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侍德者昌,侍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最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6.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这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 中国之道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原文是“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时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
【参考答案】B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注意联系题肢前后分析。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8. 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太绝对化。
【高考考点】依据文章进行判断和想象。
【备考提示】要依据文意。推断想象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第2篇:红花草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红花草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红花草
周稼骏
也许因为我在江南农村长期生活过的缘故,我特别难忘那朴实无华的红花草。
红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种植区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迹。还在早春时节,歇冬的农田仍无生机,倔强的红花草就从隔年的稻茬周围,争先恐后地萌发出来。她那葱绿的羽叶,浅倚着冻土,嫩茎上开着一朵带霜缀露的小红花,恰如举着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块红玛瑙,真美。
然而,我对红花草的喜爱,还不单因为她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于那朴实、崇高的情怀。
数九隆冬,万物萧疏,红花草却冲风冒雪地生长着,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暖花开,百花争艳,红花草又无意争春,默默无闻地扎根成长,她的品格何等谦逊!暮春将临,落英缤纷,红花草更到了全盛时期;这时,她的花蕊深蕴着醇香,香气弥漫,空气好像渗进了糖丝,使无数蜜蜂为之癫狂,终日绕着她采蜜。驰誉中外的“紫云英蜜”,就从这时开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节,红花草又慷慨地被翻进土里,泡入水中,变成了好的绿肥,为迎接更大的丰收牺牲自己。
红花草,活着,敢斗残冬,无意争春,一心为美好的生活酿蜜;死时,默默无怨,死得其所,给永恒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红花草不名贵,不浓艳,也难入观赏之林。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是________。
2.红花草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质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
A.由远及近时间顺序
B.由外到里 空间顺序
C.由近及远 时间顺序
D.由里到外 逻辑顺序
3.红花草的一些品德与人类的哪些崇高品格相似?完成下列表格,字数不要超过方格范围。
4.在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A
3.(1)勇敢(2)默默奉献(3)舍己为人
4.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第3篇:唐诗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唐诗阅读题及答案解析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1)诗歌一、二句写景,请具体描绘这幅图景,并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分)
答:
(2)有人评价这首《送友人》“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请任选诗的第三句或第四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有哪些“曲折”变化。(4分)
答:
答案:
(1)诗人秋夜登山临水,望见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月亮射出清冷的寒光,更令人凛然生寒。表达了对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或离愁)。
(2)第三句:人隔千里,自今夕始,本应是无限伤感和遗憾,但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转折,表现出对相思情意的执着。
第四句:“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
第4篇:GCT真题及答案解析
三套最新2010GCT辅导视频试看联系QQ:6217007 旺旺:新蕾商城
送全套资料
数学基础能力测试
(25题,每题4分,共100分)1.246810***69121518827 B.278 C.49 94
A.D.2.如果图1中给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ax+b的图像,那么坐标为(a,b)的点在().A.第1象限
B.第Ⅱ象限
C.第Ⅲ象限
D.第Ⅳ象限
3.若某单位员工的平均年龄为45岁,男员工的平均年龄为55岁、女员工的平均年龄为40岁,则该单位男、女员工人数之比为(). A.2:3
B.3:2 C.1:2
D.2:1 4.如果图2中四边形ABCD顶点的坐标依次为A(-2,2),B(-1,5),C(4,3),D(2,1),那么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
A.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