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杜甫诗歌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24 08:02:2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品读杜甫诗歌

品读杜甫诗歌

杜甫晚年在西南漂泊,他怀念长安,曾写过两句诗:“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他年轻时在长安住过很久,他的先祖杜预也是长安人,所以长安既是当时国家的首都,又是他的故乡。中国人的乡土观念一向很重,杜甫也是,他想回乡终老,于是开始从四川出发还乡,可是没有回到长安就病死途中。当时长安在安史之乱沦陷后,又在肃宗之后的代宗时期一度沦陷在西藏吐蕃人手中,而且唐朝从玄宗后期到肃宗时代,中央政府逐渐失去威信,地方上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从四川到长安的陆路很不平静,只能依靠水路。这首诗就是写杜甫在旅途中坐船来到湖南,登岳阳楼的感触。

一个人如果对国家、民族有感情,那么他对于国家的历史、山川就会有一种特别亲切之感。“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两句看似平常,可在“昔闻”与“今上”之间展现了杜甫怀思向往的丰富感情,以及经过怀思向往后真正来到此地的欣喜。“洞庭水”在中国文学中很有名,《楚辞》“九歌”中就说“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岳阳楼就在洞庭湖的岸边上。

“吴楚东南坼”,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有吴国和楚国,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及两湖一带。人们如果从岳阳楼的高处向下看,是很广大的一片湖水,没有什么东西遮拦。杜甫说:顺着没有遮拦的湖水向东南望去,是古代的吴国和楚国。“坼”本来有分开的意思,这里指吴和楚分开的边界。吴楚的边界代表了他对祖国疆土的一份感情。放眼望去,多么辽远的疆土,中国幅员辽阔,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此时哪些地方是安定的?哪些地方还在战乱?杜甫把所有的感情用这么短的句子表达出来,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妙处。

接下来是“乾坤日夜浮”,在《易经》中,“乾”代表天,“坤”代表地。站在岳阳楼中,上面是无际的天光云影,下面是无边的波涛起伏,波涛映照着天光云影的起伏,就好像天空在湖水中动荡。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水的浩渺无涯。中国诗歌常讲气势,这两句的气势非常雄伟,整个天地都在笼罩之中。

文学创作有写实的一派,也有象征的一派。有人写实就没有象征意味,有人用象征就完全脱离了现实。杜甫善于写实,他的写实却常带有象征的意味。在“乾坤日夜浮”的浩荡无涯之中,他同时唤起了读者的另一种感受——天地都在动荡,从而产生进一步的联想——他自己的流离颠沛和整个国家的动荡不安。于是整首诗就由前面的欣喜转到另一种情感了。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句是诗人心灵上很微妙的一种转折。乍看起来,这两句悲哀的叙写好像与“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那种欣喜是迥然不同的感情,可他有一句“乾坤日夜浮”在中间,就从大自然的雄伟浩瀚转移到了人世间动荡不安的感情,所以紧接着就写个人不幸的遭遇。他说:经过多年战乱,道路上常常阻隔不通,很多亲戚朋友连一个字的消息都没有了。杜甫一生都在饥寒交迫之中,他的身体很快就衰老了,所以是“老病”。杜甫早年“窃比稷与契”,可是到头来只换得“老病有孤舟”。所以他说:我年轻时的理想很高,可最终一事无成、一无所有;在外流落了那么久,现在老了,想回到故乡去,我的希望就在这一条船上了,只有它可以载我回到希望到达的地方。

杜甫在身体衰老多病、生活困顿流离的时候,关心的是什么呢?——“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唐朝从安禄山叛乱以后几乎就没有停止过战乱,“戎马”即指代战争。他说:我们的国家还有多少战争、多少叛乱、多少外族的'侵略没有平定下来?我流落岳阳,倚靠着岳阳楼上的轩窗,向外看到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想到北方还有这么多战乱没有平定,真是涕泪交流。“涕泗流”可见痛哭流涕的样子。杜甫经过这么多挫折困苦,可他对于国家民族的关心始终没有磨灭,一直到临死之前都如此,这才是真正的杜甫。

杜甫的诗歌主要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因为这份关怀出自他的天性,他的胸襟比一般人博大,感情的分量也比一般人厚重。他把道德伦理的感情与他自己私人的本性情感结合起来,打成一片。他所写的那种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大众的情感是如此真挚、深厚、博大,这也正是造成杜甫在古典诗歌上“集大成”的重要原因。

第2篇:品读杜甫

品读杜甫

清明返乡,生出一个强烈的欲望,就是读杜甫。

少时读唐诗,喜欢“三李”。李白傲视权贵,张扬自我,可谓飞扬跋扈;李商隐耽于梦境,迷离惝怳;李贺兀兀不平乃遁入鬼域,奇崛而诡异。三人的个性很不相同,共通的地方唯是倾注内心,富于主观色彩,所以投合青年的口味。杜甫太倾向于社会,而且严谨有余而“浪漫”不足,我甚至怀疑他开始吟唱时就已经衰老了。

其实,杜甫有过一段颇称意的青春时光。二十岁时,他快马轻裘,浪游天下,然后进入京都,试图实现宏大的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想不到很快落第,而读书人考不上公务员就意味着没有了出路,只好咬紧牙关满满呆上十年,直到寄食的地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是什么滋味呢?他赶紧给皇上献上三大礼赋,好不容易赚来一个“左拾遗”的小官,结果,又因替人说好话给丢掉了。从此,他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别两京,赴同谷,下四川,再出峡而入湘楚,颠沛恓惶,最后在一条破木船上凄凉地死去。

京城是一个政治课堂,在这里,诗人目睹了以皇帝为首的特权集团的各种劣迹。这时,国势由盛转衰,又值安史叛乱,然而,无论社会如何动荡,都不曾使之有所收敛。集权与腐朽是一种共生现象,古今皆然。对此,杜甫在诗作中时有谴责。早先读过的《丽人行》,写杨玉环姐妹上巳节在曲江游春宴饮的盛况,记得那时欣赏的是华丽的文辞,其实,它对炙手可热的权势集团的讽刺,却是无比辛辣的。

流亡的道路打开了杜甫的视野,由此,他对底层生活有了深切的感知。他看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莱”,他听到“老弱哭道路,但愿甲兵休”,他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述怀》、《北征》、《羌村三首》,以及有名的“三吏”、“三别”系列,以诗的形式为历史留下忠实的记录。从前以为杜甫是内敛的,压抑的,通读才知道,他其实是深情而又激越的。在诗集中可以看到,诗人常常使用对比的手段,展示整个社会的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严重性,控诉人世的不公。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通俗的诗句,人所熟知;相类的还有“富家厨肉臭,战地颅骨白”;“百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弟妹悲歌里,朝廷醉眼中”,等等。杜甫大量使用创伤性字眼,这在中国诗史上很少看到。他并不刻意追求传统的“诗意”,不考虑所谓的“及物”或“不及物”,不拘于格律等形式的教条,虽然他精于此道;实际上他更多地使用古体,尤其是当他为现实生活所压迫、所震骇,而决意以事实表达不平的时候。

经过安史之乱,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遭到带根本性的破坏,群体性的事件在各地涌现。当今学者普遍视暴力为畏途,而在1000多年前,以“腐儒”自称的'杜甫,居然拒绝跟官府站在一起斥责“暴民”,将乱局的责任坐实到权力者身上。“万人尚流冗,举目惟蒿莱。至今大河北,化为狼与豺。”为了争取生存权,顺民变得如狼似虎,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诗人写道:“莫道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想想看,这些“盗贼”,原本就是王政之下的臣民呵!又说:“愿闻哀痛诏,端拱问疮痍”,最高统治者是应当下罪己诏的。但是,一个专制的政权不可能具备反省检讨的能力,因为它自恃拥有十倍百倍于小民的合法性暴力,可以随时动用,直到用尽为止。

“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杜甫一方面称天子为“明君”,所处时势为“圣朝”,另方面,又表示不信任的态度,甚至于失望,说是“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正如他以儒家的传人自许,以“仁”,以“民本主义”作为人生和写作的最高原则,结果又说“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这里存在着一种矛盾心理。有意思的是,他对统治者的憎恶是分层级的,中央与基层不一样。可以比较《丽人行》和“三吏”、“三别”,对于基层官员的暴露和鞭挞是何等直接,但对于专权的高官,如总理级的杨国忠,处理就讲究多了,更不要说皇上。当时还不存在缜密的出版审查制度,但专制意识形态对创作是有要求的:“诗可以怨”,但要“温柔敦厚”,不满现实也不要直说。老杜基本上是恪守这个要求的,“激进”有一定限度,毕竟割不掉“第二种忠诚”的小尾巴。

我不敢苛求于古人。后来的诗人,事实上并不见得比杜甫做得更好。《诗经》之后,哲理诗起来了,山水诗和田园诗起来了,形式主义泛滥。好在有建安一代诗人,在战乱和废墟中守卫了诗歌的尊严;而杜甫,正是“建安风骨”的承继者。在诗歌史上,唐诗是公认的高峰。所谓“汉唐气象”,盛唐时期出了一批边塞诗,鼓吹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其实是侵略主义。《兵车行》批评说,“边庭流血成海水,我皇开边意未已。”《前出塞》也说,“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杜甫是反战派,他把老百姓的身家性命看得比“国威”重要,这是了不起的。那时候,国家还不及后来的偶像化,或许这同“朕即国家”的旧公式有关。不过,在世界范围内似乎也如此,民族国家形成之后,所谓“国家主权”问题就变得突出了,被滥用原是不足怪的事。

第3篇:品读杜甫诗歌 传承家国情怀

《品读杜甫诗歌

传承家国情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操。

3、品味语言,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2、难点:品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配乐朗读视频(音频)、盛世中国图片资料及配乐。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国古代诗词,似星光浩繁,如日月夺目。重拾传统文化,吟诵诗词歌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将国家存亡置于最高地位的理想追求,更能深切体会他们胸怀天下,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圣杜甫的诗歌殿堂,用心感受诗中圣哲的笔底波澜。

(二)裘马清狂胸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品读杜甫800字高中作文

品读杜甫800字高中作文

唐朝是一段多才的历史。唐诗华丽,唐诗凄美,唐诗粗犷豪放。窗外的月光,窗前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枫桥的钟声,知时的雨,边塞的将士,异乡的客。唐诗那美轮美奂的意境,感天动地的灵魂让我向往,让我遐想。这一切又怎么能少得了他?

杜甫,一位在苦难中成长的诗人,像一位饱受风霜,历经沧桑的跨时代老人,是一位心怀百姓,忧国思家的多情才子。风雨无悔的时代造就了他的坚毅与沉稳,也造就了他的凝重与伤怀。

读他的诗,总感到在放眼历史。我无法洞悉他的心,却可以感悟他的情。悲喜交集,凭吊现实。

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挣扎。世间万物又怎么抵得了他的随笔一挥。这首诗是他被困在长安城时所作,正值安史之乱,都城被叛军攻破后占领,江山已经易主。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尸骨被尘嚣掩埋,可是谁会察觉到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杜甫《古柏行》唐诗品读

杜甫《古柏行》唐诗品读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年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草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注解

1、先主:指刘备。

2、落落:独立不苟合。

3、不露文章:指古柏没有花叶之美。

译文

孔明庙前有一株古老的柏树, 枝干色如青铜根柢固如盘石。

树皮洁白润滑树干有四十围, 青黑色朝天耸立足有二千尺。

刘备孔明君臣遇合与时既往, 至今树木犹在仍被人们爱惜。

柏树高耸云雾飘来气接巫峡, 月出寒光高照寒气直通岷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诗歌《再别康桥》品读

诗歌《再别康桥》品读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各个时代人们的追捧和喜爱。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它的大意是:我将轻轻地离开康桥,就像我轻轻地来到康桥一样;我轻轻地向康桥上空的云彩招一招手:康桥,再见!

三个“轻轻”:动作特别轻缓之意,似乎是蹑手蹑脚地走来,招手,离开。这一节写出了康桥的安谧、宁静之美,诗人似不忍打破它的宁静,于是一切都是“轻轻的”。那么,为什么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其一,“西天的云彩”很美,它如“夕阳”一样,早已成为文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其二,点明他这次欣赏“康桥”之美是在黄昏时候,为下文写“金柳”“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作了时间上的铺垫和暗示,也使下文的几个意象都蒙上了夕阳的“面纱”,呈现出一种色彩之美。

第二节: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品读杜甫诗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读杜甫诗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