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3-02-20 08:03:5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实践论》读后感

读《实践论》随想

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不久,工农红军又在长征中遭受重大损失,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但共产党内两种非常错误的思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又死灰复燃。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曾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损失,当时又卷土重来,再次妨害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旨在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来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以便重塑正确的革命思想。文章通过解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教条主义者的思想思想不能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前进,是右倾机会主义;经验主义者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把幻想看作真理,是左倾冒险主义。

总的来讲,《实践论》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认识论的升华。人的认识从根本上来源于实践,但是具体来讲有两种途径: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直接通过实践获得对事物的认识,间接经验是借用外人和先人的经验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但无论如何,认识都来自实践,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只是针对不同的认知者的一种相对说法。认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即“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两次“飞跃”。

起初,人们通过对事物的外在及各方面的观察,而获得一种感觉与印象的感性认识;随着实践的继续,这种感性认识反复多次,遍在头脑形成“概念”,“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会形成理性认识。这是认识中的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把已获得的方法或规律应用到实践中去。

最后,文章还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因为唯心论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通过感性认识和实践而获得;机械唯物论不相信经验的实在性;机会主义的认识未能根据客观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冒险主义的认识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

《实践论》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然而,它终究来自不同的时代,使用着不同的逻辑,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感性认识为什么会在重复的实践中发展为理性认识,文章并没有解释,马克思也没有解释。我姑且从理科生的角度来理解这两种认识,那么感性认识就是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信息,理性认识则是通过逻辑推理出的或通过仪器或观察到的事物的本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显而易见,感性认识不可能自发地在人的大脑里变成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只能通过科学的探究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哲学最大的特点是总结和综合,但是很多东西一经综合就变味了。实践作为一种粗略的不成熟的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确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哲学的实践却是万能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有那么多真理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推理得到的。而且实践不一定能检验真理,因为,大家都知道,很多事情都是受多因子变量影响的,在这些事情的检验中,只有单变量的设置对照的多次重复的实验才是有效的。

马克思说,世界是可知的,但又说,人的认识是无限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人认识的对象是世界,如果认识是无限的,那么世界也必须是无限的,如果世界是无限的,又怎么可能是可知的呢?顶多是部分可知的。说到“悖论”这个词,我不禁想起了“矛盾”这个词。从“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起源来看,“矛盾”应该是类似“悖论”的意思,以前也一直是这种意思。但是现在它有了新的复杂的意思,以至于在慢慢失去原来的意思。这又让我想起了“矮”和“射”这两个字来,根据会意造字法,“矮”是“委矢”,“委”是投、扔的意思,“矢”是箭,显然,“矮”原本应该是“射”的意思;而“射”即“一寸身体”,原本应该是“矮”的意思。但是现在没有人会提这个错误。恰如斯大林所讲“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

第2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第3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选集》收编了毛泽东从抗战开始到1944年6月间的著作29篇,约五十万字,分成五卷。其中包括:《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等。其中《实践论》让我印象深刻。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篇极具文学色彩的哲学论文,其中许多论述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7月,当时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而共产党内部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总的来看,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文章开头 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并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相应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实践论》读后感

2016.4.30

《实践论》观后感

出于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我会读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书本,而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实践论》实践论讲诉的是以马克思为基础,联系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相关的关系。其中使我印象深刻是用理论指导实践,来验证结论、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将正确的理论用于实践,改造自然;在这改造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感觉,经验.如此循环往复,每循环一次,都伴随着认识的向前发展.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使主观与客观保持同步,不落后于形势而右,不超前于形势而左。

之前还在学校的时候有初略的度过《实践论》那时候,还是比较的浅读,之前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就有背过一些关于唯物主义论的一些论证,那时候的我还是不怎么的懂,只是知道大概的意思,上到大学之后,因为更加深入的了解不一样的生活环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实践论读后感

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实践论》

一九九一年二月人民出版社出版282-298页

知行统一 向前发展

——读《实践论》有感

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同志长期坚持教条主义,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另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据守于片面,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这两类错误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到一九三四年间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纠正错误思想,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七年七月通过《实践论》一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这种正确思想的确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实践论指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只是将认识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而实际上人的社会实践,不仅限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实践论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践论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