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赣南采茶戏阅读答案
赣南采茶戏阅读答案
赣南采茶戏
江西采茶戏是江西各地采茶、花灯等民间歌舞小戏的统称。最初为茶农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后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每逢灯节或收茶季节,茶农常用这种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因以茶篮为道具,亦称“茶篮灯”。后来,内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断丰富,逐渐发展成为活跃于广大农村的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形成最早,发源于赣南的安远县九龙山一带,清代中叶已流行于赣南和粤北,约四百年的历史。江西各流派采茶戏的形成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到赣南采茶戏的影响,可以说,赣南采茶戏是江西采茶剧种的先导。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据传说,唐明皇时有个宫廷乐师叫雷光华,因犯宫禁流落到安远九龙山种茶为生,农事之余,教农民唱茶歌,玩茶灯,编成了“九龙山摘茶歌”,这就是赣南采茶戏的起源。明代中期,在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茶区,采茶歌、采茶灯由于加入故事情节而逐步发展成为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其始祖剧目是《九龙山摘茶》,代表剧目有《挖笋》、《拣田螺》、《巧耍香龙》等,经过整理的《采茶歌》、《口妹子》较有影响,《茶童戏主》和现代戏《怎么谈不拢》已摄制成影片。
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喷呐、锣、鼓、钹和笛子。人物通常由“二旦一丑”组成,表演时二旦对唱,丑角插科打诨。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矮子步根据上山曲腿,挑担压肩时的形体而创造的;扇子花是根据摘茶时,一手摘茶一手用扇子不停地扇风,免得茶叶藏热而创造的';单袖筒是根据摘茶时,右手摘茶,左手持巾时而擦汗,时而遮阳,时而作茶篮盛茶而创造的。摹拟动物形象,主要有:猴子撒尿,猴子洗脸,蜻蜓点水,懒猫抓痒,鸡公啄米等。其中矮子步、单袖筒和摹拟动物动作,均为丑角刻画人物所用,它是赣南采茶戏最具特色的地方和精华所在,故有“三角成剧,小丑当家”之称。
江西采茶戏虽从清乾隆时起屡遭禁演,但它仍以顽强的生命力活跃于广大农村。由于它善于吸收各种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的长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非常迅速,现已成为江西流行最广泛的地方戏曲。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文中学高三语文组收集整理)
7、列关于赣南采茶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赣南采茶戏的孕育形成,大致经历了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三个发展阶段。
B、赣南采茶灯区别于采茶歌的地方是加入了民间舞蹈的形式,而赣南采茶戏区别于采茶灯的地方只是加入了故事情节。
C、赣南采茶戏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以勾筒(二胡类)、喷呐、锣、鼓、钹和笛子为主。
D、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题材上多取材于下层群众的日常生活。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三角成剧,小丑当家”是赣南采茶戏最具特色的地方和精华所在。
B、赣南采茶戏历史悠久,它萌芽于唐代,形成于明后期,盛行于清中叶。它的起源是唐代宫廷乐师雷光华所编的载歌载舞的“九龙山摘茶歌”。
C、赣南采茶戏舞蹈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摹拟动物形象等,这些舞蹈动作均源于劳动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赣南采茶戏形成最早,江西各流派采茶戏的形成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赣南采茶戏的影响,可以说,赣南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先导。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或推断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三角成剧,小丑当家”是指赣南采茶戏角色通常由“二旦一丑”组成,表演以丑角的矮子步、单袖筒和摹拟动物动作最具特色。
B、赣南采茶戏始祖剧目是《九龙山摘茶》,代表剧目有《挖笋》、《拣田螺》、《巧耍香龙》等。现代戏《怎么谈不拢》已摄制成影片,可见其选材能与时俱进,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赣南采茶戏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赣南采茶戏善于吸收各种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的长处,建国后,发展非常迅速,现已成为江西流行最广泛的地方戏曲。因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答案:
7、B(以偏概全。应结合第一段“后来,内容、唱腔、表演形式不断丰富,逐渐发展成为活跃于广大农村的采茶戏”来判断。)
8、D(A.偷换概念,原文是说“其中矮子步、单袖筒和摹拟动物动作,均为丑角刻画人物所用,它是赣南采茶戏最具特色的地方和精华所在”B.张冠李戴,“载歌载舞”是采茶灯和采茶戏的特点。C.“摹拟动物形象这一舞蹈动作源于劳动生活”文中无依据。)
9、D(强加因果)。
第2篇:扶持赣南采茶戏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扶持赣南采茶戏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赣州市扶持赣南
采茶戏发展情况汇报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赣南采茶戏源于赣南民间歌舞,是典型的赣州本土剧种,迄今有300多年历史,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戏曲专家誉为我国最具乡土气息、最具原生态的文化艺术形态之一。近些年来,赣州市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立足传承、大胆创新、普及推广、产业发展的思路,努力促进包括赣南采茶戏在内的赣州地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跨越发展,顺应了群众的热切期盼,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
需求,有力推动了赣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主要做法
我们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一方面立足传承赣南采茶戏的特质和精髓,另一方面在大力创新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以及推动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上下工夫,极大地发掘了赣南采茶戏的发展潜力,焕发了赣南采茶戏的蓬勃生机和旺盛创造力。
(一)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为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一是对赣南采茶戏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制定下发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把赣南采茶戏发展列入其中。市委、市政府将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发展列入年度工作报告,对当年赣南采茶戏发展进行安排部署,市人大、市政协每年都开展专题调研,对发展采茶戏提出意见建议。二是实施赣南采茶戏保护工程。市政府专门出台定向培养赣南采茶戏表演专业学生的政策措施,从2007年起,每年定向培养60名专修赣南采茶戏的后备人才。三是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市财政给予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全额拨款的特殊政策,并全额返还该院每年近150万元演出收入,用于扶持采茶戏发展。近5年来,市财政仅拨给赣南采茶歌舞剧院专项资金就达1000万元。下一步,我们还将建立赣州地方戏保护发展基金,用于赣南采茶戏剧目抢救性发掘、整理,创作出版优
秀剧目,奖励突出贡献人才。
(二)大力推进赣南采茶戏创新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传承,是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我们积极推进赣南采茶戏剧目、表现内容、艺术形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在更高起点上促进了赣南采茶戏的长足发展。一是积极推进艺术形式和剧目内容的创新。对赣南采茶戏的表现内容、剧目编排、人物刻画、表演形式、舞台效果大胆创新突破,把原来较为单一的采茶小戏发展到相声、小品、音乐剧、快板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形式,创作生产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反映现代生活、符合群众欣赏情趣的新节目,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二是积极推进优质资源整合手段的创新。积极探索演出生产方、市场中介和演员三方合作的生产方式,把艺术生产的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等生产要素进行最优配置。同时,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引导和组织市、县专业团体,采茶戏爱好者,学校多方联动,对采茶曲牌重新填词,丰富赣南采茶戏的内容。比如,将赣州有名的“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以及八境台等景点巧妙填注到采茶戏曲牌中去,使采茶戏成为生动的赣州市情教材。近两年,我市学校创作的校园采茶戏《茶林青青》获第三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特等奖、《山花花开》获第八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金奖等。三是大力推进采茶戏专业院团体制机制的创新。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实行了全员聘用、全员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制,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着力培育赣南采茶戏产业。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壮大,都需要不同程度地走市场化、产业化之路。我们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采取市场运营模式,大力培育和发展赣南采茶戏产业。一是大力培育和拓展赣南采茶戏市场。2006年,市财政投资近20万元,专门建起了赣南采茶戏小剧场,用于采茶戏专场演出。每场演出给予补贴,把门票维持在5元的低价位,至今已演出200多场,观众3万多人次。全市现有16个专业和综合剧院(团),每年的演出场次都在2600场以上。二是积极推动赣南采茶戏文化产品开发。引进赣州大地音像公司、楚汉音像公司等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制作发行了以“采茶神韵”VCD光盘和国家一级演员龙红的专辑《赣吟龙韵》为代表的赣南采茶戏经典曲目光碟多达二百多出、数量十万多张。目前,全市140余个赣南采茶戏和采茶曲牌被制成光碟,发行量突破400万张,不仅销往周边省市,还远销海内外客家聚居区。三是扶持发展民间剧团。目前,全市民间专业和业余剧团达200多个,从业人员6000余人,全年演出5000场左右,年收入达500万元以上。
(四)努力打造赣南采茶戏精品。没有创作的繁荣,就没有赣南采茶戏的繁荣。为此,我们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以精品创作生产带动赣南采茶戏整理上质量、上水平。一是二度创作了一批经典剧目。改编创作和重新排演了《试妻》、《钓拐》、《补皮鞋》、《睄同年》、《阿三打铁》、《双打龙凤刀》、《莲妹子》、《花灯仙子》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剧目。二是打造了一批红色题材的精品剧目。把红色题材和赣南采茶戏相结合,先后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精品剧目。大型采茶戏《山歌情》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及五个单项奖,并于2009年10月28日在我国最高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参加新中国60周年献礼演出取得大成功;最新创作的大型现代采茶戏《快乐标兵》已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在公演后取得专家和普通观众的一致称赞;采茶小戏《鸳鸯树》在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暨第二届小戏小品大赛上获优秀剧目奖;采茶戏《围屋女人》、《烽火奇缘》,采茶歌舞《哎呀嘞,这片红土地》都先后获得省级奖项。三是编排了一批现实题材的现代采茶戏。新编小戏《瑶嫂•汉哥》参加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汇演获
优秀剧目奖,反映现代农村风貌、农民生活的《换亲》、《果乡情》、《会唱歌的文具盒》、《脐橙缘》、《马乡长做媒》等受到群众好评。
(五)切实抓好赣南采茶戏推广普及。赣南采茶戏源于民间,根在民间,生命力在民间。近几年,我们坚持不懈地狠抓赣南采茶戏的推广普及,努力使赣南采茶戏进入千家万户,深入百姓生活。一是从娃娃抓起,开展采茶戏进校园活动。2007年,我们在章贡区和安远县的中小学校试点,启动“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先后召开“全市采茶戏进校园活动”工作会议和研讨会,将普及赣南采茶戏列为全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年多来,全市共有309所中小学开展了这项活动,学唱采茶戏成为全市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二是创新普及形式,编排推广采茶健身操。组织专业人员将赣南采茶戏的曲调和舞蹈改编成采茶韵律操,在全市推广。近两年来,一共组织了三次全市性的采茶健身操大赛,参与群众多达十几万人,赣南采茶健身操的韵律响遍了赣州城乡的广大社区村落。
二、主要成效
经过近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赣南采茶戏迎来了又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赣南采茶戏的普及率、知名度、影响力和发展实力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
提升。
一是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群众参与程度大大提高,学采茶戏、唱采茶歌、跳采茶舞、看采茶戏成为赣州独有的一种社会时尚,全市采茶戏人才队伍也进一步壮大,为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得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目前,全市共有专业和业余采茶歌舞院团216个,演职人员达6500余人。同时,由于深化了专业采茶歌舞院团的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了促进赣南采茶戏良性发展的内生机制,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实力和后劲得到有效增强。
二是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这些年,赣南采茶戏多次晋京演出,江泽民、李鹏、李瑞环、吴邦国、曾庆红、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观看过赣南采茶戏;中央电视台新视听栏目对赣南采茶戏进行了专题宣传推介;赣南采茶戏演员龙红、张曼君凭借着在赣南采茶戏表演上的深厚造诣,先后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龙红还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并被中宣部评定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第三批“四个一批”人才;2007年以来,赣南采茶戏四次组团赴台演出,两次走出国门赴新加坡演出,都获得巨大成功,赣
南采茶戏走向了全国,走出了国门。
三是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性文化生活。以赣南采茶戏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呈现出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的可喜局面,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据统计,全市专业和业余采茶歌舞院
团,每年共演出场次累计达7600多场。
四是进一步彰显了赣州地域文化特色。赣南采茶戏自诞生起,就成为最具赣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如今,赣南采茶戏在加快发展中有机吸收、融合了赣州丰富的红色、客家、宋城等本土文化元素,进一步成为了赣州地域特
色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了赣州对外交流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
五是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由于现在的赣南采茶戏创作演出融合了时事政策、廉政文化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文明新风等内容,倡导了新思想、新理念、新风尚,使群众在艺术欣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农村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比如,宁都县卫东剧团40年来一直坚守农村文化阵地,自创自演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采茶戏节目,传承和发展了50余个采茶戏传统剧目,多次得到中宣部、国家有关部
委的表彰。
第3篇:关于农村居民对赣南采茶戏看法的调查问卷
关于农村居民对赣南采茶戏看法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居民朋友:
你好!我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首先请原谅打扰你的工作和休息。此次调查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客家艺术赣南采茶戏的发展情况,探索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请根据你的真实感受在答案上打√。谢谢你的支持与合作,祝生活愉快!
说明:以下没有特殊说明的皆为单项选择题。
⒈您的性别:1.男2.女
⒉你的年龄为_______
⒊你喜欢看采茶戏吗(如选择不喜欢,请跳过第4题)1.喜欢2.一般3.不喜欢
⒋喜欢看是受哪方面的影响(多项)
⒈想了解家乡文化⒉它的艺术与乡土生活融合的真与美感染了我⒊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同情⒋其他 ⒌不喜欢看是受哪方面的影响1.听不懂2.太老土3.没兴趣4.其他
⒍请问下面哪个最能描述您对赣南采茶戏的了解?
1.从小就接触了,比较了解2.不太了解,但是
第4篇:阳新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流行于湖北省阳新县的一个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戏剧种。阳新富河以南,丘陵起伏,横且绵延,盛产茶叶。每年阳春三日,嫩茶叶绿,姑娘三五成群,上山采茶,茶叶一片葱绿,采茶男女放歌于万绿丛中,就产生了采茶歌。
每年正月十五,阳新盛行“玩花灯”,玩花灯者将采茶歌和田间的锣鼓相融合,民间的小调即景演唱,表演形式为一男扮演小姐,另一男扮演小丑,另由二人骑纸马打圆场,表演者只需一张方桌,几条板凳即可,几乎不受环境限制。其特点是“锣鼓伴奏,人声帮腔。”一人唱来众人和,节奏明快,气氛浓烈。黄梅戏传入阳新后,与当时的花灯调相结合,再经过多代民间艺人的努力发展,逐步形成了阳新采茶戏,可以说:阳新的采茶戏与黄梅戏同宗至亲得姐妹戏曲,它的音乐由正腔,彩腔,击乐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腔包括:北腔、汉腔、叹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