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公开课《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公开课《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带领学生一起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网络一起去领略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2 看雾凇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4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5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为什么会形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
),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
)、()。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6、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点击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看看网站上是怎样介绍的。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1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2 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3 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4 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吧!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
29、雾凇
奇观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后小计:
在教学第二部分,没有孤立地讲解雾凇形成地原因,要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淹没、模糊、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体会,在感悟、朗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知雾凇的形成过程。同时播放雾凇的录象,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觉。
第2篇:雾凇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时编号:072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
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出示投影片)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
谈谈你的体会,指名说。
a.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与原句比较)指导朗读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词说明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
b.指导“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背诵。(抓关键词)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观察插图,让学生形容一下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你也来赞美一下吧!(指名说)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
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雾凇
奇观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3篇:《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佚名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读准下列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凝结 洁白 晶莹 银光 闪烁俗称 最初 摄氏度
3、读好句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4、导入: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①齐读句子。②理解“奇观”:“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
第4篇:《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风景那边独好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榆次区什贴小学梁林凤
【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册的第22课的内容。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描写了雾凇奇观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作者对祖国大好山川的喜爱之情体现于课文的字字句句。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很陌生,所以雾凇的成因和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通过欣赏图片、观赏视频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雾凇的特点,感受雾凇的奇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
第5篇:《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时教学设计
fntsize=“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点击数:124
柳州市岩村路小学韦红艳
教学目标:、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文第二自然段,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我们初读了文,对雾凇这一自然景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看老师写“雾”字。[板书题《雾凇》]一起齐读。看到“雾凇”这两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
看来呀,同学们真的已经走近雾凇了。(播放雾凇)此时此刻,你又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呢?
二、初读文、那么什么是雾凇?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快速默读文,能不能用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
第6篇:《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预设流程:
一、听写词语,复述课文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3课,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下面听写几个词语。
(1)报完词语后,出示学生的默写: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师:跟大屏幕上对一下,错的订正;现在全对了的坐正,我们来齐读一遍。
(2)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通过前面的学习,谁能用它们来说说你心中的吉林雾凇?(倘若无人举手,师:你可以先用一个词来说说?)(指名说,教师及时评价)(3)顺接:这么美的景象,难怪人们会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师板书,生齐读“奇观”)
二、了解成因,品悟文字
1、这么美的雾凇奇观,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么称赞它的呢?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师:你见过梨花吗?是什么颜色的?现在老师就带你们一起来欣赏这“千树万树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