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记录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22 08:06:0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岳阳楼记教学记录

岳阳楼记教学记录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好,先请大家来看我国的几座楼,看看它们叫什么名字?

(按:画面出现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

学生:讲出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

师:这三座楼就是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按:三楼在一画面)

师:我们来看岳阳楼。(按:画面是岳阳楼及简介文字)

师:在宋代有个叫腾子京的官员,被贬到岳阳做太守,于是生计修建了岳阳楼,请他的好朋友范仲淹为此事作记。这就有了文学史上的名篇《岳阳楼记》。

(按:画面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师:我们来看范仲淹的介绍。

(按画面 范仲淹的画像及文字) 最好用卷轴。

二、过渡

接下来,我们大家来品赏《岳阳楼记》,要求:

听录音时完成下列任务:

1、疏通全文字词;

2、了解文中多种的表达方式;

3、体会警句。

师:请大家带着这几项任务听。(按:朗读、画面、音乐)

三、分析课文

1、师:刚才同学们听得很仔细。先让我们以为看课文第二节。

2、师:第二节写什么?

生:第二节写洞庭湖远景。(板书)

3、师:(按:洞庭湖远景图,文字:请一位同学用一段话来描述一下,最好用自己的话来讲)

生:描绘洞庭湖远景。(如果没讲完,可再按一次图)连接远山,吞吐长江,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朝上日出,傍晚阴暗,气象变化很大。

4、师:刚才同学描述不错。那么,大家能用一两个词来概述洞庭湖吗?

生: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壮美的洞庭湖……

5、师:作者写洞庭湖远景用什么表达方式?

生:描写(板书)

6、师:请大家读这一部分描写。

7、师:洞庭湖地理位置如何?

生:被通巫峡,南极潇湘。

8、师:解释“然则,北,南”(按:画面文字,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生:解释词语。

9、师:洞庭湖的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汇集了许多的……(学生答)

师:请解释。

过渡:

面对这气势大、变化大的洞庭湖景象,作者心境非常宽阔,而迁客骚人的.心情又如何呢?

10、按:先请同学们欣赏“阴雨天洞庭湖”画面。(画面加音乐)

(按:“阴雨天洞庭湖。”文字:请你描述阴雨天洞庭湖景色并就讲出迁客骚人的心情。用上提供的词语。

形式“只见洞庭湖上……这时,迁客骚人的心不禁……)

生:只见洞庭湖上淫雨霏霏,连月不干,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远啼,面对此景,加上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这时,迁客骚人的心不禁悲凉起来。

(提供的词语:淫雨霏霏,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虎啸远啼)

(提供的词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去国怀乡

11、师:刚才这位同学描述很不错。(按:画面 阴·悲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薄暮冥冥 通近去国怀乡 国都

但要注意:

按:薄 薄如钱唇 与“厚”相对 国 伟大祖国 国家

迁客骚人面对阴冷悲凉的景,加上自己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不由得悲从中来,普通心理是悲。

生:解释词语。

12、师:指板书:可见这段表达方式应是?

生:写景 抒情 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 (板书)

13、师:请全体来读这一段。

14、师:刚才读得不错。

15、师:请根据画面词语来背诵本段。(按:阴雨景,上面已提供的词语)

(实在不会背的可偷偷省一下)

16、过渡:迁客骚人在阴雨天中产生了悲情,那么在晴天的洞庭湖景色前他们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看第四节,听我来读一读。

17、师:(按:在师读的同时配上轻松的音乐。

18、师:大家揣摩一下看,我接下来想请同学们做什么?(提示与第三段相似)

学生讨论:想让我们描述晴天洞庭湖景色。

师:讲得非常好,那么请你来描述一下。(大家来点掌声)

19、师:(按:画面:晴天的洞庭湖景色)

(文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晴天洞庭湖景色并指出迁客骚人的普通心理)

(形式:只见…….他们不由得……)

生:学生描述。(是否要提示词语?)

20、师:刚才回答很不错。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填一下板书。

按:画面

去国怀乡

阴·悲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生:学生口头填空。(按:听学生的回答逐个按入)

心旷神怡

晴·喜 宠辱皆忘

把酒临风

(板书)

(描写抒情)

21、请同学们读第四段,尽量脱离书本。

22、师:据板书:迁客骚人面对不同的景产生不同的情,这照应于文中的哪句话?

生:揽物之情,得无异乎?

23、师:(按:文字揽物之情,得无异乎?)请一位同学来翻译。

(这句话并入前20的板书)

学生翻译。

24、师: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迁客骚人晴喜,阴则悲,登楼者心情变化的饿依据上一什么?(还是前面的板书保留在屏幕上)

生:因物因己,心境不好,因为被贬,远离家乡。

25、师:请大家再考虑一下,迁客骚人的心情,实质上是同还是异?

生:讨论。同,看似异,实为同。都是因物因己而或喜或悲。

26、师:范仲淹也是被贬之人,他同意这两种人的心境呢?是不是认为应有第三种心境?

生:不同意这两种。

27、师:既然不同意为何要写出来?

生:铺垫,对比衬托。不迁客骚人与古仁人形成对比。(板书)

突出“异”。(板书)

28、师:古仁人的心境由哪句表达出来?

生: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板书)

29、师:请译此句。

生:译此句。

师:再看一句。(按: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30、师: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前面的二者“以物喜,以己悲”形成对比,作者认为“以己悲以物喜”不可取,要向古仁人那样,那该怎么办?请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1、师:(按:居……处…..)这句话重在哪个词?

生:忧 忧国忧民

32、师:作者认为该怎么做?进亦忧,退也乐,什么时候“乐”呢?他的伟大抱负在哪里?

生:齐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按:先……后……)

33、师:译此句。

生:译此句。

34、师:作者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抒了自己的抱负。与欧阳修在《醉》中提到的“与民同乐》,哪个境界更高。(按:先……后……“与民同乐”·《醉翁亭记》)

生:讨论,这句境界更高,一先一后写出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奋发向上的精神。吃苦在人前,享乐在人后。近千年前的古代仁人志士有这伟大的胸襟,令人钦佩,同时教育启发千百万后来人。

35、师:讨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物,举例(按画面:先天下……后天下……)

36、师:作者通过写景、抒情、议论阐发了自己的抱负,应该说文至此可矣,“微斯人”一句是否多余?为什么?有何用?请大家回到文中第1段。

生:不多余,照应第1段。

37、师:第1段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写什么?

生:记叙,交待滕是“谪”人,但与迁客骚人不同,被贬期间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38、师:所以作者写这一句的目的是勉励滕子京也自勉,都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为国为民奋斗,并说明,这样才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39、师:下面请全班同学朗读。(配乐)

40、师:请学生质疑。

第2篇:《岳阳楼记》课堂记录

《岳阳楼记》课堂记录

教师:前几天,我上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日本旅游团游览寒山寺后,向苏州市政府提议,要为张继铸一枚一吨重的金质奖章,以表彰他和不朽的《枫桥夜泊》。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成了一座著名的文化公园。同样,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由于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座“文化楼”、“精神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

(板书课题、作者,文化楼、精神楼。)

教师: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

教师: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继续)我提的问题是:你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

(学生神色兴奋,议论纷纷,但背诵不出。)

教师:被称为全唐诗的第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

学生: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背不出的急得跺脚。)

学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唔,不错。八年级时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开首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学生: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声音良莠不齐,有学生笑了。教师提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前面学,后面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余下的,老师给你们简单搜集了,请看──(投影四大名楼和诗篇等。)

教师:关于滕王阁,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最著名的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今后大家上高中或大学,肯定要学到。所以啊,书是一定要好好读的。至于岳阳楼,《岳阳楼记》是我们马上要学的。现在我想考考大家的是:这四大名楼中哪一座不属于我们江南?

(学生兴奋,注意力集中,小声猜想。)

学生甲:是滕王阁。

学生乙:不对,滕王阁在江西,在长江一带。

学生丙:是鹳鹊楼,因为它在山西,在黄河一带。

教师:很好,你们的地理概念还是蛮清晰的。所以啊,学习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下面,我还想请同学介绍一下本文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学生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1015年进士,是仁宗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深为欧阳修钦佩和拥护。景佑年间被贬饶州;庆历新政失败后,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范仲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声望极高,他的文学创作也很有成绩,写景抒情文《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盛传不衰的登临杰作;他以政治家、军事家特有的情怀创作的《渔家傲》,突破了词专写男女风月的界限,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之先河。但可惜,范仲淹创作的数量不是太多,因此,我们学习他的文章,会倍觉珍贵。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和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冼炼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景色,尤其是阴晴变化引起登临者的或喜或悲之情,归结到“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表示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抚慰。这跟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和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却开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达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教师:你介绍得十分全面,告诉大家,这段资料从哪里来?

学生甲:就是老师你写在《常州教育报》上的,大家手头都有。(学生们笑起来)

教师:所以,上网、读报,也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途径。下面,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充溢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了,大家吁出了一口气。)

教师:请大家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出节奏和气势。

学生:集体朗读。

教师:还不错,太快了点。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

(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教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教师:我这儿有两副对联:(出示投影)

洞庭西下八百里, 四面河山归眼底,

淮海南来第一楼。 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假如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假如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学生又开始议论)

学生:前者选第一则对联,后者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赞同)

教师: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学生甲:第二小节开头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学生乙:第三小节也是。

学生丙:第四小节还是。

教师:(板书写景局部)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发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学生寻求答案,举手了。)

学生甲:“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说它交通便当,所以迁客骚人很容易来。

学生乙:当他们看到阴沉沉的天气和萧条的景色时,心情就很坏,文中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概括。

学生丙:当他们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色时,就“喜气洋洋”,端起酒杯喝起酒来了。(学生笑。)

教师:很好,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学生:(集体)“悲”和“喜”。(声音拖得很长;教师板书两字。)

第3篇:岳阳楼记的课程记录

岳阳楼记的课程记录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好,先请大家来看我国的几座楼,看看它们叫什么名字?

(按:画面出现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

学生:讲出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

师:这三座楼就是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按:三楼在一画面)

师:我们来看岳阳楼。(按:画面是岳阳楼及简介文字)

师:在宋代有个叫腾子京的官员,被贬到岳阳做太守,于是生计修建了岳阳楼,请他的好朋友范仲淹为此事作记。这就有了文学史上的名篇《岳阳楼记》。

(按:画面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师:我们来看范仲淹的介绍。

(按画面 范仲淹的画像及文字) 最好用卷轴。

二、过渡

接下来,我们大家来品赏《岳阳楼记》,要求:

听录音时完成下列任务:

1、疏通全文字词;

2、了解文中多种的表达方式;

3、体会警句。

师:请大家带着这几项任务听。(按:朗读、画面、音乐)

三、分析课文

1、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岳阳楼记》教学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节选)

执教者:欧阳代娜 辽宁鞍山十五中学

预习提纲

一、查阅工具书弄懂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朗读全文。

二、熟读并口译文章的一、二自然段。

三、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文章标题是“岳阳楼记”,这是什么体裁?文章是以记叙为主,还是以抒情议论为主?第二,文章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线索句,你能找出来吗?它是如何贯穿全文并引发出作者的伟大抱负的?

第三,文章为什么要详写洞庭湖的风光?这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吗?

说明:本文采用两课时来讲授。在这里选录的是第二课时,以便能更集中地体现“从整体入手,重在思路点拨”和“文道统一地讲述语文课”的原则,以供大家研究。为了两节课的上下衔接,我把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部分先作一简介。

第一课时(节选)

(在引导学生朗读、串解第一、二自然段落之后,重点抓住“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岳阳楼记教学记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岳阳楼记教学记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