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三国演义读后感2_2000字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
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读三国的时候,觉得人物形象很生动鲜明,有很多让我觉得喜欢的人物,其中有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备.关羽……但是在这些人物中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和曹操.被称为是儒家伦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学”.“识”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内容,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尖绝”曹操是个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艺术典型家,作为一个阴谋家,他具有无穷的权势和贪欲,与“仁义”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交织在阴险.奸诈.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权在握,则为所欲为 ,与诸葛等人的形象是鲜明的反叛,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汗献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对手骂为“名为汗将,实为汗贼”.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虽不为人喜爱,但也深刻的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环境!
第2篇:三国演义读后感6_2300字
历史是死的,没有多少人会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感兴趣,惟有在历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历史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故事,那么它才会生动形象惹人喜爱。《三国演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三国是一段纷争的历史,一百多年的腥风血雨在中国历史中,可它却成了广大民众茶余饭后喜爱谈论的话题,这主要归功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罗贯中曾云游四海,网罗天下对三国的民族记忆,这种记忆其实受到人们对历史的改编,融合了人们的爱狠情仇,包含人们的真是理想,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国演义》中,神化了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武圣关羽,另一位是诸葛亮。关羽有着“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的健朗体魄,又有将义气看成是比生命比战争胜负更重要的事。这俨然是一个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出现。关羽“温酒斩华雄”估计是人们最喜爱的篇目,位居弓马手,武艺擎天地,温酒未凉而取强敌首级,转瞬之间,数行之言而关羽武艺,气质,威严全显,怎能不让人惊叹。后来关羽被孙权,吕蒙等人设计杀害,其灵魂附身吕蒙痛骂孙权:“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认我否!我来汉寿亭侯关云长也”让孙权魂不附体。吕蒙七窍流血而死。这样的死后复仇怎不让人惊叹,让人大呼痛快!因此,关羽正在小说中并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向往的神。
诸葛亮又是一个典型,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锦囊杀魏延等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许不是都发生过,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体现诸葛亮智的,当他们都体现了当时人们希望当朝统治者任用像诸葛亮这样的贤能之人的愿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认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了,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东发生战争,希望请和于曹魏,诸葛亮在于他一次交谈中,不经意间默诵了曹操的儿子曹植所赋的《铜雀台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大乔可是孙权的妻子啊,小乔又嫁给了周瑜,怎能不让周瑜愤怒!“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老贼欺我太甚。””。可见诸葛亮不仅让周瑜改编了观念,又让他与曹氏集团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读过后都会对诸葛亮的只会感到敬佩。《三国演义》中的民俗文化不仅为整部小说增添了别样的风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现出人民群众的理想,有君主,就会有文臣武将,《三国演义》是以刘备为正统的,刘备旗下五虎上将,刘备庞统的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现当时人们渴望社会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
关羽和曹操,两人的关系是惟妙惟肖的,一个武圣,一个奸雄,一个义士,一个奸臣,此二人摩擦出的火花是值得深思。
首先,曹操是除刘张兄弟之外第一个肯定关羽,发现关羽的人,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遭遇敌方虎将华雄,阵前大将对垒,盟军屡屡失利,此时身为马弓手的关羽请缨,盟主袁绍先是大怒:“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文中说“曹操急止“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一句话,成就了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美名,我们从一个“急”字,便可看出曹操那是便物色了关羽,爱戴关羽,希望他成为手中的名将。
曹操发现了关羽的价值,定将努力让着价值为自己所用,终于,刘备煮酒论英雄以后背叛曹操,曹操追袭,在土山围住关公,关羽约法三章后“降”曹操,其中最后一条甚是让曹操头疼。:“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投降哪有这样的,但曹操终以为高官厚禄便可束缚其心,也就答应了,但其中有很多疑点,五关斩六将后古城会之时,曹操下令处处放行,如果他真的想留住关羽哪会这样?对待一个敌方的虎将,将其纵虎归山可是兵家大忌,那为什么土城中曹操会答应关羽的约法三章?我认为此时袁绍与曹操的关系恶化,著名的官渡之战即将爆发,曹操巧妙的运用了关羽的能力,解了白马之围,斩颜良,杀文丑,除了袁绍手中的两员猛将,大战开始便占得良机,自然关羽觅得刘备消息后报了恩后就会离开曹操,曹操也卖了人情,下令处处放行。此时曹操是做了好事。
曹操对关羽有种崇敬之情,关羽却对曹操采取了漠视的态度。五关斩六将前,曹操对关羽千方百计的讨好,送赤兔马,成就了人马奇缘,又为关羽护髯,让我们看到了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的美髯公的形象,还送关羽大小美女佳人。关羽只是把曹操气得半死,尤其在答谢赤兔马时说“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矣。”紧接着曹操“愕然而悔”,四个字,将曹操奸诈的本性描写得淋漓尽致,君不见官渡之战,二方白恶化时期,袁绍方许攸归降曹操,曹操不及穿鞋,跣足而迎,迎接后面对许攸的问题,竟谎报军粮,明显怀疑许攸投降真假,可见曹操的礼节都是做给别人看得,他的礼节越是恭敬,他的奸雄本性越是欲盖弥彰。同样,他对关羽也是一样,从“愕然而悔”便可知,他的所作所为都是给世人看的,都是让世人明白他是怎样的“爱戴”人才。其实完全是在演戏。
曹操对关羽虽是恭敬,但又怕又惧,刘备携民渡江,张飞大闹长坂坡,曹方将士听到张飞一声巨吼,顿时退去,还给归功曹操,他赞赏关羽武艺高超关羽却说“吾弟张飞,能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曹操一定是朝思暮想,这张飞,后面必将是我方大患,如此则是,一传十,十传百,曹军上下,一军皆惊。
曹操对关羽是有怕有恨,其实是曹操对关羽的嫉恨。东吴用计杀了关羽,头颅摆在了曹操面前,曹操也不装着流泪了,只是讥笑着问“云长公别来无恙”,只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操惊倒。曹操的问题,其实是含沙射影地痛骂关羽没有归降自己,才招致了今日,又是一副奸雄相,但“操惊倒”后谓众官曰“关将军真天神也.”曹操虽在口头上一度占得优势,但在罗贯中笔下,曹操和关羽哪能比?
曹操对关羽既崇敬,又畏惧,既想用其能,又畏其能,但关羽漠不关心,在关羽眼中,曹操只不过是个奸雄小人,乱臣贼子,他可能赢得天下,但永远赢得不了人之心,关羽才是真英雄。
第3篇:初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初中这个阶段,是需要广读书的,而四大名著也是我们值得一读的,读完就写一篇读后感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初中《三国演义》读后感(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是一部出名的历史小说,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该书的背景是东汉末年,从宦官乱政、黄巾起义开始,描写在乱世中曹操、刘备、孙坚父子怎样运用人才争夺天下的故事。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演义让一个个英雄人物形象的在我心中出现。勇武过人的吕布、霸气十足的孙策、忠心护主的曹洪、老当益壮的黄忠想象典韦拼死守寨门的悲壮、赵云血战长板桥的惨烈、周瑜纵火烧赤壁的快意、孔明病死五丈原的无奈三国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我对以下几个重要人物说点感想:
曹操。自小就崇拜曹操,也许是他太有军事才能,也许他太有人格魅力,(也许在游戏中他总
第4篇:初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知道的故事,但是关于这个故事的细节,你有仔细的了解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初中《三国演义》读后感(一)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认识周瑜,周瑜是三国时期孙权手下的一员有勇有谋将领,他虽没有诸葛亮多计谋但也算是足智多谋,在战场上吪刹风云,在历史的舞台上闪耀光辉,在生活的棋盘中举足轻重。也堪称一代天骄,似乎是人们敬佩的对象,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很简单,是人才的周瑜也是小人,例子很明了:
《草船借箭》一小故事则体现了周瑜的心胸是何等狭窄,他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自己一招,便心怀妒意,甚至想置诸葛亮于死地。他以军中缺箭为由,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想以此来除了诸葛亮。由此观之,周瑜不仅妒忌心强,且十分狡猾险恶。而聪明能干智慧过人的
第5篇:初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人人都喜欢机智多谋的诸葛亮,但是故事中有这样多的英雄你喜欢的人物是不是另有其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初中《三国演义》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
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因为他十分机智,就拿《草船借箭》那个故事来说吧
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
第6篇:三国演义读后感初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初中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初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初中1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之诸葛亮三气周瑜》,故事是这样的。
诸葛亮第一次气周瑜时,是因为诸葛亮把周瑜想要的南郡先得到了,又连夜用兵符调出了荆州、襄阳的兵,叫关羽、张飞把城夺了。周瑜怒发冲冠,大叫一声,金疮迸裂,正中孔明一气之计。
第二气是因为周瑜献策,请孙权假装将妹妹许配给刘备,等刘备到南徐结亲时,将他押下,来换荆州。孔明知道此事后,交给刘备三个锦囊,刘备依计行事,娶了孙权之妹,顺利回到荆州。周瑜大怒,这是孔明二气周瑜。
这第三气是因为,曹操看刘备得了荆州势力日益壮大,为了使刘备、孙权相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