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25 06:47: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教学目标

.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主要内容;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讲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习、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指令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观测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共5个)

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④三名宇航员进入指令舱。

⑤“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后进入预定的轨道。

⑥“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登月轨道。

⑦三名宇航员进入梦乡休息。

⑧“阿波罗11号”飞船到达离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⑨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

⑩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

⑾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来到了月面。

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在月面上紧张的工作。

⒀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⒁登月舱和“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登月舱被甩在太空。

⒂“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⒃对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总结

⒄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⒅阿姆斯特朗谈登月的意义。

2、归纳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明确:可分四个阶段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4、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件。

①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②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

③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

④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开始进入梦乡。

⑤19日晚上8点33分,飞船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⑥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⑦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

⑧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⑨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⑩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

⑾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

⑿(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7月21日14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⒀7月22日0点15分,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进入预定轨道。

⒁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

⒂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阿波罗11号”飞船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⒃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5、作者为什么详细的交代时间,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有何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6、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

明确:

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把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④把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表面

⑤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把美国的星条旗它插在月面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7、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

明确:科学家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

四、教师小结:本文就是真实记录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全过程的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引人入胜是本文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如何理解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具体句子略。)作用:起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阅读本文后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

二、畅所欲言拓展延伸、现时篇

②我国作为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有哪些惊天动地的成果呢?请你介绍一下好吗?

③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2、想象篇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三、总结语

月的故事引人入胜,月的情愫丰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但我国航天技术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我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在座的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愿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板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

伟大的壮举

人类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

昂首挺立

遥遥在望

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反思:

第2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培养学生研究课文的能力及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过程和方法: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和登月成功后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重点难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2.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1.自主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4)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1)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2)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3)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4)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

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月亮上的足迹》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奏响歌曲《我的中国心》)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立志成为明天学科学,爱科学,并和平利用科学的新型建设者。

六、延伸练习

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2.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附:板书设计

准 备

月亮上的足迹 {升 空 } 伟大的壮举

登 月 人类的智慧

返 航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第3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小时候,奶奶给你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月亮上的足迹》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讲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内容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② 可以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许可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读准“域、椭、锹”的读音;理解、积累“里程碑、昂首挺立、神往、畅谈”等词语。

2、 了解人类登上月球过程,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二)、能力目标

1、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 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三)、德育目标

1、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的一句话的意思,培养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读感知法,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2、快速阅读法。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