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小说的语言特色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22 08:05:5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废名小说的语言特色

废名语言奇俏精炼,字字珠玑。他不严格讲究句子的词法语法,为了适应文章整体风格和表达至情至性的审美激动,他写“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这里第二句本来应该转换主语,他省略了这一成分,打破那些规整呆板的句法框架,形成一种迫不及待的气势,特别切合此时比拟的形象,描画出一幅春草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作者的感情和才情避开任何既定的结构和组织,无拘无束的显现出来。

废名后期的小说开始注重对真实性的自觉追求。此一时期,作为整体性的“菱荡”、“桥”式的仙一般的意境在已荡然无存。他的创作是真实的、随意的。《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除了“莫须有”的名字以外,其他都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是自传式的小说。

此一时期,语言的无所顾忌与先期简洁、晦涩形成鲜明对照。这一时期,废名语言的句式越来越符合常用的语法规范,语句较长,较缓,不再如先前那般短促、跳宕,用词也力避奇僻生辣。同是写洗衣,在《菱荡》中就写得含蓄、空灵:“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渴了到菱荡来洗,菱荡的深处这才被他们搅动了”。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则写得舒缓、明白:“洗的衣服都在石头上晾,晾干了便收拾回家了,最后洗的都是些小件了。这里洗衣,可乐之处甚多,河上只此一家人,是其一。因为只此一家,故格外显得河上家庭空气了。另外便是濯其水而曝其日,石头上面一会儿把衣服都晾干了,对于慈这简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因为在别处洗衣都要另处架竹竿晾衣了”。

《菱荡》以情景进行组织。特点:大量的景物描写和随意的人物点染,语言清新流利。

《桥》极端俭省的文字使意象繁密、跳跃。

《莫须有先生传》用放肆的语言进行叙述,毫无节制。

《纺纸记.楔子》晦涩难懂,但语言风行水上,起落无痕。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为散文化小说,返璞归真,语言平易。

废名小说其实是供人鉴赏的小品和诗。他写生活的欢乐和苦涩,静温和忧郁,寂寞和无奈,……咀嚼并表现着身边的悲欢,间或发出声声叹息。作者未必具有反礼教的意图,真正看重的乃是诗情和意趣。

第2篇:废名小说的禅趣

废名的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也不对人物作详尽的刻画,他的人物从场面、风景、氛围、情调中突现出来。自然与人物浑然一体,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水乳交融,一种高远玄妙的意境弥漫其间,直向读者的心灵渗透。如《桥》:

许许多多的火聚成一个光,照出了树林,照出了绿坡,坡上小小一个白庙,--不照它,它也在这块,琴子想告诉小林的正是如此。(《桥送路灯》)

头上的杨柳,一丝丝下挂的杨柳--虽然是在头上,到底是在树上呵,但黄昏是那么静,静仿佛做了船,乘上这船什么也探手得到,所以小林简直是搴杨柳而喝。(《桥黄昏》)

琴子纳罕茶铺门口一棵大柳树,树下池塘生春草……

走进柳荫,仿佛再也不能往前一步了。而且,四海八荒同一云!世上唯有凉意了。--当然,大树不过一把伞,画影为地,日头争不入。(《桥茶铺》)

这样的笔墨,在《桥》里触目即是。这里,诗的意境与禅的意趣的结合在一起,清凉的人生与静默的哲学的交融在一起。

在作者笔下,自然与人情和谐交融。乡村宁静、恬淡、充满绿意。让人觉得亘古以来天地就这么安宁、这么淡远。《菱荡》所描绘的完全是一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园。“菱荡圩算不得大圩,花篮的形状,花篮里却没有装一朵花,从底绿起,--若是荞麦或油菜花开的时候,那又尽是花了。”(注:废名《菱荡》。)菱荡人陈聋子朴拙浑厚,长年在荡里种菜浇水采菱。树色深,菱荡幽,“天比地更来得小”,荡水静得出奇,只有鱼儿的喋水声偶尔打破无边的幽静。聋子终日与野花为伴,与水鸟神游。他孤身一人一无所有,也一无所求,不知忧虑为何物,离尘出世,超然物外。他不爱讲话,听了人家的笑话后也笑一笑,那笑容地老天荒般的玄妙。这是废名皈依大自然、超尘绝俗的庄禅人格理想的寄托。人与自然、心灵与外物互相补偿,互相映衬,自然美与人格美达到和谐统一,自然因此而寥廓,心灵因此而博大。

小说《桥》更是废名精心营造的通向宁静禅境的美丽桥梁。作品中的史家庄,处处是“东方朔日暖,柳下惠风和”式的平和宁静,人们男耕女织、知足常乐,人性淳美,古风习习。小林、琴子、细竹无论是儿时还是长大后均天真、纯朴,他们和睦相处,一反一般小说中所描写的那种三角恋爱的生活模式,丝毫没有情人与情敌之间的种种猜测、怀疑与色心斗角。

第3篇:废名小说的意象美

废名的小说,不以性格丰满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而以奇异、鲜明、繁复的意象出奇。作者在营造他的小说世界时,也许并不经意。但这些此起彼伏、反复出现的意象却象一幅幅色彩鲜明、层次丰富的油画,那么深深地叠印在读者的心里,汇成了作者特异的审美范畴和人生探求。

“树荫”意象。作品中出现得最多的意象是“树荫”,树荫是作者童年记忆中一个如梦如幻般美丽清凉的图景,也是作者理想社会的物化表象。江南水乡,随处可见树,没有树便没有江南,作品中的树或屹立桥头,或挺拔塔顶,或遮荫屋檐,或交织河墩,远路行人躲进树荫,休歇解凉,树荫是他们消热解乏的清凉剂,妇人们到树荫下的河墩上搓衣洗裳,更加从容不迫,更加“无风自凉”。村里的牛、城里的驴子在坝脚下放,牧人“喜欢伸开他的手脚躺在这里闭眼向天”。悠闲散淡如神仙一样。孩子们在门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废名小说的语言特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废名小说的语言特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