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阿房宫赋》教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
2、 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
3、 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教学安排:3-4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和衰,总是有其规律的。杜牧在政治上是密切注视世事的作家,他曾表示自己十分注意历代“治乱兴亡之道”、“古人之长短得失”。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这是一篇讽时刺世之作。文中对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杜牧企冀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这篇《阿房宫赋》就是他匡世济国的思想的体现。
二文体介绍: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的一种文体,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裁,讲究铺叙夸张渲染,讲究词藻,还讲究音韵对仗等。
三学生自学:
1 要求学生不看课文注解,通读全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尚有不懂的地方标出(1)、(2)……序号。
(让学生通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并且有层次地运用已有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借助课本注解、字典进行自学。教师在巡视中发现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对性、集中性和实际性。)
2 板书补充,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1)注音:
骊(li)山不霁(ji)何虹妃嫔(pin)媵(ying)嫱(qiang)
辇(nian)来于秦尽态极妍(yan)鼎铛(cheng)玉石
管弦呕(ou)哑(ya)
(2)注解:
不霁何虹:雨(雾)过天晴
高低冥迷:幽深
杳不知其所之也: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到,去
齐楚之精英:精华
秦爱纷奢:多
可怜焦土:可叹
(“可怜身上衣正单”--值得同情;“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爱)
(3)词类活用:
辇来于秦:名--》状
朝歌夜弦:名--》状;名--》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名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动
族秦者秦也:名--》动(使动)
廊腰缦回:名--》状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
(4)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在文中的运用
例如:明星影荧荧,开妆镜也
戌卒叫,函谷举
(5)完成“思考与练习”四、五
3翻译全文(口头练习)
四深入理解:
1 文章开头几个字的用意是什么?
点明阿房宫出现的时代背景。因为下文中的妃嫔、珍宝均来自六国,秦始皇的的纷奢骄横,也是因为他灭了六国之后,自以为功高千古,随心所欲造成的,所以这点明时代背景的12个字,是这篇赋的总纲。
2 这篇赋的写作思路:
宫殿的宏伟壮丽(宫中的歌舞之盛)--》宫人宫藏之多(秦人的骄奢)--》骄奢导致灭亡,阿房宫被烧毁--》分析原因,抒发感慨。
3文学创作中艺术形象的塑造讲求典型性,本文塑造的形象是阿房宫,这个形象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
(1) 是秦始皇骄奢的见证
(2) 是封建独裁的象征
(3) 是秦王朝灭亡的标志
所以,选取这一形象,用来论秦很是贴切。由于宝历年间正大建宫室,以阿房宫来论今很恰当。而要把这一典型的生活形象变为散文中的艺术形象,就要充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形象加以描绘,作者在塑造形象时,充分发挥了“赋”的特点。
4试举例分别说明“赋”体的特点:
(1) 泼墨如云,铺张蹈厉
(2) 铺叙有序,环环相扣举例(略)
(3) 妙于用语,珠圆玉润
形式虽华美,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却给人以强烈印象,并揭示了历史本质的真实,因而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也能够深入人心。
5本文的构思是借古讽今,是议论时政,铺叙描写是议论的铺垫,是必备条件;议论是描写的归宿,是必然之结果。本文因宫而起,缘宫而发。越是写得壮观繁华,后面的议论越是扎实可信。唯其描写笔墨之淋漓、酣畅,议论文字才显恣肆汪洋。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冷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以昔借以讽今,企冀唐统治者更弦易辙,作者到这一步,才揭示了他的写作本意。
6比较《过秦论》的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
(1) 均先铺叙,后议论;
(2) 均借古鉴今:《过秦论》喻汉朝皇帝,《阿》喻唐朝统治者;
(3) 《过秦论》作者认为秦忘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认为秦亡是“不爱其人”;
(4) 《阿》用的是“赋”的形式,《过》也具有浓厚的“赋”的色彩。
五、板书设计:
写作思路:
宫殿--》宫人宫藏--》骄奢而亡--》不爱其人
“赋”体特点:
(1) 泼墨如云铺张扬厉
(2) 铺叙有序环环相扣
(3) 妙于用语珠圆玉润
第2篇:阿房宫赋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会导致覆亡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是明确本文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方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是文字较艰深。
解决以上重点、难点的方法是加强诵读,加大教师指导、讲析的分量,以读读、讲讲、议议、背背的形式贯穿课堂始终。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读、背课文。
2.学生自我理解课文内容,疑难词、句、意,课堂向老师、同学质疑。
3。讨论本文的立论与《过秦论》有何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有何不同?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回màn囷焉qūn不何虹jì
妃pínyìngqiáng焚兰jiāolù
不知其所之也yǎo尽态极yán掠piāo
鼎chēnglǐyǐzīzhū
贺梁之chuán在之粒yǔsù横jiàn
ōuyācēncī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二)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注意读出阿房宫的宏伟气势和赋铺张扬的特点。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完了、结束北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未何虹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数→动统一
构而折“骊山”名→状从骊山
“北”、“西”名→状向北、向西
未何“云”名→动出现云彩
“龙”名→动出现龙
未霁何名→动出现虹
歌台暖动→名歌声
5.段意理解。
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兀”“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这段内容。
(三)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阿房宫赋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研讨余下段落,完成课后习题,凿实-词多义。
(二)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s.不知其所也“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妍”,美丽。
c.立“缦”通“曼”,久。
d.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采于秦“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韩魏之,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鼎”“玉”“金”“珠”,名→状
“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三)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b.直栏横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举:被攻取
b.焦土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四)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3.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五)布置作业
[拓展思路,深究问题]
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略)
[课上练习,巩固重点实词]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略)
第3篇:阿房宫赋(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
2、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
3、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5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默写两句名句: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迁《资治通鉴》)
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和衰,总是有其规律的。杜牧在政治上是密切注视世事的作家,他曾表示自己十分注意历代“治乱兴亡之道”、“古人之长短得失”。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
第4篇:《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
1.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