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相关介绍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23 08:03: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李白和杜甫相关介绍

李白和杜甫相关介绍

导语:李白和杜甫是唐诗的两大标杆,犹如武林中的少林武当,至今李白牛逼还是杜甫牛逼的争论依然不绝于耳。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可谓各...

李白和杜甫是唐诗的两大标杆,犹如武林中的少林武当,至今李白牛逼还是杜甫牛逼的争论依然不绝于耳。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可谓各有千秋。李白和杜甫也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的诗才杜甫钦佩的五体投地,可以说杜甫是李白的铁粉。那么杜甫的诗才李白肯定吗?答案却让我们大跌眼镜。

现在流传下来的杜甫写给李白或者怀念李白的诗有十二首之多,几乎全是溢美和崇拜之词。如: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但是李白写杜甫的诗只有一首,还是调侃性质的: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饭颗山是长安附近的一座山,两人曾经在哪儿见了面。杜甫大中午的头戴一顶用竹篾或棕皮编制的遮阳帽,大汗淋漓。李白问杜甫,你为啥最近变瘦了。是不是又是作诗作的啊。

许多人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其实这是真的。看不起并非看不起杜甫的为人,而是看不起杜甫的才气。杜甫之所以名垂后世,靠的是勤学苦练。就如许多作家之所以成名,并非写的有多好,而是高产,量大,肉大臀沉,人们每天就看他写的,龙虾掉到油锅里,翻腾两下就红了。杜甫就是这种情况。对于杜甫而言,写诗就是他终身唯一追求的目标,是他存在的意思。

但是对于李白而言,写诗纯属玩票,纯属无聊打发时间。李白最不想写的就是所谓诗。李白从小混黑道,长大想成仙,后来想当官报效国家,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诗人。他的'诗基本三部分,一为应酬之作。吃人嘴短没办法,写吧。一为投靓之作,为了当个官,给各路大佬写点献殷勤文章。还有才是自己没事干发发牢骚写点诗。从来就没把这玩意当个玩意看过。

李白在当时根本和杜甫不是一个量级的。并非后世吹起来的李杜,杜甫在李白面前只是一学手的文艺青年而已。而李白早已名满天下,二人的区别就如现在一个一线艺人看到刚从北影出来的毕业生。或者就像现在混起来的大v面对一个下面留言的小号粉丝。当然杜甫是个勤奋上进的人,再加上后来命运多蹇,没有别的事干,只有写诗能干,方才后来居上,力压同时代所有大佬,成为和李白并驾齐驱的人物。跟近代写武侠的古龙金庸差不多吧。

《旧唐书》〈文苑列传下·杜甫〉: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这是扯。当时杜甫跟李白怎么会齐名。差的不是一个量级。

《本事诗·高逸》: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故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何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这才是正解。当时的李白与文坛泰斗陈子昂齐名。写诗拓达豪放,看不起小杜这种苦吟诗人,劝他写诗要放开。

最后说一句题外话,其实任何艺术形式不就是玩么,开心就好,搞那么严肃干啥。一位著名相声泰斗留在世上最后两个字是,好玩儿。

第2篇:李白 杜甫

李白 杜甫

李杜两人的诗性差异太大,同时喜欢李杜的,历来不多。下面来看看!

在中国诗的历史上,李白与杜甫,不必说是最好的诗人,但一定是说到诗的时候最绕不开的诗人。为什么绕不开?我想,首先因为他们是与生俱来用诗来思维的伟大的人。这样的人,这样的诗人历来少见。这就让中国诗的历史获得了一种高贵和尊严,或许也因此,中国有理由称之为诗的国度。

人的一生在诗的思维中度过,这是何等奇异的人生状态。而李杜就是这样在一千多年前一生记录着他们诗的思维。譬如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可以想象和确信,这是李白兴之所至吟成的。同时还可以想象和确信,如果李白再写一遍,甚至是当时连写两遍,一定是不一样的。李白哪里是写诗,他只是听凭蓬勃骀荡的思维,喷泄在笔底纸端而已。也因此,李白的诗,特别是他最擅长的古风,气势非凡,来时排山倒海,去时击溃重围。世界上最纷繁芜杂的是思维,最难以安置的也是思维,李白的诗就是这样的纷繁芜杂和难以安置的状态。《蜀道难》一开始十几句时的李白,凭空一一成文字的奇崛和崔嵬,读来不由你不惊为天人。而之后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些句子,实在是劈头盖脸的没来由。之后又是没来由的突然煞尾。李白的一番思维,乘兴而来又乘兴而去了。他的诗,即使是像《蜀道难》那样的伟大的诗的行进也不得不戛然而止。千百年来,很少有人注意到《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类的文字是多余的。原因想来也就一个,就是李白才气太大,自然可以英雄欺人。

不但是李白,杜甫也是这样。譬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起先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到结尾竟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就难免让郭沫若嘲笑了,你家好富裕的“三重茅”,给受冻的“群童”拿去,你就咬牙切齿了。怎么相信你会甘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呢?问题也就在郭没明白杜甫和李白一样,也是以诗来思维的`。这首诗里,他怨恨盗他三重茅的群童,是当时的真实想法,接下来突然想起“天下寒士”,也是当时又真实地想到了。就这首诗而言,前后可能不切,然而,一个伟大的人的思维,可能纷繁芜杂,但到底不会沦陷于平庸,何况这个伟大的人还是诗人。

李白与杜甫注定与众不同,还因为他们出现在历史和诗的伟大拐点,和必然会到达和站立在那儿的诗的坐标上。李白注定和盛唐连在一起,杜甫注定和中唐不可分离。

盛唐是古代中国的一个伟大时期,唐玄宗开创的开元盛世,还是古代中国的一个伟大的文化巅峰时期。李白是盛唐诗人,他为盛唐贡献了最伟大的、同时具有史诗意义的诗篇《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得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杨玉环天宝四载封为贵妃。天宝三载,沈香亭前牡丹盛开,唐玄宗和她前往观赏,她的身份还是女道士杨太真。李白应命别创新词。这是一次旷世的会见,历史上站在最高峰巅的帝王、最美丽的女人,和最伟大的诗人的会见。李白43岁,他来到了帝王的身边,觉得从未离自己报国的梦想这么近。第一首说,牡丹和云彩,都渴望像杨太真的容颜和衣裳一样美。因为她就住在群玉山、瑶台那样的仙境。第二首说,赵飞燕要精心、出彩的梳妆,才可能和杨玉环相似。杨玉环时年25岁,从这里开始了她12年的惊艳。相传就为这个比拟,高力士进了谗言,李白当年离开了长安。其实美是无从谴责的。譬如杨玉环,到今天,人们不是还念着她的美吗?第三首说到沈香亭赏牡丹本事。是名花,更是美人,让君王笑颜常在。这年唐玄宗60岁了。这位伟大的帝王渐渐老去,他平生的波澜,在这时候,谁也会觉得,已经离他远去了。他在晚年得到杨贵妃这样的知音,是对往日所有的消解。《清平调词三首》,当场就谱了曲,由唐代伟大的歌者李龟年歌唱,唐玄宗吹笛伴奏。当时的盛况,这样的盛唐,真是千载难逢。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自然可以不朽。

同样,杜甫也为他的中唐写下了最伟大的、也是最具史诗意义的诗篇《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大历三年,杜甫从四川奉节乘船回故乡,路过潭州时,遇见了阔别多年的开元著名歌手李龟年。杜甫当年在洛阳岐王李范和唐玄宗近臣崔涤的家里,多次听到过李龟年的歌声。那时正是大唐盛世,谁都怀抱着光辉的愿望和灿烂的人生。不料盛世有时比人生要短命得多,重新相见时,两人都已是沦落天涯、行将就木之人了。杜甫流传到今天的诗有1400多首,其中绝句不到十分之一。这首七绝应该是他的最后一首。而这首诗的字面出奇地平静,杜甫汹涌了一辈子的诗的思维,被江南的不置可否的好风景,看上去淡淡消解了。这就是到达和站立在了中唐的杜甫。中唐就是这样,除了好风景可以敷衍,所有的悲凉和沉痛,都已失去了诉说的必要。杜甫很少写绝句,甚至绝句被认为是杜甫的短板,然而这首《江南逢李龟年》不可替代也无从替代。甚至可以说,单单就这首诗,杜甫就可以被称之为杜甫。

李白与杜甫诗的思维,也让诗获得了至美的成果,也让诗在诗的本义上到达了更高的境界。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哪些才是李白和杜甫最不应被忘记的诗?我以为,不该忘记的是反映了李白和杜甫的思维美感的那些诗。李白具有梦幻般真实的那些五古,实在可能让读它的历来的读者和李白本人一起梦幻歌哭。苏东坡曾经抄写的李白的《上清宝鼎诗二首》:

朝披梦泽云,笠钓清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子善变化,化作梅花妆。赠我累累珠,靡靡明月光。劝我穿绛缕,系作裙间珰。挹子以携去,谈笑闻遗香。

第3篇:李白和杜甫的友谊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

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的家里相识,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如《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大杜甫11岁,他们常以诗相赠.他们的友谊纯净如水!《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李白和杜甫并称为什么

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诗人,但是李商隐与杜牧也被人称之为“小李杜”,所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扩展资料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待考证),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李白的墓在今安徽当涂,在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虽然90年代以后大多数学者认同李白出生地在四川江油,但是关于李白确切的.出生地还是存在争议,大致学者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地方:分别是四川绵阳江油、陇西成纪、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

杜甫简介

杜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李白和杜甫的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的争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探讨李杜之间的交谊、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一、李杜之交谊和相互影响

本世纪较早探讨李杜交谊的学者是闻一多。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谊。如他在写到李杜第一次会面时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四十年代,陈叔渠在《唐代两大诗人的风义感及其他》中也论及李杜之交谊。他认为,“杜甫对于李白,一片怜才之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李白和杜甫的关系

李白和杜甫的关系

李白和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两人都在中国诗坛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两人都是唐朝时期的诗人,两人的诗风也完全不同,那么两人的关系如何呢?

先说李白。李白出生在四川,他幼年聪颖过人,十岁就精通诗书。直到二十岁时,当地的官员就以有道科举荐他,他没有应举。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是他的人生信条和做人准则。就连当时名震京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看了他的诗文后也不禁赞叹道:“子,谪仙人也!”后来,经贺知章的举荐,李白被唐玄宗下诏命为翰林待诏。当然,这个翰林待诏是编外的,要等到其他翰林提拔或者退休腾出空缺后才能补上。因此,也就享受不到国家的俸禄,这是大唐王朝的体制所决定的。能够进入翰林院的,大都是进士及第,唯独李白是一介布衣。唐玄宗之所以给李白一个翰林待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李白和杜甫 学习教案

李白

教学目标:了解李白其人与创作成就。

教学重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歌行体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乐府与歌行的比较。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第一节 李白生平、思想个性

一、生平:(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官至翰林待诏,称“李翰林”,有“诗仙”之称。其出身有许多疑点,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迷,主要有四种说法:(1)凉武昭王(李暠GAO或HAO)九世孙;(2)指李树而生(李阳冰);(3)其族获罪,谪居条支(属于西域,今在伊拉克境内);或说在碎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碎叶,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4)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认为:李白父客,像是胡任到李唐经商而取李姓。从其诗中可看出他曾在胡人聚居地生活过。又有人说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李白和杜甫相关介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白和杜甫相关介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