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在生活中,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年夜饭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
3.徐夕夜晚上0时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4.应节活动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5.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6.拜年
给家人邻居拜年也是有规矩的,在大年初一,必须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的时候则必须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初三和初四才能外出给街坊邻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总之,新年新开始。我相信在充满激情、热闹的20xx年里,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第2篇: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
一、活动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保护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学生能队家乡的民俗文化进行简单的考察,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通过观察、查阅、走访、调查、体验等一系列时间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二、活动方式:
1.到图书馆查书;
2.把资料抄好;
3.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三、活动内容:
分头行动,部分人上网查资料,部分人到图书馆查资料。
四、活动准备:
我们先确定今天谁应该查名人,谁应该查民族风俗。然后再分别查资料。
五、行动过程:
我们准备好后,就各自出发,我查名人名事,汤思宁查湖南古城,叶双查民族风俗……
(一)活动过程与活动方式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④开展题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
4.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写一份方案。
(二)总结方式
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和资料展示。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2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为“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目,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五,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许多相传至今。
关于过年还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除夕这天从海底爬上岸伤害人命。一位智慧的老人,在门上贴大红纸,燃放能发出劈劈啪啪响声的竹子,把“年”吓跑了,人们再也不用四处躲藏了。因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主要有:
1、腊八粥:腊八这天,不管富人和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是过年的前奏。这天之后,人们就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2、祭灶神:腊月二十三,人们供红烛、糖瓜,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扫尘:腊月二十四,全家一起年终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
4、贴春联: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表达人们迎新纳福,祈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5、贴年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泉于“门神。”各种彩色年画,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发展到现在,月历和年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挂历。
6、倒贴福字:人们用福字来表现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倒贴福字,寓意“福到了”。
7、除夕守岁踩岁: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重要时候。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别换新岁。俗称“熬年”,在年夜饭之后,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8、年夜饭:除夕之夜,全家一起吃团圆饭。寓意着全家团圆。
9、压岁钱: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10、放爆竹: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给人们带来欢娱和吉利。
11、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与年夜饭一样,最能体现年味儿的春节习俗。拜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12、逛庙会、观社火:庙会上,人们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还有各种小吃和传统节目: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13、包饺子: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饺子的形状象元宝,意味着包住福运,象征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14、元宵:元宵节吃“汤圆”,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三、不同时期的过年方式
下面由我来当小记者,分别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
1、 爷爷奶奶儿时的记忆。
小记者:“请问爷爷小时候过年吃什么?”
爷爷:“我小时候,过年只能吃黑面馒头,最好的情况是在初一早晨吃上一块白面馒头。”
小记者:“啊?那么不好!怎么不吃点面包什么的。”
爷爷:“那时穷呀!哪像你这么富有,还有地主要来收税呢!”
小记者:“那过年放鞭炮吗?”
爷爷耸耸肩:“也放鞭炮,但是只有一小挂,没有现在这样五彩缤纷的烟花。”
“那你们过年有压岁钱吗?”小记者好奇地问。
“当然没有了,都没钱吃白面馒头,有什么压岁钱呀!”奶奶插嘴说,“那时候呀,我们过年都追着大人磕头,只为了女孩要花,男孩要炮。”
小记者:“没有压岁钱还要拜年吗?”
爷爷说:“当然要拜年,初一的早上,早早起床,先给长辈一一磕过头,才能吃饭呢!”
“我的妈呀!我可不要回到旧社会!”小记者惊呼到。
2、 爸爸妈妈儿时的过年方式
小记者:“请问您小时侯吃什么呢?”
爸爸:“我小时候,因为爸爸在外面工作,所以过年不但可以吃上大肉包子,还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肉呢!”
“哇,那么好,比爷爷奶奶可强多了!”
“那当然,旧社会正在一点点地消退嘛!”爸爸一本正经地回答道。
看着爸爸那得意洋洋的模样,我接着问道:“那你过年玩些什么呢?”
“过年可是我们的天堂,穿着新衣服到外面去拣许多的鞭炮回来,每天都有小鞭炮放。”爸爸说。
“为什么不买成串的新鞭炮回来,那不是玩得更爽吗?”我问道。
爸爸的情绪开始失落起来,“那时大人怎肯花这个钱呢!他们觉得花钱给我们买炮是一种奢侈。”
“那您能有多少压岁钱?”我问道。
“大概一次20元吧!”爸爸怔怔地说。“已经很不错了”妈妈插话说,“我小时候,奶奶让磕头,一次才给2元呢!”
“那你们的年有什么好的?”我嘟囔道。
“好玩着呢!”妈妈说,“我们小时候,快过年时,会上街买漂亮的年画送同学;大人们都休息下来了,在一起耍狮子、舞大龙、划旱船、踩高跷……大人玩得热火朝天、红红火火,我们跟在后面,一路吃着、笑着、闹着,别提多开心了,可惜你现在看不到这个场面了。”妈妈一连串说了这么多,我真担心她会喘不过气来,馋得我呀……
看着我有点失落的表情,妈妈又说:“还是你们幸福,我小时侯,为了能吃上肉,妈妈晚上煮肉,我就像只小馋狗,围着妈妈,只等着香喷喷的肉出锅,好有大骨头啃。”哈哈,我又笑了。
想想我们现在过年,可以随心所欲地放鞭炮;吃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压岁钱也比爸爸妈妈小时候多,坐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拜年;生活不知要比以前强多少倍呢!但是,在娱乐的过程中也失去了许多的年味儿和乐趣。
通过调查,我发现:传统文化习俗正在一点点消退,新的过年方式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其实,春节的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不应该被我们丢掉,有了它们,我们的春节会过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3篇: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5篇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5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
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调查地点:
xx省xx市xx区
调查方法:
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问长辈
调查人:
xx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
第4篇: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6篇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6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要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它的民俗文化。文化因地而异,因人而异,那么,我们各自眼中自己家乡的民俗和风情又是怎样的呢?本文通过从“风味小吃”和“名族风情”两个方面来介绍自己家乡清镇市的民俗文化,希望通细致的描述,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乡,让家乡的民俗文化广为传播。
关键词:
家乡,民俗文化,风味小吃,民族风情
家乡简介: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上的清镇市,这里位于贵州省中部,距省城贵阳22公里,面积149
第5篇: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范文(13篇)
报告的语言要简练明了,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行业独特的词汇。最后,报告应该具有可读性和可操作性,读者易于理解和实施。报告是对某个事件、情况或问题的详细陈述和说明,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写报告以系统地汇报和总结所做的工作或研究成果。在写报告之前,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确定写作的重点和关注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篇一
xxx镇位于xxx县的xxx边陲,西与xxx省xxx县相接,南与xxxxxx县相邻,是两省三县的交界处,距县城80多公里。辖有10个行政村,217个村民组,约2.2万人口。
这里风景优美,景色迷人,民风朴实,群众热情好客,实属休闲度假之福地。辖区内有xxx山是xxx省著名旅游景点,为中国佛教二祖禅师所创,是其练法之地,上有二祖禅刹(又名
第6篇: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大全(16篇)
报告可以用于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或向组织内部成员传达信息。使用图表、表格、图像等可视化工具可以使报告更加生动和易懂。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撰写一份详实的报告。
家乡民俗文化调查报告篇一
河间社会实践队借在河间市实践之机,深入河间社会,寻访河间市的中国故事、道德典范与河北精神,领略优秀民族文化。实践队的队员们走向田间地头、走向基层群众、走向道德典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也将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河间暑期社会实践队借此契机,来到河间市光荣院采访了孟庆玉老人,听他讲述了他的“中国故事”。
孟庆玉老人1943年参军,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16岁参军,怀着“打倒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的一腔热血参加了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