭,前面正是我喂养的马群。那匹跑的最快的是我的马儿带回的一匹野马。我本想赶走它,但它好像就是我本就喂养了很多年的马崽,每天都粘着我。或许这只马在族群中是一个异类吧!于是我接受了它。
我没有为它起名字。因为我觉得,这么优秀的马儿,什么名字都配不上它。平时,只一个口哨,它就到了我的身边。我每天都骑着它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