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 青县孝子墓中学
王长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假如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谢谢您的合作!现在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有请另一位导游来为大家介绍此行的目的地。
导游2: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行程走马
1、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那位同学能从文中第一段找出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呢? 学生读书后发言,教师适时板书: 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2、刚才导游介绍了滁州的总体情况,那么欧阳修是怎么介绍滁州地理特点的呢? 环滁皆山也。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导游1:《朱子语类》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人买得欧阳修《醉翁亭记》的手稿,开头写道“滁州四周山”,有数十字之多,多次修改之后,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真真是修改到了妙处。
3、我们沿途都领略了哪些迷人风光呢?现在请同学参照课文内容和图片来说一说。屏幕展示课文相关景物图片,学生赏景并分别用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话描述。
导游适时补充琅琊山、醉翁亭相关景点介绍: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4、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屏显醉翁亭图像),请大家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学生观察后发言描述。点拨“翼然”“临”的含义。
5、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大家知道“醉翁亭”的来历吗?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评说,导游补充介绍。
(三)、风光掠影
1、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清晨傍晚、春夏秋冬各不相同。先让导游休息一下,我们尽情游览吧!(幻灯出示图片文字)清晨山间景色是怎样的呢?傍晚呢?一年四季呢?
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加以描述,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
2、归纳:如果说第一段文字是从空间角度写景的话,本段就是从时间角度写景的。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四)、宴游之乐
1、这里不仅风景美,风俗更美。有位导演想要将文中第三节内容拍摄出来,大家帮他参谋一下,看需要拍摄哪几个镜头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看图纠错:屏幕出示滁人游图片,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哪些内容没有表现出来。
(四)、踏上归途吧
1、太阳就要下山了,我们随太守一起踏上归途吧!齐读最后一段。
2、归途景致如何?你的心情如何?你能体会太守的心情吗? 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三、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导游精彩的讲解,我们不但领略了美丽的景色,还丰富了相关的课外知识,谢谢你们。
《醉翁亭记》是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滁州志》中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屏显)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醉翁亭记》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1、我们跟作者游赏了这一番,假如要你把今天观赏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2、作者是怎么写的呢?现在,我们来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学生小结,教师适时补充板书: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教师小结: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文章思想感情的话,你会选哪个字?(醉、乐)
4、从文中勾画出写“醉”“乐”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因何而“醉”?又在“乐”些什么?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但本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道出全文的主旨。
5、欧阳修被贬,尚能与民同乐,对你有什么教育意义?
无论在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该沉溺于个人得失,应采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当代青年,在竞争的大潮中更易受到挫折,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与气度。
结束语: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四、布置作业
1、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完成下列对联。
上联: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下联: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醉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宴游之乐(醉人)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与民同乐(醉情)
第2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赏析《醉翁亭记》里的“乐”
北京市西罗园学校
李彦辉
教学目标
1.品析重点词句,理解乐的丰富内涵。
2.探究太守之乐,理解作者在逆境中能“与民同乐”的旷达与乐观,体悟作者高尚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词句,理解乐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探究太守之乐,理解作者在逆境中能“与民同乐”的旷达与乐观,体悟作者高尚的志趣追求。教学过程
一、描绘画面,感受山水之乐
上一节课,我们走近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解词译句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课后,有个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其中“太守之乐其乐”太守乐什么?太守因何而乐? 预设: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此处教师不必急于给出与民同乐的答案,先引导学生赏析山水之乐、宴饮之乐 描绘画面,感受山水之乐
要求:请依据一二段描写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联想,按照下面的格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番你看到的画面,去感受山水之美带给游人的无穷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置身其间,怎能不让人快乐陶醉呢!
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方面,去关注景物的形、色、声、味、态等特点,借助丰富的想像去感受那一幅幅美景,进而感受山水之乐。
示例:
幽深优美的琅琊山,叮咚作响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的酿泉,竞相开放散发出清幽香气的野花,置身其间,怎能不让人快乐陶醉呢!
二、品析词句,感悟宴酣之乐
请同学朗读课文描写“宴酣之乐”的部分,结合文本分析,“宴酣之乐”的“乐”体现在何处?
预设: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中、胜。描述了宾客游戏时投中、取胜的欢乐场面
觥筹交错,描绘了宴席上,酒杯酒筹交互错杂的场面,可见宴饮之欢。起坐、喧哗,写出了宾客或起或坐,欢呼谈笑,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情态,将宾客的欢乐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颓然:旧《辞海》颓有顺也一解,《中华大字典》隤字下按云:经传于隤、頽二字,今多以颓为之。《现代汉语词典》隤同颓,《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隤然,是安顺,和顺之意,故颓然一词,古多用以描写酒后的安适情态。醉,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醉醺醺,第二重,是陶醉快乐,除了对宾客欢乐场面直接描写的句子外,哪里还间接写出了“宴酣之乐”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人们从溪水里捕来了鱼,带来了用这里的泉水酿的酒,又从山谷里打来了野味,采来了野菜,这些就地取材的美酒佳肴,别有风味,也是一乐。
杂然:
众多杂乱的样子
没有排场 宾客们随意自在,无拘无束,上下级和谐
三、联系材料,探究太守之乐
作者颓然乎其间,感到安适快乐,仅仅是因为宴会,仅仅是因为和宾客在一起吗? 链接材料:
欧阳修在同时期的创作的《丰乐亭记》中写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 2 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联系材料,同学们推测一下太守还可能为何而乐?
预设: 从上文“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与民共乐”,推测太守是因为百姓富足,与民共乐。
追问:课文中从哪里可以看出滁州安宁富足,百姓生活幸福?
预设: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负者歌于途”,而不是“负者休于途”,“歌”更能表现他们背着东西一边爬山一遍唱歌,快乐之情溢于言表。
“行者休于树”,而不是“行者歌于树”,“休”更能表现他们悠闲地在树下休息,足见他们的闲适。
“呼”和“应”生动地描绘了滁人游山赏水的热闹劲和快乐之情。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这里指老人,提携,领着,带着,这里代小孩,老人小孩全家一起出游,扶老携幼的温馨场面。
“少有所养,老有所乐”是社会幸福的标志,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不绝,游人络绎不绝,说明滁州人人可以纵情山水,可见滁州人的生活是多么的闲适快乐,幸福美满。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鱼肥、酒洌
冽:清冽 金樽清酒斗十千 莫笑农家腊酒浑 浊酒一杯家万里
从诗句中可见,越清澈的酒价值越高,一般的农家很难喝到,而在滁州,人人都可以喝到清冽的美酒,可见滁州被治理得非常富庶。投壶下棋,喝酒行令的宾客尽情欢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看到在自己的治理下,滁州富足,百姓欢乐,更是无比欣喜。“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其中“太守之乐其乐”太守乐什么?太守因何而乐? 乐滁州秀美的山光水色,乐上下级之间的和谐融洽 乐滁州百姓的生活富足安乐,乐民之乐与民同乐 用朗读声读出这种欢乐
补充:没想到的是,《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被贬谪的情况下写下的文章,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安危,愤然上述斥责有关的权臣,他也因此也遭到贬谪,被贬到偏远的滁州做太守,《醉翁亭记》是他被贬到滁州第二年所写的一篇散文。由此,我们在欢乐之余,更加为欧阳修能在逆境中如此旷达与乐观而感动。
四、细品虚词,体会乐之表达 作者是如何表达 “乐”的呢?
预设:字:学生能够找出:全文用“乐”字贯通,直抒胸臆
引导学生体会虚词的恰当运用,如“也”“而” 1.细品“也”、“而”
教师出示范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删去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对比感到:前者语气舒缓,加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赞叹陶醉之情悠远绵长。教师出示范例:
朝往暮归
紧迫、短促
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
朝而往暮而归
节奏舒缓
仿佛能看到游人在在潺潺的溪水旁在峰回路转的山间小路上那从容之态、欢乐之情、闲雅之兴 2.解析句式 ▲语序特别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改写为:琅琊者,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也,酿泉者,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也。醉翁亭者,峰回路转,翼然临于泉上也。
对比明确:“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先看到景色之美,然后才回答,“琅琊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先是听到了声音,然后才解释:“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先有奇异的视觉意象,然后才回答:“醉翁亭也”。这种句法结构所提示的,先是心理上的惊异、发现,后是领会。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特点在于,先有所感,后有所解,改后就没有心理的提示、惊异、发现和理解的过程,可真是有点流水帐了。▲运散入骈
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正如吴楚材《古文观止》所言:似散非散,似排非排的特殊句式 举例:
原文: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改后:临溪而渔,溪深鱼肥。酿泉为酒,泉香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对比明确:原文显得非常和谐美妙,读起来音调抑扬顿挫,忽起忽落,把读者带到一种欢乐的氛围中,改后太呆板了很无趣。3.内容严密
预设:丝丝入扣,一环紧扣一环
将欢乐层层渲染
由山水之乐而滁人游乐再宴酣之乐到禽鸟之乐最后感慨太守之乐,将欢乐渲染的淋漓尽致。
第3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课题 醉翁亭记 总课时数 2 第 1课时
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
3、能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
教 具 小黑板
教学过成:
一、导入新课
有个成语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它的意思是意不在此而在彼。有人知道这个成语的由来吗?它来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二、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
第4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课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解释难句,不多费时。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用自主参与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2、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
3、掌握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教学设计:
1、采用“旅游赏景
第5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景物描写作用,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而”,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本文的结构很有特色,课文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在写了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后又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与众宾客宴酣之乐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欧阳修在滁州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