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细节描写,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
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①.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②.了解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去共同认识一位伟大而平凡的老师,共同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出示第一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你觉得谭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追问:你是从哪些关键词语中看出来的?
(关键词:平常、给小女儿、早早、上班。)
2.师小结:是啊,这一节让我们感受到了谭老师的普通,感受到了他的关爱,他的责任。
3.学生齐读这一节。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2到7小节,用笔画出直接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画出的句子默默地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2.指名交流句子
句一: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1)问:谭老师的课让你学到了什么?(人生的价值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2)师:谭老师是这样说的,他更是这样做的。再读句子。
句二: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
(1)请再把谭老师的`话读一读。从谭老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他当机立断,先人后己,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体现了他对学生无私的爱。这里连用“!”,语言简短有力,体现谭老师说话干脆,当机立断。)
(2)指名读,齐读。
句三: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1)抹红“立即”,齐读。问:从“立即”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说明反应的速度快、当机立断)
(2)谭老师做出了一个怎样的反应?(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护住了四个学生。)
(3)找出这句话中描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拉、撑、护)
(4)你可以自己边读边笔画一下这些动作,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危难时刻,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张开一把保护之伞,他恪尽职守,大爱无私。)
(5)齐读。
3.师:谭老师,是责任,让您奋不顾身的用身体保护学生;是大爱,让您的灵魂在危难当头折射出人类最伟大的光芒!您这是对“人生的价值”作出了最精彩的回答,您是言传身教的光辉典范!
4.请大家再读课文第二段,看看课文在描写谭老师的语言、动作的时候,还写了什么?(当时的环境)
5.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交流。
A.句一:天空阴沉沉的。
(1)对于这一处环境描写,作者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是想提醒我们什么呢?
(2)指名回答: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B.句二: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1)此时情况如何?(万分危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三个感叹号。)
(2)指名读,齐读。读出情况的危急。
C.句三: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
(1)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楼房马上就要塌了,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2)这样危急的情况,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十万火急……)
(3)感情朗读。
D.句四:地动山摇,……塌陷了……
(1)这句话写了什么?(地震的后果十分严重)
(2)省略号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谭老师遇难了)
6.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呢?能不能删除呢?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烘托谭老师面对灾难的镇定
以及先人后己的崇高精神。)
7.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录像,感受谭老师的伟大。
﹡一边播放录像,师一边朗读:在教学楼即将……楼房塌陷了……
8.齐读第二大段
9.小结:这段话从正面描写了谭老师在危急关头,在灾难面前舍身救生的感人情景。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1.过渡:地震后,人们发现了谭老师有什么感受?请默读第三段,用“—”分别把人们说的话划出来。
2.交流:①.救援人员说:“······”(师:这是护生的姿势,是牺牲的姿势。)
②.获救的学生说:“······”(问:这一“扑”说明了什么?这是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啊!)
③.一位老师说:“······”(师:生死攸关,舍身救生。)
3.师:你说他说,千言万语,在大家心中,谭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临危不惧,大爱无私,舍己救人,恪尽职守,履行师德~~~~的老师)
4.同学们想想,这段去掉,你觉得行吗?为什么?
(不行,文中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从三个不同角度侧面烘托出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最有说服力。)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朗读第11小节,找一找这段话共几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亲切——痛苦——赞颂)
(1)<补充资料>从教26年来,谭千秋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见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2)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板书: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3)齐读句子、理解句意(先讨论,再指名回答。)
( 在地震中,在危难之际,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这一姿势体现了他临危不惧,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一姿势,让人深受感动,永生难忘,成了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
(4)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起缅怀谭老师,缅怀那永恒的姿势——(学生齐读句子)
2.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全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以人们这样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出示句子,生齐读。老师板书: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英雄人已经逝去,但不死的是他的精神!
3.再读第12节,倘若请你把课题中的“最后”换个词语,你会换成什么?(大爱、责任、英雄、师德、千秋······)
六.情感升华
1.师:谭千秋,多么好的一位老师,但是无情的灾难将他带走了,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永远……但是,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载史册,让我们一起看这首诗,再次缅怀我们最敬爱的老师。
2.放背景音乐,老师轻轻读《我该想到······》
3.此时此刻,面对这么好的老师,你也一定有很多话要对他说吧,请你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待会我们交流。
4.交
流写话内容。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3
2.《补充习题》P18-19/三至五
3.(课外延伸)每人出一份小报(双休日完成)
内容:①.英雄事迹简介
②.地震前的预兆
③.如何逃生
④.给灾区小朋友的信
注意提示:(排版,插图,标题,内容)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我该想到》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老谭
老谭!你说句话啊
昨天晚上就听说
有个老师救了四个学生
我哪想到就是你呀
让我给你擦擦手吧
那上面有血
血迹已经开始发黑了
昨晚被运到操场时,你的手还是软软的
才过了一夜,咋就变得这么硬啊
前天我们牵着手在这个操场散步时
你的手还是热热的
怎么现在就成了冰凉的呢
也许,我该想到那个救学生的老师
就是你,老谭
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
我怎能不明白你对学生的感情
又怎能不理解你作为教师的选择
那一刻
如果我也在
我会和你并肩守护学生的,一定
可是此刻,摸着你又硬又冰的手
我的心还是疼啊
你感到了吗?我心心相印的爱人。
第2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教学过程:
一、出示颁奖词,质疑
他以师者的本色展示了一位平凡普通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以自己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
1、这是一位学生为老师撰就的颁奖词,这里的他是谁?(谭千秋)
2、他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位怎样的老师?(板书:横着写平凡普通、爱与责任)
3、谭千秋老师的平凡普通体现在哪里?爱与责任又集中表现在哪里?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平凡普通
1、从文章的那些地方能读出谭老师的平凡普通?
关键词:第一小节中平常给小女儿早早
2、教师小结: 这一天是那样的正常,是那样的平静,是那样的自然。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地降临,却打破了今日的宁静。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播放地震的视频
2、灾难从天而降,谭老师表现的怎样?
3、默读课文2—7自然段,要求:
(1)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行动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反复揣摩,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4、组织学生交流思考(1)语言
揭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谈感受(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在灾难面前,谭老师一心想到学生,想到孩子们的安危,惟独没有自己的得失。谭老师很焦急,想到让更多孩子的脱离险境)
(3)、两个“快”意思完全一样吗?(前面一个强调对孩子们动作的要求,后一个强调对孩子们动作的指导)
(4)、指导朗读 要声音响亮、语速急促。
5、组织学生交流思考(2)动作
揭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倒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这句话中刻画了谭老师救助受困学生的一系列动作,哪个动作深深打动了你?(撑)
“撑”字一方面说明谭老师的力量大,另一反面说明课桌被稳稳的压在那儿,给孩子们增加了一份安全感。
(2)“撑”字可以换成“伏”“放”吗?组织学生对这三个动作进行演示。
(3)小结: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第3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山西阳城第二小学 孙素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舍身救生的爱生情。
2.能够体会环境场景描写和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烘托作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落,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舍身救生的爱生情。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场景描写和侧面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烘托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单元主题,直入文本中心
1.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走进第二单元,我们的单元主题是“人间真情”。在导读课上,我们学到的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方法是什么?(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感受人物品质;抓环境、他人评价等侧面描写,丰满人物形象)今天,我们就运用这种这种方法走进课文《最后的姿势》,来感受谭千秋老师对
第4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重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用生命定格的——指板书:最后的姿势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第5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2、学习第十二小节
过渡:面
第6篇:最后的姿势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2.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3.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
第7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文章通过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设计理念】
第一课时教学正是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问题、读出场景,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第8篇: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左权县桐峪中心学校赵红萍
【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人间真情”这个主题单元。这一课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一个感人事迹故事----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高尚的师德和他对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老师的敬意。选文结合时代精神,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