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前段时间教研室为了提高高段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进行了一次高段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讲了五年级第七单元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
于是静下心来开始研读教材、细化目标、查找资料、参照优秀课例,经过几天细心的琢磨,第一稿教案初成,这也意味着痛并收获的磨课开始。第一次试讲是在五年级三班,我顾不来思考学生课上出现的一些情况,一门心思就扑在我的教案上。甚至为了完成自己的设计的教学内容,没能留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一堂课下来,我激情澎湃,而学生无动于衷。课后我反思并不是教学环节设计的有问题,而是没有关注到学情。于是又开始第二次试讲,这一次课上我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发言,发现他们学习的障碍点,随机通过评价语进行引导。第二次试讲虽然上课多用了一些时间,但明显发现与学生上课产生了共鸣。课后我又总结:为什么在想象漫步园内时你会想到什么这一环节时,学生都沉默不语呢?经过思考我发现学生的想象被禁锢在这几张图片中,不能把自己的想象拓展开来。于是在接下来的试讲中我修改了这一教学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漫步在山乡村野中、漫步在热闹的买卖街、漫步在如梦如幻的蓬莱瑶台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果然学生的.想象被打开了,孩子们真的能把想到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了。我也被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而欣喜不已。
经过一次次的磨课,真是又一次让我成长不少。不论从心理上还是专业成长上。我们都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聪明的人,也不认为自己在教学上有什么更高的水平,无非是每次讲课我都能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然后便是一次又一次不怕失败的试讲,每一次试讲都能听到每一位前来听课的老师的真心交流与辅导,所以每一次磨课既是一种折磨更是一种收获。
第2篇: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一开始,我采用这样的激情导入“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又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他们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被化成一片灰烬。”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是为了创设情境,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二、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有两大点,一是“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二是“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这时我设计了火烧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
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在同学们积极的发言中,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在这次教学中,我加强朗读,读中感悟。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加强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另外,我深刻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如果不借助多媒体课件,只凭书上再优美的语言描写,恐怕学生也难以想象得到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也就体会不到火烧圆明园给国人带来的耻辱,也就激发不起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第3篇: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篇一: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内容信息进行积极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可以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可以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
第4篇:《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后反思
这次参加区百花奖语文学科的赛课是我第六次参加百花奖。从参加笔试考试,到得到上课篇目开始备课试讲,整个过程中我都十分忐忑,总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把自己抓得牢牢的。在通读五年级教材时,特别留意了自己很喜欢的几篇课文,但是,唯独没有想到会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总觉得这一课太古老也太经典了,很多名师都执教过这一课,而自己就本文来说,总不那么偏爱,甚至因为讲得人太多,有些反感这一课。结果,偏偏是这一课。做老师的,哪一篇不得和孩子们一起学,教学中难道你可以把这一篇跳过去?我这样问自己,当然不能。好吧,那就是机会,首先要自己好好解读本文。
“读学分开”是我们区语文工作室一直所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我就用读学分开的思想去解读,也把自己先当做一个纯粹的读者去阅读。不翻参考,不翻课例,不上网
第5篇: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和观看历史图片来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景观就成为我们这节课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的文物这三个方面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生动的语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6篇:《圆明园的毁灭》课后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它的教学主要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并且能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而通过朗读、学习,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是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法来让学生了解、感悟。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国耻,同学们通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毁灭基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
第7篇:《圆明园的毁灭》课后教学反思
“知不知道不重要”为你分享12篇“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教学反思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前段时间教研室为了提高高段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进行了一次高段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讲了五年级第七单元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
于是静下心来开始研读教材、细化目标、查找资料、参照优秀课例,经过几天细心的琢磨,第一稿教案初成,这也意味着痛并收获的磨课开始。第一次试讲是在五年级三班,我顾不来思考学生课上出现的一些情况,一门心思就扑在我的教案上。甚至为了完成自己的设计的教学内容,没能留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一堂课下来,我激情澎湃,而学生无动于衷。课后我反思并不是教学环节设计的有问题,而是没有关注到学情。于是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