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七年级语文《劝学》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基础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帮助。
【学法指导】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作者、作品简介,释题: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课时重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
一、 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课文: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有关《荀子》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正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ng)绳 輮.(róu )以为轮
虽有.(yu )槁.(g?o)暴.(pù)
金就砺.( lì)则利 参省..(s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舆.( yú )马 生.(xìng )非异
跬.( kuǐ)步 骐骥..( qí )(jì)驽.马( nú )锲.(qia)而不舍朽木不折.( zh? )
镂. ( lu )螯.( áo ) 蛇鳝.( shàn )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
四、根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第二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正反两个方面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做相关练习,并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特殊文言句式)
第2篇: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典故,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往的教学中,多以教师翻译课文,总结中心思想,学生记忆文言词语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下,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多角度挖掘文章内涵为主,教师积极参与,适时点拨为辅的教学形式,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使学生懂得“好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想必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谁能说出里面称霸天下的三个枭雄?
生:(不难回答)
师:他们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个人不仅仅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孙权手下有一个草莽英雄吕猛,英勇善战却不习文,后经孙权劝告,成为学识英博之士。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学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补充完整。
(二) 、学生自读课文
可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或小组讨论理解文意,掌握课文的整体内容。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可采用小组互相提问的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
(三)、探究课文内容
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
2,吕猛是如何做的?
3,鲁肃为什么与吕猛“结友”?
(这些内容的理解也可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并可加以适当的发挥,进行表演。在编写剧本,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深入研究课文,同时,表演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畅谈感受
1, 吕猛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 试将本课与《伤仲永》作比较,一个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幼年不学,毫无所成。谈谈你的看法。
3, 你是怎样看待学习的?
四、 作业
在日记中写写学后感。
第3篇: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人文要求:通过学习短文,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知识要求:理解短文内容,积累主要实词和虚词,把握人物形象。
3、能力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自制光盘(音乐、画面、提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读
同学们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片段,听着这雄
第4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
第5篇: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4篇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第6篇: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4篇)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人文要求:通过学习短文,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知识要求:理解短文内容,积累主要实词和虚词,把握人物形象。
3、能力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自制光盘(音乐、画面、提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引读
同学们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吗?现
第7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